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课件(共62张)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27199835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8.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课件(共62张)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课件(共62张)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课件(共62张)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课件(共62张)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课件(共62张)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课件(共62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课件(共62张)(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复杂多样 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集镇中学薛景远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 哈尔滨的人们穿着厚厚的冬装在冰雪世界里欣赏美景 广州的市民却正忙着在迎春花市里挑选鲜花 导入 反映出我国气候南北差异大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 什么是季风 季风与季风气候是一回事吗 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变化的风 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行成的气候类型 由于地处亚洲东部 太平洋西岸 我国大部分地区深受季风影响 冬季与夏季盛行风的风向 冷暖 干湿都有着明显差异 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冬季风的发源地 风向 性质

2、 1月风向 西伯利亚 蒙古 偏北风 寒冷干燥 冬季风的影响加剧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 冬季风的实力很强大 它对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有显著的影响 但我国的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及海南和台湾 受冬季风的影响就比较小 温暖湿润 读图回答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既有来自 洋的 季风 也有来自 洋的 季风 太平 东南 印度 西南 7月风向 夏季风 源地 风向 性质 西伯利亚 蒙古一带 太平洋 印度洋 西北 东北 偏北风 东南 西南 偏南风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北方地区 东南部沿海地区 冬 夏季风的差异 降水主要受季风影响明显 小结 夏季风 1 划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标准 夏季风是否明显影响为标准 2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3、以哪些山脉为界限 大兴安岭 阴山 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脉 冈底斯山脉 大饮喝八缸 非季风区夏季风很难到达 降水稀少 大部分地区全年都比较干旱 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显著 降水丰富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远离海洋 山脉阻挡 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 注意观察 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五月份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五月南部沿海地区 五月 注意观察 锋面雨带推移规律六月份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 六月 注意观察 伏旱 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七八月份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七月 八月华北 东北地区 七 八月 注意观察 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九月份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

4、带图 九月南撤到南部沿海地区 九月 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总结 结论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南部沿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 东北 夏季风的进退 东部地区雨带推移 北京1950 201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 季风不稳定 夏季风强弱 进退早晚不同 降水年际变化大 导致我国旱涝灾害频繁 涝灾 旱灾 季风不稳定导致我国旱涝灾害频繁 思考 1 季风区内降水量多的几个月份是 2 气温最高的几个月份是 活动1 活动 7 8 4 9 4 12 7 8 9 5 8 4 10 季风区最显著的气候特点 雨热同期 降水量最多的季节 也是气温最高的季节 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的时期 雨热同期为我国季风区的农作物生长提供

5、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观图 1 查找我国的等降水量线 400mm等降水量大致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基本一致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和秦岭 淮河基本一致 2 根据台北 武汉 西安 乌鲁木齐四城市年降水量的差异 说说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 我国降水空间 地区 分布规律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东多西少 南多北少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东部多于西部 南方多于北方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 分别找出四城市平均降水量最多的三个月份 说说各地降水在季节分配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各城市降水最多的月份大多集中在夏季 可见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我国降水时间 季节 分布规律 夏秋多 冬春少 4 对照两图

6、结合四城市与海洋的距离 地形等差异 归纳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 海陆位置 一般情况下 踞海越近降水越多 反之降水少地形因素 山脉起屏障作用 阻挡了夏季风深入内陆季风因素 夏季风影响下降水较丰沛 活动 1 纬度位置越高 等温线标注的度数越低 离冬季风源地越近 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南北温差大 1月00C等温线大致经过 秦岭 淮河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冬季气温最高的地区 漠河 海南 活动 青藏高原海拔高 空气稀薄 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区域 较小 较大 较长 较短 我国夏季气温

7、分布特点 夏季 除青藏高原外 我国普遍高温 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夏季气温最高地区 青藏高原 吐鲁番盆地 活动3 影响冬夏季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 此外 地形 季风也会影响到我国气温的分布 气温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差异 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重大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 以上时 大多数农作物活跃生长 人们把 10 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叫做活动积温 活动积温反映了各地的热量状况 是划分温度带的重要指标 根据各地的活动积温情况 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 我国可划分为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区 1 我们济宁属于带 2 秦岭 淮河线大致与相一致 3 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相一致

8、4 兼跨四个温度带的省区 5 有热带的省区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暖温带 甘肃省 云南 广东 海南 台湾 天山 长城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种植作物及其熟制 普遍种植喜凉作物 一年一熟 中温带 暖温带 冬小麦 棉花 花生 玉米 种植喜温作物 两年三熟至一年两熟 普遍种植喜热作物 一年两熟至三熟 亚热带 热带 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还表现在各地的干湿状况差异很大 人们通常根据一个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来衡量该地气候的干湿程度 根据气候的干湿程度 我国可划分为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根据一个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来衡量气候的干湿程度 1 我们济宁属于区 2 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9、属于区 3 我国兼跨四个干湿地区的省 4 秦岭 淮河线基本上和分界线相一致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半湿润 湿润 甘肃 西藏 内蒙古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降水量对植被类型的影响 原因是什么 从总体上看 我国东部地区为典型的季风气候 西北内陆地区大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高原地区则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地域辽阔 受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气候千差万别 气候复杂多样 1 我们济宁属于气候 2 秦岭 淮河线基本上和分界线相一致 3 P37活动1 读图 温带季风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 哈尔滨的夏天炎热 哈尔滨的冬季寒冷 海南三亚的夏天 季风气候给人们带来丰沛降水的同时 也给人们带来了

10、灾害 暴雨 台风 干旱 长白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松花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布达拉宫属于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 海南三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 降水分明显的旱 雨两季 影响因素 纬度因素和海陆因素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气候 影响因素 温带大陆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季风因素 冬冷夏热 降水少而集中在夏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亚热带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高原山地气候 终年低温 降水稀少 影响因素 地形因素 活动将下列现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用直线连接起来 黑龙江省最北部为寒

11、温带 黄山是我国著名避暑胜地 海南岛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黄土高原年降水量比华北少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 活动 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1 纬度位置 2 海陆位置 3 地形因素 4 季风因素 是造成气温高低的根本原因 也是形成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 中纬度地区 沿海降水多 内陆降水少 一般来说 沿海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内陆要小 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在山区 迎风坡多雨 背风坡少雨 冬季风影响下 我国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 夏季风是我国夏季多雨的主要原因 我国气候大陆性较强 大陆性气候 气温日 年较差大 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 海洋性气候 气温日 年较差较小 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相比 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较冷 夏季较热 气温年较差较大 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明显 具有较强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我国的气候特征 总结 评价我国的气候特征 降水季节变化大 雨热同期 我国旱涝灾害发生频率高 危害范围广 我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 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 大陆性气候强 气候复杂多样 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秦岭 淮河的地理意义 1月份0 等温线 800mm等降水量线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