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最新信息卷语文(十一)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7224493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最新信息卷语文(十一)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最新信息卷语文(十一)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最新信息卷语文(十一)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最新信息卷语文(十一)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最新信息卷语文(十一)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最新信息卷语文(十一)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最新信息卷语文(十一)Word版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考生姓名 座位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绝密 启用前2019年高考高三最新信息卷语 文(十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是有生命的,它一定要生长、发展。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其中必然涉及文化的开新与守成。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

2、传统文化。但在讲传统文化时,常常忽略一个重要问题传统文化不是不再变化的凝固体,它始终在变化发展。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始终是变化的,比如,董仲舒时代的正统思想就与朱熹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传统文化在新陈代谢中往往呈现出自己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化就蕴含着两种不同的精神:一种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精神,它锤炼出多种文化经典;另一种是秦汉以后形成并逐渐得到强化的,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精神。后者成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继续尊奉的传统,其实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平常时期,这种争持与互动并不明显,但在文

3、化转型期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近代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与人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化新陈代谢过程中,开新者和守成者内部又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例如,开新者中有的非常激进,有的比较持中;守成者中有的颇为温和,有的相当保守。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并发展自己。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的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

4、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新东西。就像生物学上的遗传与变异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或只有遗传而没有变异都不能形成断物种。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就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相反,拒斥新文化,必定渐趋委顿。鸦片战争前,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上未遇到重大挑战,于是许多人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无需借鉴吸收其他文化。这心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勇

5、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才能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不能把文化自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摘编自耿云志文化的开新与守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是有生命的,时刻都在生长发展,它的生长发展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B“开新”和“守成”并无矛盾,都是为了文化的生长、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C“守成”既包括守住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也包括守住通过新陈代谢得来的新东西。D文化自信包括对文化生命力有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文化能吸收新文化而不断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审视

6、传统文化,这样有利于人们走出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B文章在论证“文化始终在变化”和“不能排斥新文化”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C文章通过对“守成”与“开新”的对比论证,辩证地分析了促进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D文章以遗传、变异类比,阐明了守成与开新对文化的生长和发展都不可缺少的道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被现代人尊奉为传统的儒家思想一直在发展变化,它已完全不是原来的传统文化。B开新者当中的激进派,与守成者当中的温和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C传统文化只有善于吸收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才会获得旺盛的生命力。D假如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前遇到了挑战,人们就不会产

7、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范长江与他的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出生于1909年,四川内江人,年轻时受大革命影响,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1934年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的故事要从1935年说起,当时26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他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他一路采访,途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和

8、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范长江在采访活动中,不畏艰险,穿过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历时10个月,行程4000公里,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他写的报道红军长征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最早见诸大公报上。另一篇更重要的通讯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刊发于1935年11月23日的大公报上。范长江发的是纪行连载通讯,更能满足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红军长征北上情况的愿望,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

9、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七版,一时风行全国。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胡愈之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范长江的西北纪行除了在大公报上连载外,据说还在海外救国时报上刊发过。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范长江凭着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嗅觉,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向全国、全世界报道这一事件,他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1937年2月14日,回到报社后,他立即找到总经理胡政之,要求次日发他关于西北的报道。胡政之权衡

10、再三,答应了范长江的要求。次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会上他绝口不提在西安的经历。大公报则在显著位置登载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亲笔致函范长江:“你的文章我们都看到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文一纸,藉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大公报从2月17日起,又连续刊登范长江的宁夏进入记等

11、三万多字的通讯。特别是相继发表的陕北之行,较详细地记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介绍了陕北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记述了陕北苏区见闻以及与毛泽东彻夜长谈的全部内容。(有删改)相关链接1932年范长江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授的答案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开头第一段用

12、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范长江出生时间、籍贯、成长、任职和主要成就等,这是概述,目的是开启下文。B第二段先正面记叙了范长江西北考察采访的行程,列举了两篇西北之行通讯发表的情况,然后突出表现了其通讯产生的重大影响。C第四段中“胡政之权衡再三”一句内涵丰富:胡政之考虑到了发表范长江文章将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历史价值和要承担的巨大风险。D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期间,范长江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但教授的回答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认为哲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5作为一位新闻记者,文本中范长江表现出了怎样的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6文本最后一段主要进行了哪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3、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生命的呢喃李一泰从小的时候起,我就非常喜欢听雨,感觉雨声是一种生命的呢喃。每逢雨天,总喜欢找一个位置,以一种淡淡的心境去谛听生命屋外的天籁,让我一汪干枯的心池渐渐盈满欢畅的涟漪。古时的文人墨客听雨讲浪漫讲情调讲境界:朝雨芳草,暮雨客舟,春雨杏花,秋雨梧桐。我只是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中的一个俗人,不可能有太多的讲究,于是就很随意,时间、地点、空间、氛围皆不拘泥,屋檐下可听雨,客厅里可听雨,书房里可听雨,瓜棚中可听雨,卧室里可听雨,办公室中可听雨。听雨的潇洒,听雨的狂骤,听雨的沉思,听雨的快乐。我觉得雨是自然界的精灵,听雨就是我同

14、大自然的精灵们在一起倾心交流,于是,我会很自然地把雨同社会、人生联系起来,也就赋予了雨一种生命和思想。如果说自然界中的雨是位精灵,那么,乡间的雨则是一位智者,总在我心灵最为烦躁的时候,悄然而来,润物无声,虽是点点滴滴,却是如泣如诉,如琢如磨,让我心智大开,醍醐灌顶。春日听雨,那雨如一首山野抒情小调,会使人想起孩提少年,绿的雨丝系住了洁白的童心。雨,丝丝柔柔,如烟似梦,如歌如吟,整个世界都醉在这温馨的氛围里。秋日听雨,如听命运交响曲,会让人想到壮年时光。雁阵排空,心如止水,凭案静坐,品雨品茗。冷雨霏霏,时而如丝竹管弦,时而如群马愤蹄,时而如玉珠银盘,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串成一段淡泊的旋律夏日听雨,

15、如听一曲英雄交响乐,让人想起豆蔻年华,日气喷豪雨,云阴送惊雷。夏雨中涌动着蓬勃生机,滋养着生命和情感,孕育着激情和诗意。夏日里的滂沱骤雨,激荡着我的心胸,催促我化作一只雨燕直击长空,傲视苍穹!进入夏季就以比庄稼更急切的心情盼雨。夏日的酷热使所有的声音都隐遁起来,包括鸟语、虫叫、雷鸣,只有雨声不管不顾地光临,他是这个季节中唯一脾气倔强的歌者。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听雨,听雨的身躯跌落尘埃,听雨划过空气,听雨拍击檐下青砖。又一场雨如约而至,我独坐窗前,望檐前雨柱如帘,谛听万物沐浴在茫茫的雨雾中。那起伏的菜园,那被雨水搓洗过的瓜地,那蜿蜒激流的小溪,那栅栏上五彩缤纷的花朵统统化作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这些天籁之音,如万马奔腾,如狂飙落地,如缠绵琴瑟,如游丝一缕,在天地间飘过,在心灵中漫游,空灵而幽怨。心灵与大自然之间只有在如诗的雨天才达到高度的和谐。夏天的雨如人的秉性,有快人快语的,如来去匆匆的雷阵雨;有慢声细语的,如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总的来说,还是缠绵的多。缠绵其实并不是柔弱,相反是十分的刚烈,有一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性。记忆中,中学的一年暑假就经历过这种缠绵。那雨,稀稀拉拉,下下停停,感觉它像一团棉花,揉来揉去,就是弄不出个定型来,更像一个脾气倔强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