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舟.桥文化”研学旅行微课程的实践

上传人:路** 文档编号:127200193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舟.桥文化”研学旅行微课程的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舟.桥文化”研学旅行微课程的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舟.桥文化”研学旅行微课程的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舟.桥文化”研学旅行微课程的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舟.桥文化”研学旅行微课程的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舟.桥文化”研学旅行微课程的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舟.桥文化”研学旅行微课程的实践(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舟.桥文化”研学旅行微课程的实践“寻桥识舟”巧借力乡土情怀暖心田【摘要】嘉兴农村湿地资源丰富,舟、桥众多。其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对青少年进行乡土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探索基于水乡传统文化研学旅行的目标要素。因此,以富有当地人文特色、具有丰厚育人价值的舟、桥为点,集聚周边育人资源,梳理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学旅行平台,以走访、体验、反思、研创等形式,构建适切地域实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校本化“舟.桥文化”研学旅行微课程是践行“立德树人”课改根本任务,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关键词】乡土舟桥研学旅行江南水乡,河道纵横,舟桥遍布。当地居民逐水而居

2、,一条条缓缓流淌的母亲河,一座座石桥,一叶叶小巧的渔舟承载着水乡人民对乡土的鱼水深情,演绎着他们对创造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也在无声记录着他们勤劳、善良、守望相助的可贵品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渔捕、农耕等领域的从业者日益减少。同时,社会和学校层面也缺少在乡土乡情校本课程开发和序列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家长也普遍存在“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它都不重要”、“乡下人的手艺都落伍了,没出息的人才去干这行”等错误观念。导致在近年来小学生身在农村不识稻麦,枕河而居难辨菱荷的文化断层现象。长此以往,不但会导致其在人生成长经历中,缺失必要的劳动教育,也会阻断乡土情怀、责任意识在其

3、心中的萌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了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其中“人文底蕴”和“责任担当”两大核心素养的养成,更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因地制宜,发掘乡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探索基于水乡特色的综合实践新主题、新路径,助力学生乡土情怀的养成,显然具有深远的意义。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指出“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以为:在当前深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下的课程改革,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校

4、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必须充分挖掘乡土特色文化内涵,围绕身边的事物,聚焦一个点,依托多元化的研学旅行,逐步构建起更具生命张力的拓展性校本课程体系。“舟桥文化”是本镇农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资源丰富,融实践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育人载体,结合之前已有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们认为应当立足选准几个点实践研究点,理顺一条线研学路线和安排,撑起一个面多元互动的课程群。以此为范例,深化综合实践课程和德育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形成乡土文化育人的新常态。一、访舟.桥文史,品水乡风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加乡情风物的认知,丰厚水乡人文底蕴,就需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从认识身边的舟、桥开始,知其名,探其特,解其典,依托多元化的微

5、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品味水乡独有风韵。(一)寻展舟桥类型,感受水乡特色1.“寻舟辨桥”,研学旅行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利用清明、五一等小长假等契机,由综合实践任课教师带队,家长志愿者协同,探访施教区内具有代表性的桥梁,辨认河道内的各种船型。为确保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保障学生参与的质量,我们首先发放家长问卷调查表,电话询问家委会成员,多方收集家长建议,确定寻访的路径,标注观察、访问点。并和学生一起探讨预设问题。研学路线研学目标研学策略1.学校红旗塘新大桥摇煤港桥曹家扇、沈家堵废旧船只交易地老红旗塘大桥旧址学校。(约2小时)2.学校澄溪大桥油车港老街长生桥沉石荡三多桥(约1.5小时)3.学校菱文化

6、馆亲水栈道竹筏菱桶张氏造船基地(约2.5小时)1.认识钢混梁桥、条石梁桥、拱桥、平桥和铁驳船、拖船、水泥运输船、木制渔船、观光竹筏等舟、桥的造型特点。2.培养学生对家乡舟、桥的文化特色的亲近感和认同感。3.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1.教师布置任务,划分各个活动小组。2.学生观察、拍照、文字手写记录被观察物的形状、构造、材质及名称、年代等信息。3.寻访周边村民和相关从业者,进一步丰富相关知识。4.小组汇总,梳理所得所惑。通过此种简单易行的寻访活动,使得参与的学生对家乡船文化和桥文化的表征有了比较全面的认知,在实践中也催生了其深入研究的兴趣。2.以点带面,团队互动借助综合实践的班级授课活动,将

