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五抢分点一文言文断句讲义含解析01191652.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245447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五抢分点一文言文断句讲义含解析0119165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五抢分点一文言文断句讲义含解析0119165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五抢分点一文言文断句讲义含解析0119165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五抢分点一文言文断句讲义含解析0119165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五抢分点一文言文断句讲义含解析0119165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五抢分点一文言文断句讲义含解析0119165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五抢分点一文言文断句讲义含解析01191652.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抢分点一文言文断句意标结合,三步断句意标结合,三步断句法1.理解大意初判断先通读文段,大体了解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如果是史传类文本,要看什么人、什么事;如果是议论性散文,要明确谈论的观点,表达的意思。2.结合选项定关键选择题的4个选项有很多断开的位置是一样的。因此,找出选项之间的区别点,缩小判断的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这段断法不同的句子。3.意标结合细分辨可做断句的标志的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词语,文言虚词,对话词、人名官名和文化常识类词语等;二是句式。但标志仅是参考,最终要仔细分辨,靠语意落实。核心提示断句是学习文言文

2、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近年来,高考将文言文断句作为必考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虽难度不大,但失分现象严重。因此,断句题无论在复习的哪一个阶段,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突破点一三步法断句(2018全国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

3、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节选自晋书鲁芝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思维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第1步:理解大意初判断。画线文字

4、的意思是:第2步:结合选项定关键。对比4个选项,可以确定如何断句关键点:“芝坐爽/下狱/当死/”还是“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还是“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第3步:意标结合细分辨。统观四个选项,“芝坐爽下狱”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即意思,不能断为“芝坐爽/下狱”。“志不苟免”是没有求得赦免的想法,“志”:。【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徐锴,会稽人。锴四岁而孤,母方教兄铉就学,未暇及锴。锴自能知书。稍长,文词与铉齐名。尝夜直召对论天下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后主曰多难当先才锴曰:“有人才如韩、彭而无行,陛下敢以兵十万付之乎?”后主称善。时国势日削,锴忧愤郁郁,得疾,谓家人

5、曰:“吾今乃免为俘虏矣。”(节选自南唐书,有删节)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尝夜直/召对/论天下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后/主曰/多难当先才/B尝夜直/召对/论天下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后主曰/多难当先才/C尝夜直/召对论天下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后/主曰/多难当先才/D尝夜直/召对论天下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后主曰/多难当先才/突破点二六标志法断句1找名代,定句读在文言文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

6、读了。常见的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等等。常见的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如吾、余、尔、汝、彼、斯,等等。1.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

7、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2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句首感叹词:呜呼、嗟呼、噫、噫嘻、悲夫,等等。发语词:夫、惟、且、盖,等等。关联词:至若、苟、虽、纵、向使、若夫、至于,等等。疑问词:何、谁、孰、安、胡、岂,等等。语气助词:也、乎、哉、与、欤、尔、耳、邪、耶、矣、焉,等等。谦

8、敬辞:君、公、卿、夫子、臣、窃、愚,等等。,2.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者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

9、/我久逋之文债可乎3看常识,定句读文言文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称谓、谥号、年号、地名、年龄、官职名、官职执掌变动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正确断句也会有帮助。,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曾肇,字子开,举进士,调黄岩簿,擢崇文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肇在礼院时,启亲祠北郊之议。是岁当郡肇坚抗前说既而合祭天地乃自劾改刑部请不已出知徐州徙江宁府。(节选自宋史曾肇传)4凭修辞,定句读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辞格,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

10、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4.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贵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残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吕氏春秋慎行)5.察对话,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用“曰”“云”“言”“谓”为标识,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5.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

11、生死度外矣至汴,见金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宗浩叱之曰:“前日兴兵,今日求和,何也?”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B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C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D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

12、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6据句式,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式、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以)为”等。,6.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节选自宋史孙傅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宣

13、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明确断句的三个基本要求1字句必须能讲通例1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

14、雨庵随笔史阁部书)辨析例子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即“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例2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太祖在江州/遗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辨析按以上断句,“陈德华、高费聚”成了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而查明史并无此二人,倒是有“陈德、华高、费聚”三人,他们都是早年跟随朱元璋起兵的名将。所以此句应断句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3顾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例3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辨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例4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之子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辨析断句者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