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长恨歌》 同步练习2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7039415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长恨歌》 同步练习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长恨歌》 同步练习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长恨歌》 同步练习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长恨歌》 同步练习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长恨歌》 同步练习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长恨歌》 同步练习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长恨歌》 同步练习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恨歌同步练习一、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玉扃迥异窘困炯炯有神B.凝睇孝悌缔约啼笑皆非C.花钿佃户甸子白圭之玷D.绰约泥淖船棹卓然不群解析:A项,jing,jing,jing,jing;B项,d,t,d,t;C项,均读din;D项,chu,no,zho,zhu。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妩媚粉黛春霄芙蓉帐暖B.闲暇揣磨城阙虚无缥缈C.潇索渺茫缠绵沉湎欢娱D.萦纡人寰迤逦踌躇不前解析:A项,“霄”应为“宵”;B项,“磨”应为“摩”;C项,“潇”应为“萧”。答案:D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导学号50710000

2、)A.始是新承恩泽时承:承受。夕殿萤飞思悄然悄然:寂静无声。B.到此踌躇不能去去:前往。尽日君王看不足不足:不厌,不够。C.上穷碧落下黄泉穷:穷尽,走到尽头。天生丽质难自弃自弃:自我埋没。D.含情凝睇谢君王谢:道歉。遂教方士殷勤觅殷勤:热情而周到。解析:A项,“悄然”意为“忧愁的样子”;B项,“去”意为“离开”;D项,“谢”意为“感谢”。答案:C4.名句默写。(1)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2),。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3)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参考答案:(1)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2)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3、3)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8题。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4、5.试分析画线诗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解析:可着重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进行解答,注意结合原诗分析。参考答案:画线的诗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6.“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两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解析:这两句采用白描手法,不着一点色彩,但前句分明让我们看到桃李盛开的美景,后句分明让我们听到雨打梧桐的声音。前句是乐景,后句是哀景。但不论景是乐是哀,人物的哀情却是一样的。另外“春”“秋”二字也代指四

5、季,显示时间跨度之长。参考答案:采用白描手法,选取春、秋季节中两个典型画面,一乐一哀,烘托了人物长年不断、无处不在的哀伤之情。7.这一部分诗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解析:首先要了解刻画人物常用的方法,然后细读诗句,认真筛选,结合诗句作答。参考答案:(1)通过景物的渲染来描写,有的景中见情,如“黄埃散漫风萧索”“旌旗无光日色薄”等;有的寄情于景,如“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等。(2)通过人物动作来描写,如“踌躇不能去”“信马归”“孤灯挑尽”等。(3)直接描写心理,如“尽沾衣”“对此如何不泪垂”“思悄然”等。8.从“天旋日转”起,诗人是如何层层表现“长恨”的?解析:要

6、从多角度进行回答,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参考答案:首先在叙事中表现“长恨”。“天旋日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得伤心泪下。叙事中,增加了一层回忆的痛苦。然后在景物描写中抒发唐玄宗的感慨,借以表现“长恨”。回长安后,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而这种苦苦的思恋,“花开夜”是这样,“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起他对往日欢娱的怀念,自是黯然神伤。而后又转入直接描摹唐玄宗的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想要梦见故人,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通过唐玄宗的思念之苦表现“长恨”。(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0题

7、。(导学号50710001)读长恨辞宋李觏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马嵬清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9.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解析:要从两首诗的侧重点去分析,如第一首中的末句和第二首中的三、四两句。参考答案: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10.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解析:判断手法时同样要结合诗句。第一首中的

8、三、四两句形成对比,有“不动心”的,就有“动心”的;第二首末句中的“比”字同样说明在诗中出现了对比。在分析时要结合诗句说出形成对比的两方面的内容。参考答案:两诗的表现手法一致,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进行对比;袁诗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112题。(导学号50710002)秋雨夜眠唐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11.诗人是如何表现老翁的“安闲”的?请简要分析。解析:“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中的“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

9、。老年人睡眠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淡的情怀。参考答案:老翁“卧迟”,表现了他闲坐养神、不喜早睡的悠闲;“睡美”表现了他心无牵挂的闲适情怀;“未起”写出了他打算继续躺着的闲散,突出了老翁心境的淡泊。12.请简要赏析“霜叶满阶红”一句。解析: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心境的清静淡泊。参考答案:这是以景

10、结情(或“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写法,以一夜秋雨后落叶满阶的景象来衬托老翁对此漫不经心的清静淡泊的闲适心态。三、语言运用13.按照要求把下面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可酌情增减词语,但不能改变句意。长恨歌是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叙事诗。白居易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的作者。诗人含蓄地批判政治之腐败并极力讴歌二人爱情之忠诚。(1)以“长恨歌”为主语:(2)以“白居易”为主语: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把句子的主干排列好,然后将枝叶部分放到句子的相应位置,注意不要遗漏原有信息。参考答案:(1)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含蓄地批判政治之腐败并极力讴歌二人爱情之忠诚的长篇叙事诗。(

11、2)白居易创作了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含蓄地批判政治之腐败并极力讴歌二人爱情之忠诚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14.右面这幅图片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插图,请你发挥想象,描写图片中的情景。要求:语言鲜明、生动,50字左右。解析:解答此题,要联系琵琶行中诗人对当时环境以及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展开联想和想象。在组织语言时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注意句式整散结合,力求语言生动形象。答案示例:浔阳江头,月光如水,琵琶女端坐船头。她怀抱琵琶,纤纤玉手拨动琴弦,悠扬的乐声如潺潺流水,与清风明月相应和。15.下面是关于“白居易的诗论”的材料。请根据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12、,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20字)(导学号50710003)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了近 3 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内容,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要密切联系当时社会的“政”。解析:根据“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和横线前后的内容可知,第一个空应填“言和声是诗的”,因为苗和华(花)是一个果树的外在形式,所以说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第二个空根据“大凡人之感于事”可填出相应的内容。答案示例: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而是缘起于社会生活中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