7、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的资料以文字材料展示、照片展示和解说、故事复述等形式,在全班和拓展性课程学习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以点带面,辐射全体。既激活了更多学生自主探究的情趣,又能在平等交流中,让先行活动的各个小组发现疏漏之处,反思自己的不足。3.二度实践,品味舟桥在“展”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和资源分布情况,选择1-2名小伙伴,自选某一种感兴趣的船型或桥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实践活动。给予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写感悟、创作手抄报、进行主题演说等。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多元化品评。在全员交流中,深度感受每一种舟、桥类型与水乡人民血脉相连的内涵。(二)寻根舟桥历史,感悟水乡风情每一

8、座古桥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水乡变迁的历史,每一艘小船都承载着水乡人民淳朴的风情。让学生从了解舟、桥外在的形到发掘它们内在的“神”,就需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开展基于舟、桥文化的寻根活动。1.寻根最古老的一座桥每个村庄都有至少有一座具有代表性的、有典故的古桥,它们不但见证着一个村落的兴衰,也凝聚着当地居民的劳动和生活智慧。让学生去发掘它们背后的故事,揭开它们的身世之谜,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乡土情怀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本镇“长生桥”等条石平桥两侧桥墩上的刻写的对联、桥板护栏的造型以及“长生”这一桥名的由来等都是让学生一门研学旅行的优质“微课程”,结合记录表、参观和采访视频,让更多的学生经历对家乡古桥文化的

9、真实探究。古桥名称所在地桥名来历桥的由来的资料关于桥的其它故事我的整理 2.寻根新桥的前世今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石桥都已经改建为钢混结构的现代化桥梁。但是,原有的名称不变。这无疑成为了家乡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组织学生听太爷爷、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讲解村子里某座桥的“前世”和“今生”故事,结合寻访老照片、认结构、辨材料、研特点等方式,让学生以创新的视角理性认识到桥梁、渔船等的变化和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一样也在与时俱进和不断地新陈代谢。3.寻根残破的舟.桥的遗迹针对当地因为认为破坏或因技术、材料等原因无法维修、走向没落的古桥、“田庄船”等组织学生在当地青年志愿者的协助下,进行原址勘察和历史资料的

10、采集。结合对家长、老师和村里长辈的访问,咨询社区、文化站工作人员等,了解本地区居民对此类事件的态度和措施。启发其对传承家乡湿地文化应发挥作用的理性思考,培养小公民责任意识。(三)寻访舟桥趣事,品味水乡灵韵江南水乡的舟、桥不仅发挥着交通、劳作工具的功能,也是村民在闲暇之余,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场所。网船会、踏白船比赛、划菱桶比赛、驾舟夜捕、夏夜桥上乘凉、垂钓等无不闪现着水乡生活的多姿多彩,村民和渔民的亲善与智慧。1.亲子体验渔舟乐趣利用班级家委会平台,发动有兴趣、有能力的家长担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组织学生开展“玩中学”为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观摩丝网捕鱼、叉鱼,垂钓等水上活动的独特乐趣。在实

11、践中感悟长辈逐水而生,与水和谐相处的情趣。2.观摩传统庆典项目在综合实践课内组织学生观摩每年一度的“江南网船会”视频中的传统水上竞赛、高杆特技表演和祭拜仪式等,在暑期实践活动中结合对曾有“踏白船”比赛经验的村民的访问,并跟着学习划船、击鼓等简易的招式,引导学生收集赛龙舟、踏白船、抢鸭子等民间水上娱乐项目的资料,欣赏视频。3.学唱南湖采菱歌谣南湖菱是嘉兴的一张特色名片,学校周边建有中国菱乡.菱文化馆,拥有近500亩水域的南湖菱种植基地。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附近的河道、水田等种植一些南湖菱。自古以来,采菱姑娘们划着椭圆形的木制菱桶,哼着别有韵味的采菱歌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因此,每年充分利

