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调研报告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27201146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XX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XX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XX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XX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调研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持续推进,人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流动性也不断增大,流动党员作为特殊的劳动力资源,其流动性也在不断加快。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确保外出流动党员管住、管好、管活,使流动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是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此,根据中共xx市委组织部关于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进行调研的通知(x市组字201255号)精神,县委组织部对全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县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全县共有31个党(工)委(其中24个乡镇党

2、委)、39个党总支、781个党支部(其中299个村党支部、19个社区党支部),总人口78万,党员21085名,其中流动党员735名,属跨省流出637名,省内跨市流出24名,市内跨县流出74名;已纳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2名,未纳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733名;已持流动党员活动证735名;男性687名,女性48名;年龄45岁以下的415名,占流动党员总数的56.46%。由于流动党员队伍以中青年党员为主,部分党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所以流动党员的数量总体呈现逐年上升之势。流动党员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及闽三角地区。从业的单位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分布的行业主要以轻工业、建筑业、商业及饮食服

3、务业为主。部分流动党员已具有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特点,一些党员已连续多年在外务工经商。此外,大部分跟随子女生活的退休老党员很少回本县,外出务工的党员大多是春节或农忙季节偶尔回回家,流动党员外出时间越来越长。二、我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县以“三送”工作统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紧密结合县委开展的“加快xx发展、重塑xx形象”主题教育活动,以苏区xx振兴发展为重要契机,本着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党组织活动开展、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作用发挥的原则,从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加强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创新创优服务机制、激发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

4、四个方面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着力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流动党员管理科学化水平。一是建立流动党员台账动态更新制度。每年春节期间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准确掌握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外出时间、流出流入地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对排查出来的流动党员分跨省流出、省内流出、省内流入、外省流入四大类进行造册登记,更新完善流动党员台账,确保流动党员信息不重不错不漏。二是严格执行流动党员“月报告、零报告”制度。即各基层党(工)委每月向县委组织部上报一份本月流动党员情况表,没有人员增减变化的也要“零上报”,便于实时掌握流动

5、党员增减变化情况。三是认真落实流动党员活动证查验发放制度。每年春节期间,由基层党(工)委对流出党员在务工地的持证用证情况通过当面查、电话询问方式进行逐人查验;针对新增流出党员,通过召开座谈会、亲戚朋友搭、挂号邮寄等形式补发活动证,同时指导他们正确持证用证,确保流出党员发、持、用证率均达100%。四是切实实行行前教育制度。各基层党(工)委、村党支部在每年春节前后,面对面为返乡过年流动党员和即将外出党员上一堂行前专题教育课,重申党员外出行前报告制度,教育他们在外期间要时刻铭记党员身份,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五是有效落实专人定期联系制度。针对每一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小组),指定一名县委组织员和一名乡

6、镇党委委员负责“一月一联系”,每月通过手机、网络等渠道了解党支部(小组)建设状况,研究解决其发展难题;对每一名流动党员,指定一名支委委员和一名党员亲属作为其联系人,实行“一季一联系”,定期了解其思想动态、工作进展情况。六是建立健全经费保障制度。按每名党员100元的标准,将党组织活动经费列入县、乡财政预算;按照县财政、县党费留存、乡镇3:1:1的比例,每年为每个流动党员党组织统筹安排了5000元工作经费。(二)着力加大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力度,不断拓宽党组织覆盖面。我县在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方面,探索并实施了“安家暖家兴家”工程,主要是以“调查衔接组建”模式延长管理触角,加大党组织设置力度,为流动党

7、员“安家”;以“流出地对接流入地”模式拓宽服务平台,加强管理联系,帮流动党员“暖家”;以“流动党员及党支部结对帮扶务工群众”模式提高引导水平,强化服务措施,让流动党员“兴家”。按照以上工作思路,我县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突出实效、发挥作用的原则,在流动党员人数较为集中、条件较成熟的地方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小组),把所在地流动党员编入。截至目前,全县已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深圳市、江苏省常州市成立了2个流动党员党支部,1个党小组,共24名流出党员纳入管理,实现教育管理全覆盖。与此同时,扎实推进流动党员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教育管理服务配套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发

8、挥流动党员党组织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入党积极分子和基层党组织后备干部培育中心、劳动就业和招商引资信息中心、创业务工人员维权中心等“四个中心”职能作用。如xx镇驻广州党支部吸引了xx籍在广州、东莞、佛山等地的务工党员、民工前来活动,2011年3月以来,共举办培训班5次,提供职业介绍17条、招商信息25条,为396名外出务工人员找到工作,为18名外出务工人员讨回拖欠工资共计30多万元,为家乡引进朝盛矿业等项目5个,累计引进资金达1500余万元,带动就业2300余人;维护各种合法权利14次,筹资1万余元用于解决外出流动党员和其家庭困难问题,组织支部党员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烈士墓园、东莞

