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B卷含解析01191687.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241441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B卷含解析0119168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B卷含解析0119168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B卷含解析0119168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B卷含解析0119168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B卷含解析0119168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B卷含解析0119168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B卷含解析01191687.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B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鹊桥仙 和范先之送祐之弟归浮梁辛弃疾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得、离人肠断。诗书事业,青毡犹在,头上貂蝉会

2、见。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注】范先之,作者门人。祐之,作者族弟。更管:哪管。青毡:指家传旧物,也喻指高贵世家。貂蝉:即貂蝉冠,指高官。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作了铺垫。B. 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这样的表达无理而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C. “头上貂蝉会见”既表达作者对族弟的希冀和信心,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D. “莫贪”一句叮嘱族弟不要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文字里面满是兄长的殷切关爱。E. 下阕借典故表达劝勉之意,扭转了上阕的消沉忧伤,使全词呈现慷慨高昂的情调。【

3、答案】CE 【解析】C项,“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不当。“诗书事业,青毡犹在”,说读书是辛家传统;“头上貂蝉会见”则以富贵功名劝祐之,盖“貂蝉”为彼时高官显宦之冠服。家风好诗书,诗书能令冠貂蝉,这虽是写给祐之的,也是诗人的自励。E项,“使全词呈现慷慨高昂的情调”不当,“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用了世说新语里关于向往朝廷的典故,表达了关切之意和劝说兄弟要“用心读书,积极上进,求取功名”的拳拳之心,并不高昂。2. 这首词上阕“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都写到了什么场景?描写时各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6

4、分)【参考答案】(第一问)都写到了亲人夜晚交谈甚欢的场景。(第二问)辛词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由实入虚。李诗想象夫妻团聚时回忆眼前巴山雨夜的场景,虚中有实。【解析】本题既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又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解答时先答出场景,再分析手法。“从今便忆,中夜谈笑情软”,是幻想的一种情状,写从此以后只能在回忆中想象兄弟到半夜仍在长谈,充满欢声笑语的场景。“小窗风雨”是眼前的实景,而“中夜谈笑情软”是虚写,诗歌由实到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彻夜长谈,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何当”为设想之词,所以“共剪西窗烛,

5、却话巴山夜雨时”都是虚写,想象夫妻重逢之时的生活场景。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月夜泛舟刘著浮世浑如出岫云,南朝词客北朝臣。传邮扰扰无虚日,吏俗区区老却人。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举杯更欲邀明月,暂向尧封作逸民。【注】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金代诗人。北宋宣政年间(1111-1125)登进士第,金入侵后被迫留金任职。皖有玉照乡,既老,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其本。传邮:朝廷文书。吏俗区区:朝夕面对的尽是俗不可耐的金吏。尧封:尧之都,禹之封,指中原地区。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首联以出岫之云起句,表达了向往自由之情,再用南朝

6、词客之典,写出了身不由己的身世漂泊之感,饱含怆楚沉痛之绪。B. 颔联顺承首联,连用“扰扰”“区区”两个叠词,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在金人州县府衙为职时整日不堪烦扰、难捱难耐之情。C. 尾联诗人举杯邀月虽含孤清之绪,但用“逸民”一词则将其回到中原故土得以暂时摆脱金人府衙烦嚣的欣愉之情传达出来。D. 本诗作者通过对偶回中原故土之际月夜泛舟之境的记写,巧妙地抒发了自己屈居金人统治之下而淤积的愤懑之情和抗争之意。E. 全诗一路写来,眼前景、身历事、心中情融合无间,虚实相应,情景交融,意蕴深沉,格律谨严,堪称金人七律中的佳品。【答案】AD【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

7、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E项考核手法,B项考核词语,CD项考核内容,其中A项,对“出岫云”理解有误,当理解为“出岫孤云”,写身世漂浮之感;D项,本诗没有抒写愤懑之情和抗争之意,抒写的是身世漂泊的悲哀、亡国失土的痛苦、异国为官的烦恼和眼下暂时摆脱俗务的欣慰等复杂感慨。2. 颈联“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艺术手法。(6分)【参考答案】移情人景。以月下青山和傍船白鹭为对象,描绘了故国月下优美可

8、亲的山水景象,融以“看不厌”和“自相亲”之感,抒发了诗人暂时摆脱烦嚣俗务的喜悦之情。对比映衬。此联紧承颔联,与之所写不堪金人府衙烦嚣人事之扰的难捱难耐之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诗人暂回故国时的轻松喜悦之情。对仗工整。“入眼”对“傍船”,“青山”对“白鹭”,“看不厌”对“自相亲”,词性协合,色调和谐,音韵优美。【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的题目,注意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意境的创设以及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句从手法看,中以月下青山和傍船白鹭为对象,描绘了故国月下优美可亲的山水景象,融以“看不厌”和“自相亲”之感,抒发了诗人暂时摆脱烦嚣俗务的喜悦之情;与之前所写不堪金人府

