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7192348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北省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湖北省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湖北省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湖北省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上学期2017级第三次双周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18年10月18日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2下图为西汉以来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导致图中节妇烈女人数剧增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统治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繁荣C科考制度的影响 D思想控制的强化3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二千五百年儒学概略中指出:“儒家在北朝时

2、专讲注疏,中唐以后,要把春秋三传,束之高阁儒家在北朝时,专讲训诂名物,中唐以后主讲明心见性”梁启超之意是A心学实际上孕育于中晚唐 B佛教的兴盛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北朝至唐,儒学失去正统思想的地位D唐朝时形成“三教合归儒”的现象4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A汉赋和唐诗 B话本和小说 C元曲和傩戏 D风俗画和文人画5“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左传昭公兰年载:“四升为豆。”结合右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豆”属象形文字小篆字体

3、略长,富于图案美“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右图三种字体把中国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A B C D6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7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 B“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象征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C“先天不足”是指思想家

4、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D “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具备启蒙作用8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A构建民权政府B批判神权统治C鼓吹人性解放D主张平等自由9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后者存在于人间,应归世俗政府管理。路德的上述观点A确立了人

5、类的主体地位B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D强调信仰上帝即可得救10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Virgil Pinot)称:“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仅以此而论,中国似乎就比英国更受欢迎。”这主要因为A18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更感兴趣B儒家文化提供了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平等”精神C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故意曲解儒家思想D当时的中国儒家思想比英国的启蒙思想更有活力11卢梭说:“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

6、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卢梭在此强调的是: A天赋人权的思想 B直接民主的思想 C代议制民主思想 D社会契约的思想12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宋代作家蔡绦在西清诗话中指出:“丹青,吟咏妙处相资”。他们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A中国传统历来一直认为诗与画为姊妹艺术 B诗与画都是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C诗与画都重在表现画家或作家的自我体验 D中国诗与画都具有极强的写意功能 13明朝永乐年间出版的顺风相送中记载“有福建往琉球”的针路(航海指南)

7、图,其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进行了命名,留下了有关钓鱼岛等地区的最早记载。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证明琉球、钓鱼岛等地区在明朝已经接受了中央政府的管理 B说明指南针开始广泛用于航海 C是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的有力证据之一 D反映出明朝闭关锁国政策下官方贡赐贸易仍然频繁14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 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A文学艺术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京剧艺人对剧种的改造是京剧发展的根本原因C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D文学艺术在不断

8、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15恩格斯评论某一运动:“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是A苏格拉底 B彼特拉克 C马丁路德 D孟德斯鸠16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B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C推动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D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17某书云中

9、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18有学者认为,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古代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不仅研究动机与儒家思想有关,所运用的知识中包含着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知识,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与儒学的经学方法相一致。这说明A古代科技存在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B科学家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C古代科学研究以儒

10、家经典作为指导 D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19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A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B中国医学一直重视总结实践经验 C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 D中国医学极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20明清时期,取材于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史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三侠五义这折射出A政府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B市民阶层渴望清官主政C民众对暗黑社会现实的不满 D民众法律观念的提高21

11、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题材差别很大,一属历史演义,一属英雄传奇;其主人公,一是帝王将相,一是绿林豪杰。然而,明朝人雄飞和杨明琅将二者予以合刻,题曰英雄谱,认为这两部小说的创作宗旨是一致的,即A意主忠义,旨归劝惩 B区别尊卑,明确等级C谄媚于上,以邀荣宠 D修身齐家,治平天下22宋代开封流行的说唱作品西厢记诸宫调歌颂莺莺与张生冲破礼教,追求爱情;刘知远诸宫调描写书生刘知远从贫寒到显达过程中对待三娘的“负心婚变”。这说明当时A城市商业高度繁荣 B文化生活丰富多样C说唱艺术迎合市民阶层趣味 D程朱理学引起民众普遍反对23著名画家俞剑华在谈某一绘画特点时,认为这是由于“(文人学士)非专门名家,并未 受绘画

12、上基本技能之严格训练。不过心中有一段意思,借笔墨以为摅写之具,所写之究为何 物,所写之物似与不似,并未加重视”之故。这一绘画艺术A属于山水画派 B能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C属于市民文化 D对研究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具有重要价值24某时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婚姻“不问阀阅”,科举“不闻世家”,教育“广开来路”,社交“不限士庶”,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壮大C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D资本主义的萌芽二、非选择题 (共2题 52分)25(2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而谓之王。三画

13、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尚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其殃咎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 “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心我们使你既不属天,又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 摘自15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论人的尊严材料三 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推动人类历史文化蓬勃发展的文艺复兴运动。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艺运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其中,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名作不过,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朝廷下令将西厢记、水浒列为“秽恶之书”,认为“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 摘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潮与中国明清之际文艺思潮之比较(1)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材料一拉近了天与人的距离,材料二拉近了上帝与人的距离,简析其着眼点有什么不同?(6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西厢记等书的遭遇有哪些社会原因?(9分)(3)康德认为,既要保障个人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