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单元 第11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1)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7073893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单元 第11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单元 第11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单元 第11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单元 第11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单元 第11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单元 第11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单元 第11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主干知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历史条件: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2过程(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1949年10月1日上午,举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3)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举行开国大典。3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辟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纪元。解读与点拨新中

2、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深化探究1 材料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问题:(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主要指什么?新中国的成立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2)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的区别?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背景:1949年9月,共同纲领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建立:1954年9月,一届人大召开。(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通过中华人民共

3、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3意义: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重要标志,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和以共同纲领暂代宪法的过渡状态。解读与点拨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但不是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包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深化探究2 材料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

4、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问题:(1)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原则?(2)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它是如何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3)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何意义?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正式形成:1949年9月,一届政协召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在国家政权组成上得到充分体现。2职能转变(1)1954年9月,一届人大召开,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2)195

5、4年12月,二届政协通过新章程,进一步明确今后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解读与点拨“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解读: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于解放战争时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民主党派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为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党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进一步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82年又将其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深化探究3 材料材料一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材料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

6、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地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问题:(1)第一届政协会议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新中国国家政治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在1954年以后有何变化?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建和发展1背景(1)历史国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2)中共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3)法律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2内容: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

7、地民族当家做主,行使自治权力。3创建与发展:从1947年到1998年,全国共建自治区5个,自治州、县(旗)150多个。4意义:既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又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解读与点拨(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体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自治机关主要由本民族人员组成; 享有广泛的自治权等。(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助于贯彻国家的各项政策; 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利于国家的建设。深化探究4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

8、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问题:(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2)材料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3)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课堂探究答案【深化探究1】(1)含义: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权力。意义: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民主的道路。(2)新中国

9、与他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国家的性质和政权性质的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一个人民民主政权。【深化探究2】(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3)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它是中国人

10、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它的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深化探究3】 (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提上日程。作用: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性质,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直接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深化探究4】 (1)时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主要内容: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2)平等、团结、互助。目的: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