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241057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用时 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纸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卷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48分,每小题3分)1. 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A. 速度B. 质量C. 时间D. 路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速度即有大小又有方向,并且可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合成与分解,是矢量,A对;质量、时间、路程都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是标量。故选A。考点:矢量和标量2.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2020年7月在东京举行,共设34个

2、大项,339个小项比赛。新增滑板、冲浪、攀岩、棒垒球和空手道5个大项。届时,来自206个国家的万余名运动员将向世界奉献一届精彩的奥运会,在考察下列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时,可视为质点的是( )A. 马拉松B. 跳水C. 击剑D. 体操【答案】A【解析】【分析】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无影响时,物体就可以看为质点。【详解】A马拉松比赛不需要研究运动员的肢体动作,可以忽略运动员的大小和形状,所以可以视为质点,故A正确;BCD跳水、击剑和体操都需要研究运动员的动作,所以不可以看为质点,故BCD错误。【点睛】考察质点的基本概念,明确基本概念即可解决问题。3.在体育摄影中有一种拍摄手法为“追拍法”。摄

3、影师和运动员同步运动,在摄影师眼中运动员是静止的,而模糊的背景是运动的。如图所示是体育摄影中“追拍法”的成功之作,摄影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运动的美。请问摄影师选择的参考系是( )A. 大地B. 太阳C. 运动员D. 地面上的景物【答案】C【解析】【分析】照片的背景是模糊的,运动员的图像清晰,说明摄影师和运动员相对静止,而背景相对于运动员是运动的,所以拍摄模糊。【详解】运动员的图像是清晰的,说明摄影师与运动员相对静止,所以摄影师是以运动员为参考系,故C正确,ABD错误。【点睛】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运动的情况也可能不同。4.如图所示是某同学从学校到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骑

4、行导航部分截屏,该导航提供了三条可行线路及相关数据,行驶过程中导航曾提示:“电动车限速25公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条线路的位移不相等B. “限速25公里/时”指的是限制车的平均速度C. 图中显示“6分钟,1.1公里”分别指时间和路程D. 研究车在地图上的实时位置时,车不可视为质点【答案】C【解析】【分析】明确位移与路程的区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时间与时刻的区别、质点的基本概念。【详解】A位移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三条线路的初始位置相同,位移相同,故A错误;B“限速25公里/时”指的是瞬时速度,故B错误;C图中显示“6分钟,1.1公里”分别指时间和路程,故C正

5、确;D研究车在地图上的实时位置时,汽车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不计,可以看做质点,故D错误。【点睛】考察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的基本概念,熟记概念即可,难度不大。5.甲乙两物体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平直道路上运动,若以向东为正,则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分别为3 m/s2和-4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一定做加速运动B. 乙一定做减速运动C. 甲的加速度一定比乙大D. 乙可能做加速运动【答案】D【解析】【分析】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或者减速取决于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速度与加速度同向做加速度运动,速度与加速度反向做减速运动。【详解】AB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同向,做加速直线运动,速度与加速度反向,做减速

6、直线运动,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方向未知,所以无法判断加速还是减速,故AB错误;C加速度是矢量,正负号只表示方向,与大小无关,所以乙的加速度大于甲的加速度,故C错误;D乙物体的速度方向可能和加速度方向相同做加速运动,故D正确。【点睛】掌握加速和减速的条件是解决本题的关键。6.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前4s内通过的位移是16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速度为4 m/s2B. 加速度为8 m/s2C. 速度每秒增加2 m/sD. 前2s内的位移为8 m【答案】C【解析】【分析】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求解物体的加速度。【详解】AB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代入数据得:,

7、故AB错误;C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知物体的速度每秒增加,故C正确;D物体前2s的位移:代入数据得:,故D错误。【点睛】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规律的简单应用。7.下列四个物体的运动图象中,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甲、丙B. 乙、丙C. 甲、丁D. 乙、丁【答案】C【解析】【分析】看清楚图象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再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物理量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详解】匀速直线运动x=vt,故甲图正确,乙图错误;匀速直线运动v不随时间变化,故丙图错误,丁图正确;故正确图象为甲和丁;故选C.【点睛】图象能直观形象地表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8、,是物理上常用的研究物理物体的方法,分析图象时,看清楚图象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再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物理量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8.如图所示,高速公路收费站都设有“ETC”通道(即不停车收 费通道),设ETC车道是笔直的,由于有限速,汽车通过时一般是先减速至某一限定速度,然后匀速通过电子收费区,再加速驶离(将减速和加速过程都看作加速度大小相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设汽车开始减速的时刻t=0,下列四幅图能与汽车通过ETC的运动情况大致吻合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汽车先做匀减速运动,然后做匀速运动,最后做匀加速运动;图像A反映物体先负向匀速后静止,再正向匀速

