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 人教.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159643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 人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 人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 人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苏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 人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苏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 人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 人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 人教.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四项中,哪一项每一组加点字的读音均不相同? ( ) A. 押解/浑身解数 校场/ 校对订正细嚼慢咽/ 咬文嚼字 B. 卡片/哨卡 行伍/ 行云流水数字/数见不鲜 C. 熨帖/熨斗 纤细/纤维 参差错落/差强人意 D. 慰藉 /狼藉 提防/耳提面命 模仿/模棱两可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鞠躬尽粹 弥天大谎恬退隐忍 面面相觑B不绝如缕 走投无路 老态龙钟 英雄气慨 C冠冕堂皇 变换无常 忐忑不安 自惭形秽D窸窸窣窣 莫名其妙 满门抄斩 逆情背理3. 下列各

2、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次印度洋海啸对他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海边那座造价不菲的豪华度假屋,顷刻间变成了一堆一文不名的瓦片。B. 高考命题历来都重视稳定性和探索性,没有稳定就会给社会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没有探索就不能与时俱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C、这个全省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才开张,各地的客商就慕名而至,天天门庭若市,热闹异常。D、文化部组织的歌舞晚会很受欢迎,那古香古色的古典舞蹈使在座的外宾看得如痴如醉。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初步统计,目前社会上已有近20左右的人将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B. 湘西古城凤凰,天青青,水蓝蓝,从这里走出去的沈从文给后

3、人留下了一部青青蓝蓝的边城,一个青青蓝蓝的梦。C、这次政府机关公务员面试地点设在原市委党校二楼会议室举行的。D、只靠管卡压而不做实际工作的人,是没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牢记在心的人,是一种只有自己没有集体的极不负责的工作态度。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4500年前,一群谜一样的古蜀人出现在了成都平原上。谁也不能解释他们来自何方、属于哪个民族。考古学家曾设想了两个可能的来源:一是营盘山下来的古羌人,一是土著濮人。不过,这两个假设都缺乏考古证据。但宝墩却是我们能接触到的关于成都平原文明起源的最古老章节。考古发现,与同期同纬度的已经出现国家和青铜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古埃

4、及相比,与已经发现了铜的中原龙山文化相比,宝墩人的文明却远远落在了后面。而且宝墩人在成都平原上的800年,并没有明显的进步,有的只是周而复始的迁徙。这究竟是为什么?新石器时期,成都平原到处是台地,水土肥沃,森林茂盛,原始耕地却不多。宝墩人就自己开辟田地。石斧、石凿难以开凿,就放火烧。后来他们发现,烧过的地上庄稼长得很好。这个经验很宝贵,他们据此烧出了更多的田地。不过,这个看似省事的发现日后将成为宝墩人进步的最大阻力。宝墩人耕作、狩猎、筑城,开始了平静的生活,直到发现稻穗越来越小,鱼越捞越少,野兽几乎看不到了。宝墩人惊慌失措,以为是自己得罪了鬼怪而受到了惩罚。部落选择了迁徙以离开这个被鬼怪诅咒的

5、地方。他们当然不知道:部落年复一年的种植使土壤慢慢变得贫瘠,过度的砍伐让森林不再茂盛,无休止的渔猎使得河鱼、走兽来不及繁衍后代。他们单一的耕作方式违背了自然规律。所幸,平原上有很多台地。在另一处水草丰茂、森林密布的台地,宝墩人重新开始了生活。然而,一二百年后,祖先的恐惧在这里又降临了,于是部落开始了另一次迁徙。历史上,他们至少迁徙了6次,从新津宝墩古城,到温江鱼凫城,到郫县古城,到崇州双河古城、紫竹古城,到都江堰芒城。于是,丰饶的成都平原成了宝墩人永远也离不开的温床,宝墩人在平原上写下了一首长达800年的拓荒史诗,却终究只是拓荒者。5.第一段中加点的“谜”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 )A.宝墩人究竟

6、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个民族,迄今为止,无法科学解释。B.宝墩人属于哪个民族,究竟是古羌人,还是土著濮人,还需考古证据。C.宝墩人的文化为何远远落后于同时期中原的龙山文化。D.宝墩人为什么总是依靠一次又一次的迁徙来维持生存。6.为什么“这个看似省事的发现”( 宝墩人的生产方式)日后成为了“宝墩人进步的最大阻力”?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宝墩人单一的生产方式使其生存环境渐渐地恶化:稻穗变小,鱼变少,野兽减少。B.因为宝墩人认识不到原始粗放的单一的耕作方式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规律。C.因为宝墩人忙于以一次又一次的艰辛的迁徙方式来应付环境的恶化,维持部落的生存。D.因为宝墩人总能靠着单

7、一生产方式在另一处水草丰茂、森林密布的台地重新开始生活。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凭着简陋的石制工具,宝墩人辛勤地烧荒、耕作、狩猎,并不断地迁徙和建筑家园,在成都平原上留下了有起源却没有发展的文明。B.宝墩人创造了成都平原的文明,虽然在长达800年的时间里宝墩文明始终没有突破石器时代的限制而发展成为更先进的青铜文明。C.在新津宝墩古城、温江鱼凫城、郫县古城、崇州的双河古城和紫竹古城、都江堰芒城,宝墩人留下了时间上略有先后的“宝墩文化”遗存。D.水土丰茂、森林密布、台地众多的成都平原,对于宝墩人来说,是一柄既有利于维持部落生存同时又不利于文明进步发展的双刃剑。三、

8、(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阿留传 明陆容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何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家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

9、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传者曰:樗栎不材,蕲者不弃;沙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矧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能知而且喜矣,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于戏!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者?【注释】参亭:参互和均匀。 樗栎ch l:都指无用的木材。 蕲:能“祈”,求。 矧:shn 况且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

10、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应门:应答门人B宾客虽稔熟者稔熟:熟悉C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歧生:分枝错生D历园中竟日竟日:整天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B元素恐为邻儿所撼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皆不得为真愚C矧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D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者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的阿留“痴呆无状”,却工于书法,善于绘画。正因为这样,他得到了主人“专任”,被长期奉养,终身不弃。B文章的第三部分,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提出了“天地间无弃物”、用人应

11、当用其所长的观点,成为文章的关键部分。C作者对能容人、用人的周元素赞美有加,并联想到现实中的“造命者”每每用人不当,这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D作者叙事简洁,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呼之欲出;议论则精辟深透,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批判性。第II卷(非选择题 120分)四、(23分)11将一卷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4分)译文: (2)(阿留)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5分)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8分)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12、。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永州愚溪作者住宅以西。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答:_ (2)第三联写景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2分)答:_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答:_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1)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 。(老子) (2)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李密陈情表)(3)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4)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五、(2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姑苏看水张 宏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