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培训讲学

上传人:heye****123 文档编号:127019408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培训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培训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培训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培训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培训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培训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培训讲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新疆新和县第二中学 许泽林 电话:13899246586 邮编:842100一、教 学 目 标知识与能力:1、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2、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3、学习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以及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过程与方法:1、通过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2、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与态度:1、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感情。2、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

2、心情的普遍意义。二、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三、教学难点 1、理解和学习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2、借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学方法朗诵 、 鉴赏 、 “自主、合作、探究”、引导相结合。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 准 备教师:1、荷塘月色动画歌曲视频。2、用多媒体准备大片碧绿的荷塘图片、作者相关资料等。3、彩色粉笔等。学生:1、要求同学们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朱自清的了解,2、阅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

3、情境,导入新课 1边欣赏动画歌曲荷塘月色边切换幅荷塘月色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导语: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起来了,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动人的图画。作者将这幅图画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板书课题)2、学生简述有关朱自清的情况,教师补充并推荐观看二十一世纪文化名人朱自清视频。(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要求:1、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2、 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相信优美的诵读

4、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 问: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细读第3自然段作者的内心独白。 学生一齐朗读 后问

5、问: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三)、小结: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令人浮想联翩;写荷塘上的月色,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文章中写景的文字十分出色,作者使难状之景如在我们眼前。(四)、作业布置推荐阅读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桨声灯影里

6、的秦淮河等。并摘抄喜欢的段落,写下自己的感触。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作者在此文章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今天我们继续赏析这篇美文。一、 赏析写景描写的句子和研读重点句子。1、 研读鉴赏第四段。(1)指名一个学生朗读。(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师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老师适时点拨。明确:(第1组

7、)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8、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

9、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2、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合作探究 A 指导学生理解“通感”的特点及其作用。明确:通感:就是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交流、沟通、转移。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

10、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通感)。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A.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B.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C.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B举列赏析: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

11、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问: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在这一句中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 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把香味比作歌声,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3、 研读鉴赏第五段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五自然段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12、?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师明确:泻、浮、洗。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师明确: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师明确: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

13、美又很形象? 如流水一般流动呢?二、学生朗读第4、5两段,再次感受美。过渡语: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影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同学们,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援助的面粉,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毛泽东同志对朱自清的高度评价。但是你们可曾知道作为旧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走过了怎样艰难曲折的道路?经历了怎样复杂痛苦的心路历程?三、 再次体会作者情感问.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哪些?师明确: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

14、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八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十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问.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怎样变化的?师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

15、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有人把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四、 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1、本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的句子课文中随处可见,比如“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师讲析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这篇作品获得人们特别赞赏的原因,就在于它写景特别工细。朱自清在表现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两个组成部分的时候,还进一步作更精细的分解剖析,把这两个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许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写并且从景物观赏者的视觉、嗅觉、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