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三)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7223334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三)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三)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三)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三)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三)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三)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三)Word版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 史 (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全球通史记载“在

2、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的“革命”是指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B儒学学说成为正统思想C行省的设置D理藩院的设立2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这表明周代的乐舞A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B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C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D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3下面是查士丁尼法典里的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

3、士丁尼法典A包罗之广、涵盖之细B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C留下了重证据的法治传统D已经具有契约的思想4下列机构或官职,在职能权力上存在相互制约关系的有唐朝中书省与门下省 宋朝知州与通判雅典议事会与陪审法庭 美国总统与国会A B C D5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6下列图表的内容与德国现代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下面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推论

4、正确的是史实推论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获胜普鲁士的制度比法国先进威廉二世上台后放弃了俾斯麦的寻求平衡的“大陆政策”俾斯麦为人过于骄横,不受威廉二世赏识二战后德意志民族分立为两个国家德国成为冷战在欧洲的前沿阵地联邦德国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胜利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联邦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民主德国高,政局更稳定ABCD7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是A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B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和文化渗透C从单独行动到联合发动侵华战争D从开辟通商口岸到直接割占土地8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

5、,闻义赴难,朝闻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城壕堑,有死无退。”淞沪一战的重要意义在于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增强了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的信心C粉碎了日军速决战的狂妄计划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9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下列有关长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会师是克服右倾错误的成果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吴起镇C会师意味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D会师后我党实现了伟大转折10一位费城老乐手回忆说:“当(费城交响乐团)音乐家在(北京)大街上行走时,人们纷纷投以好奇和惊讶的目光。毕竟,西方人25年没有在这些街道上散步了。”这放映的是A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

6、订初期B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时期C中国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后的初期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后的初期11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主席毛泽东就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第二年初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15年5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签署了一系列声明,其中最重要的是中俄两国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这是习近平两年多来第四次访问俄罗斯。下列各项中对二人出访的共同点归纳正确的是A目的是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B旨在打破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局面C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D支持对方自主选择

7、发展道路的权利12“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A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多边主义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C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D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13下图为某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A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B日本已成为世界政治大国C美国在多极力量中仍具有优势D

8、大国力量的均衡保障了世界和平14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复存在B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C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15下面是大公报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A19世纪中期B20世纪中期C20世纪后期D20世纪初期16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进程开始于A新航路开辟B“一战”结束C工业革命D两极格结束17罗斯福新政

9、的措施主要“新”在A积极推行“以工代赈”B用改良的方法克服危机C采用国有化的形式D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摆脱经济危机18李鸿章认为:“然欲自强必先理财,而议者辄指为言利;欲自强必图振作,而议者辄斥以喜事。”李鸿章不畏成见,敢于“言利”的表现是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创办汉阳铁厂C创办轮船招商局D创办京师同文馆19美国史学家海斯穆恩韦兰在世界史中写道:“大多数制定宪法和把全国政府置于宪法之下的人,如华盛顿、约翰亚当斯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都倾向于贵族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他们不信任平民他们的目的在于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家对古雅典民主的反思B美国邦联体制的松散性C

10、政治家反对主权在民的思想D政治领袖多出身于贵族20“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此言论当盛行于A废除农奴制度后的俄国B中体西用指导下的中国C经历王朝战争后的德国D明治维新开展下的日本21古代雅典城邦建立初期,执政官从贵族当中选任。到梭伦时期第一、第二等级的公民都有资格当选执政官。这一变化表明古代雅典A民主政治的正式形成B地域代替了血缘关系C财产等级制度的实施D公民可直接参与政治22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A B C D23“随着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15-16世纪的大航

11、海运动,古老的地中海贸易路线被土耳其人破坏和新的贸易路线产生,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衰落。”造成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A文艺复兴的经济基础受到削弱B文艺复兴运动扩张到欧洲其他国家C新航路的开辟和贸易中心的转移D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大功告成24流行语是一个社会的“口头禅”,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下列哪一选项中流行语体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代特征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放卫星、合作社、大锅饭、大跃进B市场体制、知识经济、因特网、绿色食品C“个体户”、“万元户”、“一国两制”、“中国特色”D“申奥”、“入世”、“和谐社会”、“就业”、“拆迁”第II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25

12、题、第26题为必考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7题第29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做答。25(25分)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

13、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1924年孙中山建国纲领材料三 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邓

14、小平文选第3卷材料四 在罗斯福实行“新政”时期,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下图是正在建设中田纳西河流域16座水坝中的一座瓦茨沙洲水坝。(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内容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4)扩大就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材料四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哪一方面的主要内容?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7分)26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变革,这些变革极大地影响了历史的发展。将下列“国家”与同时代的“变革”相对应(填写字母)。(12分)(1)英国_十月革命(A)美国_拿破仑帝国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