9、衙烦嚣人事之扰的难捱难耐之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诗人暂回故国时的轻松喜悦之情;从遣词造句的角度看,“入眼”对“傍船”,“青山”对“白鹭”,“看不厌”对“自相亲”,词性协合,色调和谐,音韵优美。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注】雉雊(gu):野鸡鸣叫。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诗的第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作为全诗总背景。B. 第二句描绘

10、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穷”字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C. 三、四句写人,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D. 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答案】C【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项,“急切地呼喊着牧童的名字”错,“以声衬寂”也不恰当。2. 请结合全诗赏析“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的精妙之处。(6分)【参考答案】看到万物皆有所归,归得惬意,诗人既羡慕又惆怅,反复吟咏式徽,反衬出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前面诗句以白描手法描写初夏傍晚乡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

11、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向抒情,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王维在诗中借吟咏式徽以表达归隐田园的急切心情。【解析】“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而诗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

12、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李白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我心还不浅,怀古醉余觞。【注】宋中丞名宋若思,曾为李白主持公道,将李白从监狱释放。庾公即东晋名士庾亮,曾任武昌太尉。世说新语记载,庾亮的属官殷浩等人登上南楼和着音乐吟咏,听到庾亮来了,各位属员想起身避开,庾亮慢悠悠地说:“诸位先生请稍留步,老夫在这方面兴致也不浅。”于是便坐在胡床上与众人吟咏欢笑。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题目交代了时间、

13、地点、人物及其活动,“怀古”二字点明诗歌的题材为怀古类诗歌。B. 首联首句实写南楼清爽的夜色美景,为人物出场提供了典型的环境,有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C. 首联次句使用夸张手法,写天下风流人士都聚集到武昌,从中可见一代诗仙独有的人格魅力。D. 颔联使用典故,借历史上庾亮的风流、潇洒表达自己对宋中丞由衷的赞美之情。E. 尾联前句写诗人虽能欣赏美景、与友人畅饮,但兴犹未了,流露出失落和伤感的情绪。【答案】CE【解析】C项,“首联次句使用夸张手法,写天下风流人士都聚集到武昌,从中可见一代诗仙独有的人格魅力”说法错误,首联次句“风流在武昌”是写风流人士都聚集到了武昌,没有运用夸张手法,且本诗是李白陪宋中

14、丞武昌夜饮怀古,结合注释宋中丞名宋若思,曾为李白主持公道,将李白从监狱释放,风流人士聚集在武昌也是为了陪宋中丞,故“从中可见一代诗仙独有的人格魅力”说法是错误的。E项,“流露出失落和伤感的情绪”说法错误,虽然兴犹未了,但并没有“失落和伤感的情绪”。故选CE。2诗歌颈联“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写了什么内容?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第一问:这两句写的是夜登南楼,诗人听见玉笛声声,宛如流水一般优美动听;满地的银霜如从银河中缓缓下降,写出了环境的皎洁与幽美。 第二问:视听结合。龙笛发出悦耳、清脆的声音属于听觉描写,满地的银霜属于视觉描写,视听结合将形象写得生动可感。比喻

15、修辞。把悠扬的笛声,比喻成秋日潺潺的流水之声;把飘落的晓霜,比作银河中流淌下的水,比喻贴切生动。【解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是考查学生把握诗句内容能力。颈联是诗人夜登南楼所听所见。诗人通过“笛吟”“晓霜”等意象,写自己夜登南楼,听见玉笛声声,宛如流水清婵;满地的银霜如从银河缓缓下降,写出了环境的皎洁与幽美。第二问是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技巧能力。赏析诗句的表达技巧,先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颈联“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中“龙笛吟寒水”是从听觉角度写龙笛发出悦耳、清脆的声音,属于听觉描写。“天河落晓霜”是从视觉角度写满地的银霜,属于视觉描写。本联还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悠扬的笛声,比喻成秋日潺潺的流水之声;把飘落的晓霜,比作银河中流淌下的水。答题时,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赏析组织答案即可。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乱后还三首(其一)辛愿兵戈为客苦思乡,春暮还乡却自伤。典籍散亡山阁冷,松筠憔悴野园荒。莺衔晚色啼深树,燕掠春阴入短墙。邻里也知归自远,竞将言语慰凄凉。【注】这首诗写于金室将亡时,作者在一次战乱后,从流亡途中回到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