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曲阳县一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7187466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曲阳县一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北省曲阳县一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北省曲阳县一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北省曲阳县一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北省曲阳县一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曲阳县一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曲阳县一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曲阳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张倩第卷 选择题一、单选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史的日期只在公元前841年之后才能确定无误。因为自此以后,古书里提及天候星象的变化,可以和外界的记录对照。公元前841年前的日期带有推算性质,不能视作绝对的可靠。该学者意在说明( )A远古史料需要佐证 B.古史具有推算性质C.古代史实不可全信 D.远古史实虚构较多2.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即位,是

2、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C.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3.王夫之认为:周大封同姓而益展其疆域,割天下之半而归之姬氏之子孙,则渐有合一之势。而后世郡县一王,亦缘此以渐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渐趋于画一。西周分封制的推行( )A不利于西周的君主集权 B为后世统一奠定了基础C实现了周天子对国家的直接控制 D建立了上下级严格的隶属关系4.有学者提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该观点( )A. 认为分封制不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播B.肯定了分封制的扩张属性C.揭示了分封制与宗法制服务于

3、西周政治的本质D.肯定了分封制在西周政治文明史的进步作用5.西周初年,天命先王的“威仪”是国家与社会的行为准则,而春秋后期,贵族社会从人伦之外寻找社会的合理法则,“礼”被特别强调,并作为维护社会制度的有效手段。这一变化( )A成因是家国一体局面的形成 B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C说明文化革新早于社会变迁 D与宗法体系面临冲击有关6.秦国君主的继承方式在春秋初年以前以(兄死)弟及为主,自秦穆公后,秦国也采取了子继代替弟及的承继制度,但它的子继不分嫡庶,“择勇猛者而立”。秦国继承制度的变化( )A.确保了君主血统的纯正 B.利于秦国贵族内部的稳定C有利于树立国君的威信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7

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C.后者有害于统一,前者则不然 D.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9.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集中反映了当时秦朝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忠

5、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由此看出秦朝官吏职业规范强调( )A儒家的治国理念 B官吏的道德品行C严格按法律办事 D官员的实际业绩10.图1为汉武帝在位时丞相离职情况示意图由此可知当时( )A决策权与行政权合一B君主专制得到加强C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D实现了家仆权力化 11.据史籍载,刘邦分封诸王时,中央管辖的十五郡主要在关中地区,而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辖封的四十二个郡,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封国自行制定度量衡,发行适合本国特点的铸币,推行适合各地传统的文化教育。由此得出汉初分封()A.利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B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产物C.使中央集权受到了巨大挑战 D对各地的

6、文化传统比较尊重 12.汉武帝初置刺史时赋予其“六条问事”的权力,包括政、刑、民、选署等诸多方面,都是郡国事务的重要事项,并且主要针对地方郡国二千石官员。但同时规定“非条所问,即不省(察)”。据此可知,刺史( )A. 以轻御重、以小监大 B. 成为地方最高长官C. 为了削弱相权而设立 D. 职权受到明确限制 13.观察下面两幅图之间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加强中央集权C. 防止宰相专权 D. 选拔优秀人才14.唐高宗时,召刘韦之、元万顷等入禁中,“密与参决时政,以分宰相之权,时谓北门学士”。武则天时,更是多用北门学士参决朝政,制敕不经中书门下。这反映唐代( )A.

7、皇帝高度重视国家宰相人选 B.宰相行政级别不断下降C.三省六部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D.宰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15.在科举制下,无缘及第的落榜者退居乡村,栖身教馆,从事私整教育,成为“渗透于基层的非官僚社会化组织力量,形成了国家官僚机构枝干下的广泛而稳固的根基,从而把一个巨大的农业社会不可思议地有效组织起来了”。可见,科举制( )A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B选拔出为社会服务的人才C起了推动农业发展的作用 D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16.学者李碧妍在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中说:“我并不认为由此引发的藩镇涌现的局面,仅仅是帝国君主盲目草创的一种产物相反,我更愿意将它视为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

8、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安史之乱导致了唐帝国严重的统治危机B.唐帝国大肆分封诸侯严重违背了历史潮流C.藩镇裂土称雄最终瓦解了唐帝国的统治D.藩镇的涌现是唐帝国应对危机的理性选择17.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A. 杜绝三省专权,加强皇权 B.促进决策的准确性C. 政务公开,相互监督 D.发挥民主制的作用18.宋代行政区划最另类表现,是“路”的发明。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至道三年,共分十五路,后析为十八路,又析为二十三路。这一建制( )A扩大了统治范围 B便利了政务的精简高效C密切了经济交流 D有利

9、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9.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官”是确定待遇的标准;“职”指职位,如“大学士”等;而“差遣”则掌握实际事务权力。这样承担内外事可以不受官品和资历的限制,这一做法有助于( )A. 防止官员权力膨胀 B.明确官员的职责C. 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D.减少吏治腐败发生20.明朝张居正所创“考成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注销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这一方法( )A有效防范了官员贪腐

10、 B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C使监察制度日益完善 D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21.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22.下表为明朝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情况,由此表可知,明朝明永乐九年考满赏罚补充规定( )初考再考三考最终等第称职未予考核称职称职未予考核未予考核称职称职未予考核称职平常平常平常未予考核称职平常未予考核平常不称职不称职A. 对官员考核结果是官

11、员黜陟的唯一依据B. 建立了完善成熟的官员考核体系C. 对官员管理实行奖惩一体D. 力图掌握官吏的真实情况23.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A.都符合史实 B.都与史实不符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D.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24.元

12、末孙作在谈到行省及掾史时说:“昔之号令出于州司,今之庶务决于政府(实指行省)。掾非其人,则百司无以仰承。”这反映出( )A.元代地方分权色彩浓厚 B.行省只是地方机构代表C.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元代政令传达渠道不畅25.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26.明朝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

13、代笔。明宣时期,大改严禁太监读书识字的规矩,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从中能够得出( )A明朝政务混乱,无权力界限 B内阁与宦官共同把持明朝朝政C君主欲不断加强专制皇权 D内阁的设置在明朝形同虚设 27.密折制度在清朝不断发展。雍正时期,只有皇帝允许的官员才能上密折;后又特许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清朝的密折奏事( )A降低了行政决策的效率 B反映君权与相权矛盾突出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助于政令体现皇帝意志28.清代军机处设有“存记簿”,相当于机要档案,“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应密存事件,则密封存记”。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这一做法( )A确保政治决策的密闭性 B强化了君主专制的体制C有利于清朝史料的保存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29.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科举制度功能弱化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社会阶层流动加强30.明清时期,凡被弹劾的官员,有时可以奉诏于廷对质,有时也另派他官对监察官弹劾的情节进行复查核实,原弹劾人一般不参加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