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7072959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上期高三第三次月考高三历史第I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每一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1.从夏朝开始,中国古代政治就形成“一姓王朝”,也就是君位由异姓接替即表示朝代的变更,如隋、宋王朝的建立和汉、唐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政政治的这一特点A. 体现了政治体制的不断创新 B. 是封建王权专制的必然结果C. 说明中国古代政局长期动荡 D. 是传统宗法观念影响的表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朝代变更不以王朝政治体制的变化、疆域控制范围的变化为标准,而以家族的血缘继承与否为标准,这念 体现的是血缘宗法观念,D 项正确;A项中的创新材料没体

2、现;B项错误,夏朝不是封建王权;C项与题干无关,不选。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2.下面是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比较示意图(数据整理自太渐水利技术史)。这说明古代太湖地区A. 自耕农经济的脆弱性明显B. 农耕发展恶化了生态环境C. 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D. 农耕开发的难度十分艰巨【答案】B【解析】【详解】图表中主要反映了自东晋到清代以来太湖地区水旱灾害爆发的次数,水旱灾害的次数不能说明自耕农经济的脆弱性,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得到开发,所以自北宋以后水旱灾害的次数明显增多,说明农耕的发展恶化了生态环境,故选B项;太湖地

3、区水旱灾害次数的增加是农业过度开发的结果,并不能说明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故排除C项;是由于农业的过度开发导致灾害增加,而不是农耕开发的难度艰巨,故排除D项。【点睛】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农耕的过度开发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不是由于自然环境问题影响了农业发展。3.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A. 唐朝设立三省B. 宋朝设参知政事C. 明朝设置内阁D. 清朝设置军机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4、:隋唐时期实行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在强化君权的同时也有利于集思广益。因此A符合题意。B不对,是为了分割宰相行政权;CD不对,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都没有实权,与题干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名师点睛】在唐朝,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式如下: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5、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1855年开始,太平天国“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父”的制度逐渐转变为士农工商各力其业的政策。导致变化的原因是A. 清政府取得军事优势B. 列强侵华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 太平天国的物资缺乏D. 洪秀全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圣库制度逐渐转变为士农工商各力其业的政策。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无法满足产品分配需要。故选C。结合所学,当时太平天国处于军事上的攻势,所以A错。列强侵华使得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排除B。D不符合事理。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圣库制度5.辛

6、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是近代著名的爱国运动,两大事件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演进。这一演进主要表现在A. 文明;从专制到民主B. 风俗:从落后到进步C. 革命:从暴力到合法D. 思想:从保守到激进【答案】A【解析】【详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五四运动反对了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都体现了文明从专制到民主的演进,故选A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之一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社会的风俗已经开始从封闭走向近代化,五四运动没能体现风俗的进步,故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一场人民反帝爱国运动,不是社会革命,故排除C项;辛亥革命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不属于保守思想,故排除D项。【

7、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即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6. 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剪掉了辫子;但随之在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这反映了()A. 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彻底性B. 辛亥革命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C. 人们一时难以适应社会习俗的变革D. 民主共和的观念渗入到习俗变迁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题眼是“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留辫子是在清朝时期,而

8、辫子作为清王朝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推动剪辫子是反封建的一种表现,且流行戴帽子是社会自发而行的,不能反映出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不彻底,故A项错误;中国和西方的帽子有不同的含义,从材料中未能体现出与西方近代文明相关的内容,流行戴帽子不能说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故B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后,人们失去辫子,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兴起戴帽子,故C项正确;起初帽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后来体现的便是彻底的装饰品和实用价值,流行戴帽子与民主共和的观念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7.长征期间,中共代表在莫斯科发表宣言,提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力出力.有专门技能出专门技能”的口号,要把地主、资产阶级

9、、一切军队都包括在统一战线之中。该宣言的发表表明A. 国共关系发生重大转变B. 中共的革命策略发生改变C. 中共放弃八七会议决策D. 中共欲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长征是从1934年到1936年,器件的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中共发表宣言,即材料中“长征期间,中共代表在莫斯科发表宣言要把地主、资产阶级、一切军队都包括在统一战线之中”,这直接表明中共的革命策略发生改变,故选D。结合所学,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国共关系发生重大转变,但是在长征结束后,排除A。革命统一战线是针对国内反革命势力的,所以

10、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八一宣言8.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就确立了“持久战略”,提出“以空间换时间”,“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由此可见,其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A. 准备作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B. 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C. 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D. 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意在强调国民党中央的“持久战略”是要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的主

11、旨是要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而非准备做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是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名师点睛】高考历史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运用。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联系相关知识,一是为了对备选项进行筛选,二是为了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但是需要考生们特别注意的是审题的最基本做法是把题干和备选项细看一遍,千万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选择,而一定要把选择肢看完。9.英国外交部发言人在1949

12、年4月29日官市:英国将致力于“中共当局建立友好关系,这样做将不会影响英国与国民党政府的现存关系。”中国共产党明确表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这表明A. 英国政府力图维护其在华利益B. 中方方针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 这是英国支持国民政府的缓兵之计D. 中国坚决反对与殖民主义国家建交【答案】A【解析】【详解】英国致力于和“中共当局建立友好关系,这样做将不会影响英国与国民党政府的现存关系”说明英国政府在极力维护在华利益,故选A项;中共表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属于另起炉灶,而非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故排除B项;英国政府的行为是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而非是支持国民政府的缓兵之计,故

13、排除C项;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卖国条约,是为了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并不是不与殖民主义国家建交,故排除D项。10.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其意在说明A.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已不符合国情B. “冷战”并不影响不同制度国家间的交往C. 外交工作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D. 外交工作在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53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4、这反映了“冷战”并不影响不同制度国家间的交往,故B正确。当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基本符合国情,故A错误。当时外交工作没有宽松的外部环境,处于冷战时期,故C错误。当时的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没有取得重大的影响,故D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特点11.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就其形成时言,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生产合作社相比.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A. 农民是否自愿B. 是否改变土地所有制C. 是否面向市场D. 是否经营同类农产品

15、【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后,农村仍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没有改变农村的所有制结构,而是建立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指由劳动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将土地由私有转变为公有。所以应选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程农村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12.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 土地改革 B. “一五”计划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 人民公社【答案】D【解析】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苏联在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但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农业产量的下降。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D。A项错误,当时是在50年代初期,尚未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谈不上向共产主义过渡;B项错误,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C项错误,三大改造的任务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而不是迈向共产主义。;【考点定位】必修二苏联的农业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