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语文复习课堂检测 十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鲁人.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123793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高考语文复习课堂检测 十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鲁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东高考语文复习课堂检测 十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鲁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东高考语文复习课堂检测 十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鲁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山东高考语文复习课堂检测 十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鲁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山东高考语文复习课堂检测 十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鲁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高考语文复习课堂检测 十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鲁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高考语文复习课堂检测 十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鲁人.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堂检测(十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45分钟,42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面问题。(11分)梦回林景熙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注梦回:梦醒。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不仕。(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6分)答:_(2)最后一句中的“未眠鸥”,可谓独具匠心,请赏析其作用。(5分)答:_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有美堂暴雨苏轼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注此诗

2、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有美堂位于西湖东南的吴山之上。 (1)这首诗境界宏阔,气势奔腾不羁。请结合颔联中的动词进行赏析。(5分)答:_(2)诗的颈联运用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答:_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4分)答:_(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答:_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

3、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 参考答案1

4、、答案:(1)诗眼应该是:“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2分)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作铺垫。 (4分)(2)起衬托作用,(1分)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眠的愁苦。(1分)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寓情于鸟,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3分)2、答案:(1)此联写暴雨突来,风起云涌之势:从天那边黑空中吹来的暴风,把海水吹得站立了起来;浙东的暴雨,也都被狂风吹得飞过江的这边来。 “吹”的对象是“海”,极写风势之大,“立”字,极言风势之猛,活现了海浪汹涌之貌。后句用“飞”“过”“来

5、”三个动词,极为生动地展示出大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而来的壮观奇景。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气势。(5分)(2)比喻。前句写江水高涨,似突出江岸,就仿佛是斟满了的酒溢出了杯面。后句写急骤的暴雨声就像千根鼓槌急遽地敲打着羯鼓而发出的响亮之声。用这两个比喻来写雨势猛、雨量足、雨声大,使本来有形的暴雨更为形象、生动,从而给人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6分)3、答案:(1)“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2分)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悄。(2分)(2)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2分)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

6、境(暗含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凄凉情怀)。(2分)4、【答案】(1)傍晚 西风(2)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分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内容思想和表达技巧。第1小题属内容理解,杜诗“落日”和杨诗“暮热游荷池上”明确显示为“傍晚”;再比较两诗,会发现共同的事物是“荷”与“西风”。第2小题问什么手法,仔细阅读两诗,不难发现杜诗“多少绿荷相倚恨”、杨诗“细草摇头忽报侬”都是拟人。杜诗前两句纯写景物,从

7、“落日”“烟柳”等意象可感到画面略带暗淡,基调略带感伤。第三句一个“恨”字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再联系“回首背西风”,就能感觉到荷花似若有情,心怀恨事。杨诗前两句是说“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河池渴望饱尝一阵快风”,后两句因为自己深感余热满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很有情趣,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活泼轻松,透露出无限“清爽”之意。5、【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分析】本题侧重于思想内容和抒情方式。前两句写边地音乐的主要内容,总是“旧别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第三句写曲调无论新旧,总能扰得人心烦乱。前三句叙事抒情,就乐声抒情,结句以景结情:古老雄伟的长城绵延起伏,秋月高招,景象壮阔而悲凉,令人感到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