9、,选项A错误;图像B反映物体先正向匀速后静止,再正向匀速,选项B错误;图像C反映物体先正向加速,后静止,再正向加速,选项C错误;图像D反映物体先减速后匀速,再加速,符合题意,则选项D正确;故选D.【点睛】此题关键是搞清不同的图像反映的运动规律;x-t图像的斜率等于速度;v-t图像的斜率等于加速度.9.一质点沿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从t=0开始,前5s的加速度最大B. t从零至12.5s,质点有最大位移C. t从零至15s,质点有最大位移,从第10秒开始加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D. 从t=10s到15s内,质点的速度变化量为0【答案】B【解析】【分析】v-t图象

10、中直接可以读出速度的方向以及加速或减速,图像的斜率能够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可以表示位移的大小和方向。【详解】A从图像中可以看出,1015s图线斜率最大,加速度也最大,故A错误;B1015s的加速度:10s末速度为4m/s,速度减为零需要:物体从静止出发到速度减为0一共经历了12.5s,即1015s过程中图像与时间轴的交点为12.5s,物体在12.5s之间位移均为正值,12.5s之后位移为负值,则物体在12.5s时位移最大,故B正确;C根据上述分析,物体在12.5s时位移最大,从10s后加速度方向改变,故C错误;D根据B选项求解加速度过程可知物体在1015s速度变化量为

11、-8m/s,故D错误。【点睛】熟练掌握v-t图象的含义和基本公式即可求解此题。10.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如图所示,可大致表示其实验和思维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运用甲图的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数据便于测量B. 甲图中小球相对运动较慢,伽利略通过实验直接验证了C. 甲乙丙丁四张图所示的情形都是伽利略当年做过的实验现象D. 伽利略直接实验验证了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这一结论【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要了解其研究过程为什么要“冲淡”重力的方法,知道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

12、详解】伽利略的时代无法直接测定瞬时速度,就无法验证v与t成正比的思想,伽利略通过数学运算得到,若物体初速度为零,且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v正比于t,那么它通过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只要测出物体通过不同位移所用的时间就可以验证这个物体的速度是否随时间均匀变化。由于伽利略时代靠滴水计时,不能测量自由落体所用的时间,伽利略让铜球沿阻力很小的斜面滚下,由于沿斜面下滑时加速度减小,所用时间长得多,所以容易测量。这个方法叫“冲淡”重力,乙丙均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不是伽利略当年做过的实验现象,故A正确,BC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的就是学生对于物理常识的理解,这些在平时是需

13、要学生了解并知道的,看的就是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情况.11.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总结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维法、类比法和建立物理模型法等,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B. 根据速度的定义式,当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维法C. 定义加速度概念时,用表示速度变化快慢运用了极限思维的方法D.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等分成很多小段,每小段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微元法【答案】C【解

14、析】【分析】知道理想模型法、极限思维法、微元法等物理思维方法的特点即可解题。【详解】A不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只保留物体质量的属性,就可以将物体视为质点,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故A正确;B根据速度的定义式,当非常小时,速度就接近该时刻的速度,即瞬时速度,运用了极限思维法,故B正确;C定义加速度概念时,用表示速度变化快慢运用了比值定义法,故C错误;D在推导匀变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将时间等分为若干个极小值,这样运动过程就被等分为若干小段,每一小段就可以视为匀速直线运动,逐个计算最后累加,应用了微元法,故D正确。【点睛】明确各类物理思维方法的含义即可解决该题。12.关于重力下列说法

15、正确的是()A.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地面向下B. 重力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C. 重心概念的建立应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D. 物体所受的重力只有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答案】C【解析】A项: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地面向下,故A错误;B项:重力的大小G=mg,地面上同一点处只能说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但是由于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地方g值不同,同一物体在不同地方重力有变化,故B错误;C项: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所以重心概念的建立应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故C项正确;D项:物体所受的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所以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施力物体为地球,故D项错误。点晴:本题考查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力的大小G=mg,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为重心。13.足球运动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项目之一,如图所示为四种与足球有关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静止在草地上的足球对草地的压力就是它的重力B. 乙图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