12、用学校“绿波岛”校外实践基地和“菱文化馆”的研学旅行基地的优势,结合菱文化节,组织部分学生现场观摩,并邀请菱娘现场示范,在学校的歌舞拓展性课程中融入,让更多的孩子在传唱和表演之余,感受到小小的菱桶不但外形独特,而且还蕴含着浓浓的菱文化。二、探舟.桥功用,悟前贤智慧造船、建桥是技术更是一门学问。特别是适合江南水乡特色的渔船、石板桥等更是蕴含着历代能工巧匠们的智慧。因此,我们需要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强化对这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的寻访,想方设法通过学生的大脑和双手将这些濒临失传的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一)信息资料“试探”,渐悟前贤智慧基于学生已经具备认知家乡舟、桥特点的实践体验,在第二阶段的研学旅行中,

13、一方面引导学生走进社区、镇文化站、交管站等部门,查阅地方史志等资料,访问有关负责人等,深入了解具有代表性的舟、桥的详细信息。另一方面1.联动部门查询资料,研读体悟利用每年的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和镇文化站、社区、交管站等部门的互动。通过现场询问、参阅相关本土舟桥文化的图文、影像资料,使学生深入感悟先人对于造福家乡民众,提升自身技艺的团结合作、精益求精的精神。2.师生课内呈现资料,共同体悟指导学生对已有信息素材进行提炼,在综合实践、品社等课内开展我为船师来点赞、说说家乡的桥文化等主题研讨活动。由学生代表主讲,结合小组研讨交流,发表感想等形式,进一步完善对信息的整合,更加立体、深入地感受到船工、

14、造船师等与水乡血肉交融的深情。(二)造船艺人“导探”,参悟前贤智慧随着时代的发展,造船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我镇胜丰村原是一个造船基地,但现在仅存的几位师傅也逾古稀。其中,以张金泉老师为代表的老艺人在家中还保存着多艘不同类型的渔船模型,也拥有造船的全部工具。因此,组织学生走近这些造船艺人,请他们讲讲自己与船的故事,见识一下一条条精致、灵巧的渔船,看看他们现场示范的造船本领,学习一些造船的流程知识。不仅会让他们学到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增强对身边“草根”英雄的崇敬之情,而且会启迪其对人生追求和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研学旅行点活动时间活动目标学生玲珑湾4月上旬1.了解造船师傅的劳动方式2.认知竹筏

15、及基本的制作方法3.模拟划船、掌舵的方法,感悟驾舟的乐趣。三、四年级学生镇菱文化馆、张金泉老师家5月上旬1.探知造船匠人的造船故事2.初知木制渔船、菱桶等制作工艺,尝试模型制作3.体悟造船师傅的坚守与智慧五、六年级学生(三)实践模拟“精探”,领悟前贤智慧要让活动走向深入,助力学生个体素养的全面发展。研学之路不能仅仅停留在听、看层面,更需要让学生静下心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琢磨、反复操练,在不断的消化和积淀中初步掌握几种简单的技能。这就需要课内和课外形成合力,多头并进。1.微课教学,全时实践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将老师的现场讲解和示范动作以视频的形式录制下来,并按照工艺流程分割为多个主题模块。在科技综合拓展性课程中重点渗透,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并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同时,发掘一批兴趣浓厚、家长支持的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提供器材、视频等,让他们在家中继续补强。2.模型仿制,竞赛促精在高年级劳技、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对嘉兴水乡特有桥模、船模的仿制实践活动。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各个专项竞赛。评选“制作精良奖”、“最佳创意奖”、“小桥梁工程师”、“建船小达人”等荣誉。使学生在磨砺和比拼中,实现对前辈独有技能的传承,濡染精益求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