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河津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男**** 文档编号:126960630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运城市河津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考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运城市河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 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D. 是宗法制强化的产物【答案】A【解析】【详解】“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表明士阶层崛起,他们希望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要求社会变革,这就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所以A符合题意;土地私有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与题干无关,所以排除

2、B;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所以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排除D。2.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墨家学派的诉求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智者学派的主张道家学派的无为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 “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智者运动兴起,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

3、神。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强调个人内心的修养。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二者不符合题意,因此选A,排除BCD。【详解】3.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A. 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B. 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C. 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 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答案】D【解析】儒家思想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君臣等级关系,显然符合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下“家国同构”思想内涵,故D项正确;A中尊卑等级没有体现;B中君主专制是

4、秦朝时期实行;C属于西汉时期特征,不符合先秦时期特征。4.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A. 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B. 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C. 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D. 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答案】A【解析】【详解】战国末期社会更加动荡,而法家“刑法”不仅可以禁乱,还可以强化君主的权威,正是法家思想顺应了此政治形势,才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故答案为A项。B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有利于促进古代法律的发展,但不能说促进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采取“刑法”是统治者意志

5、的体现,而非广大民众,不能说明“深人人心”,排除;D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刑法”思想,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5.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一个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主张“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A. 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B. 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C. 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D.

6、 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答案】C【解析】【详解】“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属于墨子的“节用”思想,“和而不同”属于儒家的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儒家主张“仁爱”,C正确;无为是道家的思想,A错误;主张战功是法家的思想,B错误;“王道”是 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的是以武力、刑法、等统治天下的政策,属于法家思想,D错误。6.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但在宗教方面,他相当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方面,又相当依赖法家。精通黄老思想的汲黯曾说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这说明A. 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B. 统治者儒表法里治国策略C. 汉武帝时期诸子思想的融合D. 封建

7、统治者都善于施展权术【答案】B【解析】【详解】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在政治方面,又相当依赖法家,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体现儒表法里的治国策略,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没有涉及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信息,排除A;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无法体现封建统治者都善于施展权术,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在政治方面,又相当依赖法家”,联系所学西汉时期的治国思想分析解答。7.汉武帝之前,人们对祖先神的关注较少,汉武帝后,人神崇拜与人祖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这一变化主要基于A

8、. 宗法制度的不断完善B. 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C. 选官制注重考察孝廉D. 民间祭祖成为社会风尚【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人神崇拜与人祖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与董仲舒新儒学注重伦理有关,而汉武帝后,逐渐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故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实行察举制,削弱了血缘宗法关系,故A错误;选官制注重考察孝,与儒家思想注重伦理有关,主要原因还是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排除C;材料说明人神崇拜与人祖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不能体现民间祭祖成为社会风尚,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汉武帝后,人神崇拜与人祖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联系所学西汉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

9、的影响分析解答。8.在古代,尽管帝王在“罪己诏”中罗列了诸多罪责,并反复强调“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但他们永远不会引咎辞职或将皇位禅让给别人。帝王的“罪己诏”实质是A. 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B. 加强君主专制的策略C. 体现民本的治国原则D. 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罪己诏”的颁布实际上反映了天子受命于天,代表天意统治天下,若天子违背天意,不仁不义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与警告,人君必须仿效天道进行统治,故“罪己诏”本质上属于加强皇权的思想策略,B项正确。A项为对材料的现象阐述,但未深入实质进行分析,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民本治国理念,排除。D项,题干现象

10、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9.北宋士人根据政治发展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原有内容进行全面反思与批判,并大胆地从佛、道学说中汲取思想精华。这一做法A. 使儒学进入思辨化、哲理化的新阶段B. 巩固了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 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D. 扩充了教育的内容并提高了官员素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北宋儒学的发展是“对儒家学说原有内容进行全面反思与批判”“从佛、道学说中吸取思想精华”,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推动了儒学思想进入思辨化和哲理化阶段,故A项正确;北宋儒学的复兴,使北宋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的政治措施有了更好的政治思想理论依据,但不等于该举措巩固了专制主义

11、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形成于汉代,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教育和官员素质,排除D项。10.朱熹继承并发挥了理一分殊的思想,认为“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这一思想A. 强调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B. 把格物致知作为求理方法C. 实质是将儒学与伦理结合D. 体现了朱知行合一的主张【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理一分殊”的含义及“万物皆有此理”的信息,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只是“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朱熹对“理一分殊”的阐发,而非探究理的方法,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知行合一是陆王心

12、学的观点,排除D项。11.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据此可知A. 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B. 科技发展推动理学系统化C. 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D. 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等信息可知,这是说明太阳运动有规律,理就是规律;这与北宋理学家强调理是万物的本原一致,故A正确;据材料强调的是北宋科学家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没有说明理学系

13、统化,B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而是说明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C错误;据所学可知理学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故D说法错误。12.纂辑天下郡国利病书时,顾炎武首先关注的是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揭露。由此可知,顾炎武A. 否定君主专制统治B. 倡导废除土地私有C. 尤为注重实学研究D. 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顾炎武首先关注的是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揭露,表明顾炎武注重实学研究,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问题,排除A;材料表明顾炎武关注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问题,不能反

14、映顾炎武倡导废除土地私有制,排除B;顾炎武的思想属于封建儒家思想范畴,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首先关注的是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顾炎武的思想分析解答即可。13.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主张在改

15、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C,ABD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14.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这表明他A. 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B. 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C. 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D. 认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得出王夫之重视对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故B项排除;王夫之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不同于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故C项错误;D项是A项的具体表现,排除。【点睛】“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是关键信息。15.黑格尔在谈到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区别时指出,苏格拉底同样提出过“人是尺度”的命题,但做了进一步的规定,在他那里,“人是尺度,是就人是思维的、人给自己提供一个普遍的内容而言的”。据此判断,苏格拉底A. 沉迷于人的主观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