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密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六国论.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122872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高密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六国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东高密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六国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东高密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六国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山东高密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六国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山东高密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六国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高密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六国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高密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六国论.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六国论导试题 能力迁移篇基础知识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i) 暴霜露(bo)B.思厥先祖父(ju) 胜负之数(sh)C.弊在赂秦(l) 为国者(wi)D.然后一夕安寝(jn)洎牧以谗诛(z)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盖失强援,不

2、能独完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可谓智力孤危然后得一夕安寝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 B.C. D.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 D.是故圣益圣,愚亦愚5下列加点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C孔子登泰山而小鲁 D项伯杀人,臣活之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是()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7下列各组

3、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8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与嬴而不助王国也C则与斗卮酒 D失其所与,不知拓展提升三、(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

4、,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

5、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

6、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10.下

7、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省刑罚,薄赋敛 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AB. CD.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B.齐桓公想

8、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写作素材篇精彩构思台 一味“送去”的结果是什么?“一夕安寝”,“起视四境,秦兵又至”。与拿来主义比对,一味“送去”的结果是什么?“子孙后代,讨一些残羹冷炙作奖赏”。一味“送去”,

9、丢掉的是领土、财物,更是自信自尊,最后葬送的是性命、人格、国格。良性交往应建构在平等的基础上。妥协从来都不是良方。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怎么取得成功?人才。光有人才还不够,还要“人才”加“人才”,“人才”的平方:通力合作,才能成功。在后现代已经来临、解构主义成为大众思维方式的今天,合作几乎成为走向成功的命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人,是需要一定的胆魄的,胆魄是胆识的前提。治国者如是,芸芸大众亦是。勇气是迈开步的力量之泉。勇气能让人变得强大。一个怯懦的人,永远推不开眼前的阴霾。大宋的江山与其说是葬送在国君们的才气和多情里,不如说是湮没在懦弱的气度

10、里:这一派温山软水终究是易姓了。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符合常理折射常态:欲望和文明,从来都是比肩而行。欲望无穷,是人之恶。怎么办?掐掉产生欲望之本源,即句中的“地”,不要给觊觎者以半点希望,至于想用手中的“地”来满足自己的另一种欲望,是人之大恶。由此观之,六国者比秦更可怕,秦之欲望是“得地”,六国之欲望是“全身”,“地”成为交易之物,最终求全不得,“地”亦尽失。放下内心所有的矛盾,是消解欲望最好的办法。写作训练场生活中常常有优势与劣势之分,但优势和劣势有时候并不是绝对的。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往往是受优势所累,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则常常使我们

11、忘乎所以。请以“优势与劣势”为话题,借鉴六国论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写一个段落。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200字左右。2161、提示:A项中“暴”读“p”;C项中“为”读“wi”;D项中“洎”读“j”。 答案:B2、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3、提示:“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4、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5、答案:C6、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

12、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答案:D7、答案:B8、B与D9、解析:B、 渝,改变、违背。可以用成语联想法: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10、解析:答案C. 表条件,那么。 A、介词,在;介词,跟。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D、取独;的。11、解析:A. 体现了。不是。是。为官吏立法令,不是。很直接,是。是。12、答案C. 以退为进,错误。13、译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译文:(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译文:国君你想要称霸诸侯成就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译文: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一必须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罚恐吓,四是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从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备上述四条,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