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中政治第四课国家财政和依法纳税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7225661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高中政治第四课国家财政和依法纳税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上海市高中政治第四课国家财政和依法纳税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上海市高中政治第四课国家财政和依法纳税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上海市高中政治第四课国家财政和依法纳税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上海市高中政治第四课国家财政和依法纳税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高中政治第四课国家财政和依法纳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高中政治第四课国家财政和依法纳税(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汇总 1 财政和财政收支A2 财政的重要作用B3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A4 税收的种类和基本特征A5 我国税收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B6 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B7 依法诚信纳税C 第四课国家财政与依法纳税 第一节财政及其重要作用 一 财政和财政收支 1 财政 涵义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活动 职能 是国家履行职责 完成任务财力上的保证 债务收入 国家通过借贷的方式取得的收入 如在国内发行国债 向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借贷等 2 财政收入及主要形式 途径 涵义 国家通过征税等所取得的收入 税收收入 是国家按税法规定而取得的收入 是征收面最广 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占国家财政收入90 以上 是财政

2、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国有资产收入 是国家凭借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而取得的收入 主要形式 3 财政支出及主要形式 涵义 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对所获得的收入进行开支 主要形式 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划分 可分为 经济建设支出 科学 教育 文化 卫生事业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 国防支出 债务支出 国债还本付息支出 和其他支出 6种 4 财政预算 决算 国家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分配 是通过国家的预算实现的 经过法定程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为国家预算 对上一年度财政收支的实际执行情况的总结称为决算 程序 财政部编制 国务院审查 全国人大审查批准且公布执行 这一程序体现了国家权力机关和全体人民对

3、政府的财政工作的监督 5 国家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 财政收入的规模决定支出的规模 有收才有支 多收才能多支 另一方面 财政支出是收入的目的 财政的合理支出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又能为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条件 财政收入的原则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按照国家 集体 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安排 财政支出的原则 根据有可能实现的财政收入 分轻重缓急来安排 量入为出 尽力做到收支平衡 略有节余 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 支出 收入 财政赤字 发行国债 限度 支出 收入 财政结余 略有 可取 过多 不可取 6 国家安排财政收支的原则 P100 财政收支的理想状态 收支相等 几乎不存在

4、 追求状态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 国家要制定科学的财政计划 并切实保证计划的贯彻落实 只有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才能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P101 P101 7 经济发展和财政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源 财政收入是流 经济发展是根 财政收入是叶 源远才能流长 根深才能叶茂 只有发展经济 厉行节约 才能广辟财源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另一方面 国家如果不通过财政收入集中必要的财力 国家职能的实现也将得不到保证 因此 在财政收入上保证国家的权威 把该收的坚决收起来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保证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客观需要 财政收入是不是越多越好 问题思考 财

5、政支出过多地超出了财政收入 或者财政收入过多地超过财政支出 都会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新中国成立60年来 有赤字的年份超过30个 自1980年以来 除了1985年有25亿的结余 其余都有赤字 我国的财政赤字已连续几年在3000亿元左右 07年有4千亿结余 国际上评估财政赤字风险的指标是赤字率 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超过3 自1998年以来 我国的这个指标基本都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二 财政的重要作用 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补 财政能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1 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2 促进科学 教育 文化 卫生事业的发展 3 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P1024 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6、 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而要增加财政收入 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 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财政及其重要作用 1 财政和财政收支 2 财政的重要作用 1 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活动 2 财政收入 涵义 3 财政支出 涵义 来源 3个 按国家职能划分 6个 4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辨证关系 5 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关系 6 国家安排每年度财政收支的原则 4个 第四课国家财政与依法纳税 第二节税收的特征和意义 一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涵义 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 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 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财物的一种形式 P104 征税的主体 只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国

7、务院税务总局 国税局 地税局 才能行使征税权 其他任何组织或机构均无权征收 征税对象 社会成员 包括公民个人和各类经济组织 征税目的 实现国家职能 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税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P104 105 强制性 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强制征收的 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证 不依法纳税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无偿性 税款一经征收即为国家所有 不再归还纳税人 也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 相对固定性 征税的范围和标准由法律明确规定 改变需经法律程序 征税双方都必须依法办事 保证了国家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三者相互联系 不可分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的才是税收 二 税收的构成要素和种类

8、1 基本要素 P105 106 纳税人 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 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征税对象 是指对什么东西或行为要征税 是国家征税的依据 是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税率 指对某种数量的征税对象应征收多大比率的税额 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它的高低及调整直接体现了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和宏观调控的意向 2 主要税种 P106 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 营业税 印花税 关税 还有哪些税种 消费税 资源税 企业所得税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土地增值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房产税 车船使用税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城市房地产税 车船使用牌照

9、税 屠宰税 筵席税等共24种 三 我国税收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1 国家税收不论直接用于经济建设 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还是用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维护社会稳定 巩固国防 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服务 广大人民群众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我国税收在本质上是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2 税收的作用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使国家实现其职能具有切实的保证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P108 税收的特征和意义 1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2 税收的构成要素和种类 3 我国税收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涵义特征 3个 构成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 3个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种 5个

10、我国税收的本质 税收的作用 3个 第四课国家财政与依法纳税 第三节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 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 1 义务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P110 纳税申报的义务 及时提供信息的义务 按时纳税的义务 2 权利 及时获取税法信息的权利 监督税务部门工作的权利 纳税人信息资料保密的权利 了解和监督税款如何使用的权利 复习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第三课 二 要依法诚信纳税 1 公民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我国税收在本质上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全体公民既是纳税的义务人 又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P107 我国 宪法 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依法纳税的意识 将依法纳

11、税看成是公民的社会责任 P110 公民依法纳税 既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同时也是对国家 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P111 纳税是十分光荣的行为 与此相反 逃税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P112 2 提倡诚信纳税P113 什么是诚信 一是诚实 不说谎 不虚伪 另一个是讲信用 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是基于人们共识的一种契约 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应遵守的 游戏规则 它通过履行承诺而取得公众的信任 没有信用 就没有秩序 有序性 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 因此 要树立诚信纳税的观念 在全社会形成 依法诚信纳税光荣 的好风尚 如何依法诚信纳税 需要征纳双方的努力 一方面纳税人能自觉按照税法申报应缴纳的税 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应创

12、造简便公开透明的纳税环境 我国的 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 为建立税收信用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 个人所得税应税项目 实例 2010年 某纳税人全年工资收入144000元 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400元 国债利息1000元 企业债券利息5000元 稿酬所得6000元 保险赔款3500元 房屋出租收入12000元 个人按照规定缴纳 三费一金 14000元 单位也按规定为个人交付 三费一金 28000元 则该纳税人应申报的年所得为多少 144000 14000 5000 6000 12000 153000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 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 2 要依法诚信纳税 纳税人承担的义务 3个 纳税人享有的权利 4个 公民要依法纳税 提倡诚信纳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