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7187535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读点诗词养点气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读诗词养点浩气。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的代表作,感情深沉、气壮山河,

2、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李白有“澹然养浩气,欻起持大钧”的高歌,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坦然,陈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自豪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读诗词养点骨气。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唐代诗人李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骨气,就是浩气、正气的延伸,也是做人从政的精气神所在。 读诗词养点地气。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

3、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地气充足,滋养丰厚。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之安,无一不是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读诗词养点清气。清正廉洁是古之取士的标准,也是为官事政的要求。古代为官者多是文人出身,既崇尚清廉的操守,也持守清正的襟怀,自然也是我们今天亟待补充的从政营养。王昌龄坦荡胸襟,“一片冰心在玉壶”;李商隐谆谆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

4、,成由勤俭破由奢”;于谦剖心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王冕慨然挥毫“只留清气满乾坤”宋代诗人龚日升概括得妙:“千首新诗,一轮明月,两字清廉。”真诚呼吁大家读些诗词,丰富学识,提升境界,装点人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是诗的国度。悠悠几千年历史中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地熏陶。B优秀古诗词充满韵律和丰富的情感,今天人们可以从中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C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D因为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所以诗人丘葵说,“浩气养成天地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5、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既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古典诗词之美,又有鲜活的时代气息,挖掘出了诗词的独特意蕴。B文章从读诗词养点浩气、养点骨气、养点地气、养点清气等四个方面论证了“读点诗词养点气”这一中心。C文章第2段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本段中的论点,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D文章第2.3.4.5段的内容与第1段的内容相呼应,符合人的思维认知的发展规律,由表及里。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文中举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例,意在说明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B作者认为因为“接地气”是诗词之魂所在,所以没有地气的吟

6、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生命力的。C诗人们有了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才能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位卑未敢忘忧国”等诗句。D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绝代勇将张自忠张秋铧1940 年 5 月 23 日,10万军民聚集在湖北宜昌城内外,为一位殉国的将军送行。就在前一天,将军的灵柩被抢运到宜昌,本想用汽车将将军的灵柩运到长江码头,然后乘船溯江前往重庆安葬,但宜昌的军民不肯,坚持要用十里长街相送、人工抬棺材的方式,送将军走完这抗日战场上的最后一程。

7、这是一位连最残酷的敌手、凶暴成性的日军,都为之脱帽致敬的绝代勇将:在湖北战场上壮烈殉国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张自忠将军二战时期,盟军军衔最高的阵亡将领。战火仍在延续,日军的飞机反复在宜昌城上空盘旋,随时有轰炸人群的可能,但 10 万军民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哀送将军。日军似乎也很配合,尽管战机几次低空盘旋,但他们并未轰炸送葬的队伍。那是1929年,张自忠升任西北军第六师师长,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 200 军棍,并撤职镣押。张自忠经常在深夜巡视士兵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伤的士兵。平日里,他和

8、士兵们穿着一样的军服,吃着一样的大锅饭。为了磨练官兵意志,他在冰天雪地里自己带头脱掉大衣,要士兵们跟着他一起进行雪地行军训练。由此,张自忠的部队以“将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称。1937年,在卢沟桥抗战后,二十九军决定战略转移离开北平,军长宋哲元在撤退之际,要求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进行周旋。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令留下,当时国内的报纸,纷纷责骂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将其称为“张逆自忠”;为了洗刷这个罪名,张自忠秘密潜逃离开日军监控,南下向蒋介石汇报北平战守经过。1938年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面对部队官兵痛哭失声:“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1940年,抗战已

9、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退守重庆,日军为了进攻重庆,连续进攻襄阳、鄂西一带。5月1日,张自忠亲笔给三十三集团军的各部队和将领写信昭告:“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5月16日,日军获悉国军有高级将领正在南瓜店一带指挥作战,随即调集飞机和重兵,猛烈轰炸我方阵地,三十三集团军属下的七十四师主力弹药将尽,部队电话询问张自忠可否先行退却,张自忠回答道:“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上午 11 时许,三十三集团军的警卫团阵地被日军

10、突破,激战到中午时,张自忠手下的2000多官兵几乎全部战亡,他身边仅剩下几十名警卫人员,将士们也仍然誓死保卫着他,并一面高喊:“司令快走,司令快走!”张自忠的副官马孝堂,向来救援的国军讲述着:“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流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袜脚。我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伤,血如泉涌。我刚包扎完,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对于张自忠将军的阵亡过程,侵华日军在231联队史中也有记载:“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端着刺刀

11、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站起来,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从他射出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此时,藤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个高大身躯再也支持不住了,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噩耗传开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张自忠将军的尸体,最终经增援的 38 师官兵浴血奋战,张自忠的遗体被抢运回后方,因此也就有了宜昌十万市民为将军送行的感人场面。

12、不久,蒋介石为张自忠题词:“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 毛泽东为张自忠题词:“尽忠报国”。(节选自捍疆卫士张自忠,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部分写宜昌军民十里哀送张自忠将军的场面,渲染了一种悲恸的气氛,表达了抗战军民对这位爱国将领的崇敬之情。 B小说在构思上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先写张自忠将军战死疆场,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再写主人公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故事。 C“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这句话表达了张自忠将军誓死报国,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决心。 D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对张自忠将

13、军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蒋介石着重于称颂其战绩,而毛泽东则着重于褒扬其爱国主义精神。5请结合文章分析张自忠将军的形象特点。(6 分)6小说中,对张自忠将军阵亡过程的叙述,既有其副官的叙述,又有日军的记载,二者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王晶晶1992年,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逝世。追悼会上,时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的著名作家陈忠实致悼词:“一颗璀璨的星从中国文学的天宇陨落了!” 二十四年后,陈忠实也告别了人世。“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的名

14、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1942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在陈忠实去世后的一周,环球人物记者辗转于陕西各个追悼陈忠实的地点,最终来到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听白鹿书院副院长邢小利追忆这位文坛之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内陆中心的陕西,尤其关中又处于中心的中心,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他在西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 1987年8月,与长安报编辑、记者李东济闲聊时,他第一次向外人透露了创作白鹿原的消息:“东济,你知道啥叫老哥一直丢心不下?就是那垫头的东西!” 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垫头物。

15、 陈忠实最担心的就是他写不出一部作品来当“枕头”。李东济后来用“豪狠”来概括陈忠实的气性,“因为他写白鹿原,使的就是一股豪狠劲”。那些年,陈忠实一直待在白鹿原上的老家。妻子在西安照顾一家老小,他一人在村里,吃饭只能靠从城里背馍。西安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权伦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书,把馍馍从乡下往城里背;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他的整个心理感觉已进入“我的父辈爷爷辈老爷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云之中了”。写作的那四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行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1992年1月29日,写到1949年,书中的白鹿原解放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 白鹿原快写完时,妻子来给他送蒸馍和擀好的面条,送妻子出小院时,他告诉妻子这些面和馍吃完,就写完了。妻子突然停住脚问:“要是发不了咋办?”他毫不迟疑地说:“我就去养鸡。” 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10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内心忐忑地进城。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不说,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身,像吼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