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通用版】 第十单元 第36讲 实验与探究(提升课)

上传人:牙** 文档编号:127035114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通用版】 第十单元 第36讲 实验与探究(提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通用版】 第十单元 第36讲 实验与探究(提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通用版】 第十单元 第36讲 实验与探究(提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通用版】 第十单元 第36讲 实验与探究(提升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通用版】 第十单元 第36讲 实验与探究(提升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通用版】 第十单元 第36讲 实验与探究(提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通用版】 第十单元 第36讲 实验与探究(提升课)(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规范训练(36)1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原理、方法或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解离和漂洗的目的是使细胞分离开B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大多数细胞内染色体数增加一倍C在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活菌数量时,可用台盼蓝对酵母菌进行染色D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实验中,物质运输效率与细胞大小呈正相关解析:选C。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细胞分离开,而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A错误;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少数细胞内染色体数加倍,B错误;在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活菌数量时,可用台盼蓝对酵母菌进行染色,能被染色的是死酵母菌,不能

2、被染色的是活酵母菌,C正确;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实验中,物质运输效率与细胞大小呈负相关,D错误。2下列实验中,有关操作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或结果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第二次与第三次观察间隔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B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C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时上清液检测结果相同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间隔时间的长短对调查结果的影响相同解析:选C。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第二次观察的是质壁分离现象,第三次观察的是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若两次观

3、察间隔的时间过长,细胞可能由于失水时间过长而死亡,则在第三次观察时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A错误;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若解离时间过长,则细胞结构会遭到破坏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B错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保温时间适宜,放射性仅出现在沉淀物中,上清液无放射性,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部分噬菌体还未侵染或已经释放出来,从而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二者对调查结果的影响相同,C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两次捕获间隔的时间过长,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到的有标记的个体偏少,使调查的结果偏大,D错误。3生命科学实验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

4、需采取相应的科学方法。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研究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假说演绎法B研究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数学模型构建方法C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同位素标记法D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解析:选C。研究细胞有丝分裂的周期,可以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没有采用假说演绎法,A错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属于物理模型,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C正确;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错误。4下列关于教材实验涉及“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离B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

5、的是使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能够使染色质中的蛋白质与DNA分离D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相互分离解析:选C。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大肠杆菌与噬菌体分离,A错误;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B错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能够使染色质中的蛋白质与DNA分离,C正确;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D错误。5在生物实验中经常涉及酒精,下列相关实验中关于酒精的描述,错误的是()A在脂肪鉴定实验中,用50%的酒精溶液可以洗去浮色B在观察根尖

6、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用75%的酒精溶液对解离后的根尖进行漂洗C无水酒精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起到提取色素的作用D探究酵母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溶液检验酒精会变成灰绿色解析:选B。在鉴定脂肪时需要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A正确。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的混合液进行解离,之后用清水漂洗,B错误。因为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可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C正确。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溶液检验酒精会变成灰绿色,D正确。6下列对有关实验中变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和pH是自变量

7、B在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正方体琼脂块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是无关变量C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中,插条生根数是因变量D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解析:选C。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pH是无关变量,A错误;在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正方体琼脂块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是自变量,运输效率是因变量,B错误;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是自变量,插条生根数是因变量,C正确;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不需要设空白对照,前后形成自身对照,D错误。7下图是高中生

8、物探究性实验设计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处应为“演绎推理”,比如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就属于此过程B图中B处应为“无关变量”,比如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中,温度就是此变量C图中C处应为“因变量”,比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有无氧气就是此变量D图中D处应为“干扰因素”,比如叶肉细胞不适用于观察线粒体解析:选D。图中A处应为“作出假设”,A错误;图中B处应为“因变量”,如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中,光合速率就是因变量,B错误;C处应为“无关变量”,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有无氧气是自变量,C错误;图中D处应为“干扰因素”,如叶肉细胞不适用于观察线粒体,D正

9、确。8. 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证明农田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某种农药具有分解作用而提出的实验方案。(如何检测农药的含量不做要求)他们在同一块农田的不同地点取等量的土壤,将其标记为甲、乙两组;将甲组土壤进行灭菌,待用。实验开始时向两组分别加入等量的用无菌水配制的某种农药,并与土壤混匀,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多次取样检测甲、乙两组土壤中农药的浓度并求平均值。比较两组农药含量的差异。(1)请指出并改正实验中两处明显的错误,并说明原因。错误一:_改正:_,原因是_。错误二:_改正:_,目的是_。(2)上述改正遵循的主要是实验设计的什么原则?_。解析:不同地点的土壤湿度、有机物

10、含量的差异等可能导致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含量和种类有差异;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实验。上述两点改正遵循的主要原则都是单一变量原则。答案:(1)不同地点同一地点不同地点的土壤微生物含量和种类可能有差异,可能对结果造成干扰放在自然条件下放在无菌条件下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对结果造成干扰(2)单一变量原则9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按如下步骤进行了实验:取长势一致的菠菜绿叶,用打孔器打出30个直径1 cm的圆形叶片。(避开大的叶脉)。取3只小烧杯并编号,分别加入20 mL适宜浓度的NaHCO3溶液,向三只小烧杯中各放入10片圆形叶片,观察

11、到叶片均浮在液面上。将三只小烧杯中的圆形叶片取出,用真空泵抽去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放回小烧杯中,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烧杯底部。将3只小烧杯分别放到距离台灯(40 W)10 cm、20 cm、30 cm处,观察并记录同一时间内3只小烧杯中圆形叶片上浮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探究的环境因素是_。(2)步骤向小烧杯中加入20 mL适宜浓度的NaHCO3溶液的目的是_;步骤将圆形叶片中的气体抽出的目的是_。(3)本实验以“小烧杯中圆形叶片上浮的情况”作为因变量的观察指标,原因是_。(4)若观察到步骤中3只小烧杯的圆形叶片均上浮,可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再增加分别距离台灯40 cm、50 cm、6

12、0 cm的3个实验组,其他条件不变重复上述步骤。预测结果:随着小烧杯与台灯距离的增加,圆形叶片上浮的数量_。解析:(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用灯泡与装置的距离表示。(2)加入适宜浓度的NaHCO3溶液的目的是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而将圆形叶片中的气体抽出的目的是排除原有气体对实验的影响,因为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单位时间内叶圆片上浮的数量或所有叶圆片上浮需要的时间。(3)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充满叶肉细胞间隙,使叶片上浮,故可用单位时间内叶圆片上浮的数量或所有叶圆片上浮需要的时间作为观察指标。(4)随着小烧杯与台灯距离的增加,光照强度减弱,圆形叶片上浮的数量减少。答案:(1)光照强度

13、(2)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排除原有气体对实验的影响(3)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充满叶肉细胞间隙,叶片上浮(4)减少10某课外活动小组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1)酶活性是指_,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以_作为检测因变量的指标。(2)上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于是活动小组又进行_(填“对照”“对比”或“重复”)实验,得到与上图无显著差异的结果。查阅资料后发现,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因此推测,该实验中淀粉可能是在_和_的作用下分解的。pH为3条件下的酶活性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pH为9条件下的酶活性,原因是_。(3)在常温、常压下,与盐酸相比,淀粉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判断依据是_。解析:(1)酶活性是指酶对某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该实验是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自变量为pH,可以通过检测反应后淀粉的剩余量来判断不同pH下酶的活性。(2)题图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可以重复该实验,实验结果与题图无显著差异,说明操作没有错误,淀粉可能是在淀粉酶和盐酸作用下分解了。由图可知,pH为3条件下,淀粉剩余量与p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