9、虎门硝烟池等地接受教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名,发展党员2名。(三)着力加强流动党员服务机制创新力度,不断提升服务流动党员水平。一是开展“一节一问候”活动。每逢春节、“七一”或党员生日等节庆日,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以上门走访、电话信函、红色旅游等方式,给流动党员送上组织的节日问候,为困难流动党员或其家属送去慰问金或米面油等慰问品,帮助其留守家属解决子女入学、农耕农忙等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在外工作,早日返回建设家乡。2012年春节期间,全县电话、信函、上门走访慰问了全部765名流动党员,慰问生活困难流动党员家庭168户,送去走访慰问金11.76万元。二是开展“一年一座谈”活动。

10、充分利用春节期间流出人员大量返乡的时机,由各基层党组织牵头,组织召开一次返乡流出党员座谈会,向他们通报家乡建设情况,让他们畅谈所见所闻所感,交流在外工作的成功经验,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组织学习各级会议、文件精神和重要决定决议,通过交流座谈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的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把外边好的经验、做法带回家乡,发展地方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今年春节期间,全县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96场次,收集到建议433条。三是开展“一人一技能”活动。采取上党课、专题讲座、岗位练兵等形式,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参加理论提升、实用技能培训,要求其至少掌握1以上门实用技术,同时,免费为党员提供择业指导、职业介绍和

11、维权指南等服务,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对外出务工的优秀人员进行跟踪和动员。2011年至今,全县开展各类流动党员技能培训51场次,提供各类创业就业服务345人次,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72名,发展党员164名。(四)着力强化流动党员创先争优意识,积极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制定流动党员职责手册,明确流动党员职责、权利义务,实行流动党员与党支部签订责任状管理制度,让流动党员带着责任干工作,引导其做外出务工人员中的表率,并开展“设岗定责”、“担任党组织后备干部”等活动,组织流动党员为外出务工群众提供劳动合同、薪金发放、困难帮扶等服务。2011年以来,流动党员为外出务工群众服务7000余

12、次,转移劳动力3500多人,为家乡发展、改善民生捐款捐物折币达40多万元,为家乡特困户办实事560多件。同时,大力实施“创业回归工程”,各纳入党支部管理的流动党员为返乡创业的群众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扶持帮助,并充分发挥其范围广、门路多、信息灵的优势,为家乡献计献策、牵线搭桥、创办产业。截至目前,全县流动党员已为家乡引进项目23个,累计引进资金达1.96亿元,带动就业5300余人。三、我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剖析近年来,我县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要求,与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

13、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党组织设置率偏低。截至目前,我县流出党员735名,纳入流动党员党组织管理的24名,纳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的2名,共占流动党员总数的3.54%。走访、座谈显示,90%的流动党员认为党组织覆盖面太小。流动党员设置率过低,导致流动党员欲参加党的活动却找不到落脚处,成为“无窠”党员。二是流动党员管理难到位。有的流动党员外出时持有活动证,党组织也建立了联系外出党员制度,但由于流动党员流动性强、从业地点多变、就业形式多样,往往放松了对他们的教育管理,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近况,从而导致不能正常纳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不能正常缴纳党费,甚至一些流动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组织观念淡薄。三是

14、组织生活难以开展。有的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流动时间又较长,不常回原居住地,无法正常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活动。有的流动党员担心亮明身份后影响自己的务工时间,减少劳务收入,不愿亮明党员身份,不愿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四是党员意识不强,作用难发挥。外出务工党员由于务工地点常变,加之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在外务工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很难在外出期间学到致富和对本地经济发展有帮助的本领,回家后也很难发挥带头致富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外出后,忙于挣钱,外出期间很少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很少向家乡传递致富信息,发挥不了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的作用。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由于流动性大,不好管。随着

15、流动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流动范围不断扩大不好管。二是认识不清,不想管。一些基层党组织则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管好流动党员的不如管好当地的,把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当作额外负担,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三是模式老化,不会管。在社会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已逐渐不适应,即使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也因当地隶属关系不清,出现无法管理,或挂靠单位不愿管理等情况。四是思想复杂,不服管。一部分流动党员,跨地域流动,广泛接触社会各层,长期脱离党组织,党性和纪律性逐渐退化,对党组织的态度冷漠,不服从党组织管理。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的对策建议(一)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16、责任体系和工作考核机制。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重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市、县成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基层党组织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并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情况作为基层党建工作和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起层层责任制和逐级汇报制,基层党(工)委书记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各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并定期向上级党(工)委汇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二)创新流动党员组织设置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流动党员的有效覆盖。以基层党(工)委为单位,结合实际,按照“该独则独,能联则联,宜统则统”的原则,采用单独建、联合建、依托建的方式,在条件成熟的外出务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组建流动党员党组织,或依托驻外办事机构、在外成功人士创办的企业、老乡会等机构,加强对流动党员的联络、管理和服务,逐步形成“打破地域、条块结合、动态建党”的党建新模式,不断提高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的覆盖率。 (三)加大资源整合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