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6950160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新课程标准倡导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模式,其中创设问题情境环节是一节数学课是否高效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利用旧知到新知的联系创设问题情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知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新知的产生往往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或减弱条件,让学生

2、展开思维想象,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或发现新的规律。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已有的知识,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原有的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二】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或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

3、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的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你所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更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同学们在理解概念时,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现实的,无疑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三】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游戏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等。数学思维游戏有培养学生直接兴趣,即对游戏本身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一种对数学经久

4、不衰的兴趣。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使他们养成对数学的钻劲和韧劲,最大程度地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正是因为游戏的趣味性很强容易诱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游戏,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旋转一节时,笔者准备了一副扑克牌,从中选出1、3、5、7、9的梅花、红心、黑桃,然后把梅花、红心、黑桃的方向调向一致。让前排的学生从中任意抽取一张,与其他同学记住这张扑克是什么,然后笔者把那张扑克旋转180度放入。因为那张扑克经旋转后与其它扑克的方向不一致,笔者自然顺利地找到了。但是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奥妙。经笔者边演边解释,学生

5、知道了:原来教师是用数学的旋转欺骗了同学们。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感觉到了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使他们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数学途径。【四】利用学生生活的经验或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研究说明,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如创设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

6、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模式,其中创设问题情境环节是一节数学课是否高效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利用旧知到新知的联系创设问题情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知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新知的产生往往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7、。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或减弱条件,让学生展开思维想象,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或发现新的规律。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已有的知识,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原有的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二】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或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及自

8、己操作,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的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你所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更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同学们在理解概念时,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现实的,无疑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三】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游戏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等。数学思维游戏有培养学生直接兴趣,即对游戏

9、本身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一种对数学经久不衰的兴趣。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使他们养成对数学的钻劲和韧劲,最大程度地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正是因为游戏的趣味性很强容易诱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游戏,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旋转一节时,笔者准备了一副扑克牌,从中选出1、3、5、7、9的梅花、红心、黑桃,然后把梅花、红心、黑桃的方向调向一致。让前排的学生从中任意抽取一张,与其他同学记住这张扑克是什么,然后笔者把那张扑克旋转180度放入。因为那张扑克经旋转后与其它扑克的方向不一致,笔者自然顺利地找到了

10、。但是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奥妙。经笔者边演边解释,学生知道了:原来教师是用数学的旋转欺骗了同学们。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感觉到了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使他们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数学途径。【四】利用学生生活的经验或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研究说明,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

11、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

12、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那么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

13、,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如创设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