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7073550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2下表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该表反映了我国()农产品收购价比率(%)1978年1984年1991年1993年国家定价(%)94.437.022.210.3国家指导价(%)

2、023.020.07.0市场调节价(%)5.640.057.882.7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B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转变的历程C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市场引导D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由国家定价向市场定价转变体现了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故B项正确。3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坚持()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B计划和市场相互结合C计划经济的基础作用D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答案A解析根据“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可以判断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故A项正确。4

3、“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下面两幅图片是个体户经营情景。这反映了中国()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D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答案D解析“个体户”的出现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公有制,体现了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故D项正确。5下图是我国安徽凤阳县19751982年粮食产量变化图。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是()A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力开展土地改革运动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安徽凤阳县19751982年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这得益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D项正确。6

4、(2017金华十校调研)美国学者帕尔默在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中描述:“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与材料所述生产单位相吻合的是()A生产合作社B人民公社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生产队D乡镇企业答案B解析根据“指令性的公共食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生产单位是人民公社,故B项正确。7“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A“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B“大跃进”的“浮夸风”C“文革”的严重错误D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答案B解析根据

5、材料“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该口号反映了“大跃进”的“浮夸风”,故B项正确。8(2017杭州期末)1953年6月,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对私营企业的利润分配提出了一个新的原则:即在企业的正当盈利中,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资方的股息红利等四个方面分配,简称“四马分肥”。这一办法()A标志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B推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形成答案B解析建国初期对私营企业进行“四马分肥”,建立起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B项正确。9“一

6、五”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原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答案C解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工业布局发生变化,因此导致上海、天津的人均工业产值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故C项正确。10(2017益阳期末)1956年12月,毛泽东在约见民建、工商联负责人时说,现在国营、合营企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私人可以开工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反映了()A准备实行“一国两制”B着力发展资本主义企业C实行公私合营D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特色答案D解析

7、1953年至1956年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允许私人开办工厂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色,故D项正确。11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答案D解析材料中1980年10月邓小平对于搞特区的鼓励“你们

8、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结合关于改革开放的知识,选D项。12(2017扬州期末)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A建立上海经济特区B设立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C在上海设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代上海开放的具体表现为浦东的开发,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4分, 14题16分,共40分)1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

9、料一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时间19531957年19581962年1963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11985年年均增长率4.5%4.3%11.1%3.9%4.0%5.1%8.1%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5%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个体经济71.8%7.1%材料三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类别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

10、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年77.6%22.4%1997年25.5%39.1%17.9%18.5%(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8分)(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8分)(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78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答案(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原因: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11、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3)工业类型:外资或中外合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第(1)问,先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找到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回答即可。第(2)问,回答

12、问题时要注意从表中先解读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私有制经济比例逐渐减少,公有制逐渐占主体,知道了这个变化,再看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工业类型从时间、类别及所占比重进行分析得出。变化要回答的是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答出变化后,根据所学,结合当时的史实回答原因。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我国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材料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第一次公开提出建

13、立海南经济特区问题。他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百年中国(1)材料一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什么?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重要会议后出现的?(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6分)(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海南建省办特区二十九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你认为海南办经济特区的优势有哪些?(6分)答案(1)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2)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优势:资源,如矿产、热带亚热带作物等。环境,如空气、土壤、气候等。人文,如政策、侨乡、人文景观等。(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