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的研究进展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72208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的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的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的研究进展(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的研究进展【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血管内皮细胞为覆盖于血管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或多角形的细胞。它既是感应细胞又是效应细胞,不仅能感知血液中的炎性信号、激素水平、切应力、压力等信息,而且能通过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研究表明13 ,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功能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因此,深入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如何评估、保护和修复内皮细胞功能,对改善血管疾病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1 血管内皮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征血管内皮细胞绝大多数衬覆于血管内膜表面,极少

2、部分存在于循环血液中,其总数约为 1.21018,总面积约 400m2。电镜下观察,内皮细胞腔面有稀疏、大小不一的胞质突起,相临细胞间紧密连接,核淡染,核仁大而明显,胞质内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和滑面内质网。成熟的内皮细胞都表达一些相同的表面标志,2包括 CD34、CD31 、 KDR 和 VE 钙黏着蛋白等。2 血管内皮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2.1 屏障功能 血管内皮是由不同类型的黏附结构或细胞细胞连接形成的连续的细胞单层,可维持血管内膜光滑,防止血小板和白细胞等黏附及有害物质侵入血管壁,完整的内皮结构还有抗脂质沉积作用。内皮内表面为血液和组织间物质交换提供了很大的表面积,黏附连接则参与循环

3、细胞血管壁通透性的调节。血管内皮屏障功能减退或丧失,将导致细胞外水肿的发生。2.2 调节血管张力 内皮细胞通过释放一氧化氮 (NO)、前列腺素(PG)等舒血管物质以及血栓素 A2、内皮素(ET)等缩血管物质来调节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其中,NO 和 ET 为内皮细胞分泌的两种重要的活性物质,在生理状态下二者之间保持着相对动态平衡,一旦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或内皮功能障碍使之失衡,则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2.3 抗凝促纤溶作用 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 NO 和 PGI2,具有舒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此外内皮细胞还可摄取与破坏促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如 5 羟色胺等,因而有较强的抗血栓作用。内皮细胞表面结

4、合有大量的硫酸乙酰肝素,并分泌抗凝血酶3(AT),AT可使 Xa 和凝血酶灭活,同时内皮细胞是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合成的主要场所,从而有凝血作用。内皮细胞亦可通过释放促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参与纤溶。在应激,尤其是受到炎症细胞和/或炎症介质刺激时,内皮细胞可释放内皮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等物质促血栓形成。2.4 参与炎症反应 内皮细胞主导炎症细胞向组织损伤和感染部位聚集,并释放借以于与白细胞交流信号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在内皮细胞表达的多种粘附分子介导下,白细胞从血管内迁移至炎症损伤部位,经过一系列胞浆蛋白酪氨酸磷酸化过程而导致活化,发挥致炎效应。2.5 协同血管平滑

5、肌参与血管重构 内皮细胞损伤时平滑肌会向内膜移动,使内皮细胞直接受到血流的作用。血管平滑肌和内皮细胞上有大量的受体,可探测周围环境的变化,通过一定的信号传导机制,将刺激信号传导到细胞内,改变细胞的表型。平滑肌通过自身的增殖/肥大或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而内皮细胞则把探测到的信号通过平滑肌内皮连接传递给平滑肌或者分泌生理因子,与平滑肌协同产生作用,进行血管的重建。Shyy 等4研究表明,血液流动作用于内皮细胞表面 G 蛋白,可引发内皮细胞内的各种磷酸化过程,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沿血流方向发生重排,同时调控核因子kB 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进而调节内皮细胞多种基因表达,导致血4管的结构和功能改变。3 血

6、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及其常见因素血管内皮细胞始终受到血管中流动的血液的流体力学作用,同时亦是首先受血液中病理生理变化影响的细胞之一,多种因素会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心血管性疾病的关键环节5 。3.1 氧化应激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氧化应激是指机体或细胞内以氧自由基为代表的氧化性物质的产生与消除失衡,或外源性氧化物质的过量摄入,导致氧化性物质在细胞内蓄积而易于引发氧化反应状态。氧化应激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非常复杂,主要表现为氧自由基的过氧化反应。由于自由基的反应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蛋白质和核酸变性,导致不可逆损伤。脂质过氧化可改变细胞的转运功能和酶的功能。酶活性的变化(如活化

7、caspase3)可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刺激内皮细胞合成血小板活化因子,引起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聚集,促进炎症反应等。此外,活性氧还参与以内皮细胞脱落为特征的“失巢凋亡” 。失巢凋亡是由于细胞基质间相互作用丧失而诱导发生的,鱼油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鱼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可防止内皮细胞发生“失巢凋亡” 。导致氧自由基大量产生的病理条件很多,如炎症反应、缺血再灌注、高血压、糖尿病等56 。高糖血症时,重要的抗氧化蛋白由于糖基化可使抗氧化蛋白失活,使抗氧化防御屏障减弱。同时由于葡萄糖自氧化非酶可促使蛋白糖基化,使活性氧自由基增多,引起内皮细胞损伤。3.2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同型半胱

8、氨酸为含硫氨基酸蛋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由于体内存在同型半胱氨酸排出系统,所以正常体内有细胞毒性的同型半胱氨酸维持在极低浓度。同型半胱氨酸对内皮细胞的损伤被认为与氧化应激有关, 同型半胱氨酸含有巯基(SH),在自动氧化过程中产生活性氧(H2O2 、O-2、OH),O2 和 OH 启动内皮及脂质过氧化,H2O2 则可直接损伤内皮细胞。过氧化物水平升高的直接作用是使 NO 舒血管作用丧失,导致内皮功能障碍。研究表明7 ,慢性肾衰患者常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并且半胱氨酸水平还可以预测心血管并发症的预后。在血压正常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中,亦存在内皮细胞功能障碍。3.3 血管紧张素(angiote

9、nsin,Ang)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Ang不仅是一种血管活性物质,可引起机体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高血压的发生,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致炎因子,能够调节免疫和炎症细胞的许多反应,包括化学趋化、增殖及单核细胞的分化。Ang本身是一种强烈的缩血管因子,同时也刺激血管细胞内皮素前体的转录和促进内皮素的释放,从而对血管收缩产生正反馈作用。6在生理情况下,低浓度的 Ang能维持血管的构造和张力;在病理情况下 Ang的浓度升高,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其机制为:Ang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或内膜的通透性,有助于脂质的沉积和有害物质的侵入;激活 NFkB,促进内皮细胞表达MCP1、ICAM 、IL6 等因子,加重炎症反

10、应;激活细胞膜表面的NADH/NADPH 氧化酶,导致氧化应激,改变内皮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影响血管内皮细胞衍生的血管活性物质的表达;通过其受体激活蛋白激酶 C 途径,促进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等。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糖环境可促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表达,从而增加血液中Ang含量,导致内皮细胞损伤。 3.4 血流动力和血管应力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流动力和血管应力不仅在维持血管稳态中起重要作用,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启动因子。这些力影响内皮细胞的形态、排列、迁移、增殖和凋亡,引起内皮细胞骨架结构和细胞间连接发生变化,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生长因子、粘附分子等的合成、分泌及表达。研究表明,内皮细胞受损程度与

11、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高血压时,血管压力可调节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内皮素 1、前列环素等,随血压增高, ET/NO 失衡加剧,扩血管物质相对减少,缩血管物质增加,致外周阻力增加,血压进一步增高。血压增高又增加了对血管壁的切应力,促进 ET 的合成和释放,加重了内皮细胞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了高血压的发展。7在炎症反应时,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释放出细胞因子 TNF、IL1 等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对血管壁的压应力和切应力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机械应力变化可刺激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产生 NO,NO 又生成毒性更强的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高浓度的 ONO

12、O 参与线粒体的损伤并通过引发 DNA 链的断裂,激活多聚 ADP 核糖合成酶,进一步造成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损伤。 3.5 烟草、毒素等细胞毒性物质及免疫因素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研究表明,吸烟 20 min 即可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烟草中含多环芳烃,尤其是 7,12 二甲基苯蒽、苯并芘可与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结合,优先到达心脏、主动脉、肺等,促进这些细胞毒性物质进入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 DNA,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一些外源性毒素和内源性毒素如:甲乙二醛、丙烯醛、内毒素等,均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由于内皮细胞在休眠状态下均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I 和II,因此成为免

13、疫反应的主要靶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可能会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在多种血管炎症中可以检测出内皮细胞抗体,包括肉芽肿、微型多动脉炎、动脉炎等。有研究表明,抗内皮细胞抗体可以诱发补体活化及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Vanhoutte 等在膜8结合补体调节蛋白 CD59+保护肾损伤的研究中发现,补体 C3 及膜攻击复合物沉积于肾间质小血管内皮细胞,造成微血管损伤及肾小管间质损伤。在移植性肾病,移植肾和宿主肾都可见明显的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基底膜分层化,可能为反复的内皮细胞损伤所致。4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评估4.1 循环内皮细胞的检测 正常情况下,一定数量的循环内皮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新陈代谢的结果,循环内皮细

14、胞数目增多是活体血管内皮受损的重要标志,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如急性心肌梗塞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内皮细胞数目增加,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循环内皮细胞数目正常。新近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性肾病中,循环内皮细胞数目增多可作为其内皮受损的早期标志物8 。4.2 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检测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测定血管对药理学或机械性刺激所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依赖性舒张反应”来研究和评价血管内皮功能。内皮功能正常的动脉在血流增加时因NO 的释放而扩张,而内皮功能异常的动脉在血流增加时,这种反应下降或消失。评价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可采用直接检测法和间接检测法。直接检测法:最经典的是冠状动脉内乙酰胆碱输入法。冠状

15、动脉9造影、冠状动脉内血管超声或冠状窦热稀释法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在乙酰胆碱刺激下的内径变化,而有内皮功能受损的冠脉则会出现反常的收缩。因乙酰胆碱输入法有创性,需在心电导管室中完成而受限。而应用无创性正电子发射断层描记术,可对冠脉内血流及内皮细胞的新陈代谢进行定量分析,但价格昂贵。间接检测法:通过测量外周动脉内径基础值及刺激后的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变化,间接了解内皮释放一氧化氮的功能,进而评估内皮功能。Anderson9 报道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程度,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的内皮功能。该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好,且无创伤。4.3 内皮细胞分泌的活性物质的测定 内皮细胞可释放大量的活性物质,包括一氧化氮

16、、内皮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环素、血栓素 A2、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血栓调节蛋白等。可通过直接测量或测量后计算其比值来了解内皮功能。如测定内皮素(endothelin,ET)的水平可作为评价内皮细胞功能的参考指标之一;而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的高低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标志10,11 。正常人血浆 sTM 水平很低, 但糖尿病性肾病、血管炎、肾炎等疾病患者血浆 sTM 水平明显升高。5 内皮细胞损伤的干预策略 首先应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其次是要结合内皮细胞损伤的10主要发病机制进行干预。5.1 一般治疗 戒烟12和加强运动锻炼。研究表明,增加运动能显著改善内皮功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规律运动 4 w 后前臂血流量增加,内皮细胞功能得到改善。运动可促进血流动力学调节机制,促进 NO 释放及增加其生物利用度。5.2 应用抗氧化药物 由于氧化应激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