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数学印象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693835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丰富多彩的数学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丰富多彩的数学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丰富多彩的数学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丰富多彩的数学印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丰富多彩的数学印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丰富多彩的数学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丰富多彩的数学印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丰富多彩的数学印象丰富多彩的数学印象数学乃是按照严密的逻辑而构成的清晰明确的学问。 -邦彦数学就是研究自然现象中的数学现象的科学 -邦彦邦彦简介邦彦KodairaKunihiko是日本数学家,1915年3月16日生于日本东京。1985年荣获沃尔夫数学奖,时年70岁。主要成就:他对复流形、代数几何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什么是数学?不太清楚。但我以为关心数学的某些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认为数学实际不就是这么回事吗?本文要表达一个数学家看到数学的印象,即像我这样对数学专业以外的事情就不太懂的单纯的数学家,在研究数学时,感到数学是什么呢?我是直率而不加修饰的谈这一问题以提供读者参考。一般认为数学是按严密的逻辑

2、构成的科学,即使与逻辑不尽相同,却也大致一样。但是实际上,数学与逻辑没有什么关系。数学当然应该遵循逻辑,但逻辑在数学中的作用就像文法在文学中的作用那样。书写合乎文法的文章与照着文法去写小说完全是两码事;同样,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与堆砌逻辑去构成数学理论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性质。通常的逻辑谁都明白,要是数学能归结到逻辑,那么谁都应该懂得数学了。但是初中高中很多学生理解不了数学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精通语言学但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在少数。所以我认为数学在本质上与逻辑不同。数学考虑除数学外的自然科学,例如物理学可以说是研究自然现象中物理现象的科学。在同样的意义上,数学就是研究自然现象中数学现象的科学。因此,

3、理解数学就要观察数学现象。这里说的观察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根据某种感觉去体会。这种感觉虽然有些难以言传,但显然是不同于逻辑推理能力之类的纯粹感觉,我认为更接近于视觉。也可称之为直觉,为了强调是纯粹感觉,以下称此感觉为数觉。直觉包含着一瞬领悟真谛的含义,不太贴切。数学的敏锐,如同听觉的敏锐一样,与头脑好坏没有关系指本质上没有关系的意思,而不是统计上没有相关关系。但是要理解数学,不靠数学便一事无成。没有数觉的人不懂数学就像五音不全的人不懂音乐一样这只要担当数学不行的孩子的家庭教师就马上明白。你眼前看到的事情孩子却怎么也看不见,说明起来很吃力。数学家自己并不觉得如在证明定理时主要是具备了数觉,所以就

4、认为是逻辑上作了严密的证明,实际并非如此,如果把证明全部用形式逻辑记号写下看看就明白了。那就过份冗长,实际上不可能当然不是说证明在逻辑上不严密。而是依照数觉,那些明显的事实就略去逻辑推理而已。最近每每谈及数学的 sense感受,而作为数学 sense 基础的感觉,可以说就是数觉。数学家因为都有敏锐的数觉,自己反倒不觉得了。数学也以自然现象为对象把数学的对象看作是自然现象的一部份,也许有人说这不讲道理,但是数学现象与物理现象同样是无可争辩的实际存在的,这明确表现在当数学家证明新定理时,不是说发明了定理,而是说发现了定理。我也证明过一些新定理,但绝不是觉得自己想出来的。只不过感到偶而被我发现了早就

5、存在的定理。正如大家不断指出的那样,数学对理论物理起着难以想象的作用。简直可以认为物理现象彷佛全都遵循着数学的法那么。而且在许多场合,物理理论所需要的数学在该理论被发现以前很久就已经由数学家预先准备好了。典型的例子要算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黎曼空间了。数学对物理如此起作用,其理由何在呢?过去的说法,归结起来是说数学是物理的语言。也许可以说,如广义相对论中黎曼几何的作用就是一种语言。但是在量子力学中,数学却真起了魔术般的神秘作用,在这里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数学只是语言了。翻开量子力学教科书,首先看到的是光的干涉、电子的散射等实验的说明,然后说明,光子、电子等的粒子状态可以用波动函数即属于某个 Hi

6、lbert 空间的向量来表示并导出与假设干状态的波动函数有关的迭加原理。迭加原理认为,状态 A 假设是状态 B 与 C 的迭加,那么 A 的波动函数就是 B 的波动函数与 C 的波动函数的线性组合,它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什么叫粒子的状态呢?例如加速器内电子的状态就是由加速器决定的,所以,粒子状态可认为是该粒子所处的环境。因此在量子力学中就用唯一的波动函数向量来表示复杂至极的环境。这里首先是进行简单化、数学化的处理。状态 A 是状态 B 和 C 的迭加是怎么一回事呢?对于教科书中光的干涉等情形,其意义可以认为是显然的,而在一般场合,却很难理解环境 A 是环境 B 与 C 的迭加的意义。虽然根据

7、普通观测的干扰可以说不确定性原理,例如不能同时观测粒子的位置与速度,但毕竟不能把粒子同时放在位置观测装置与速度观测装置中。就是说,粒子不能同时存在于二个环境中。那么什么又是这样二种环境的迭加呢?很难说清楚。另一方面,波动函数的线性组合演算在数学中却是完全初等的、简单明了的。迭加原理认为,这种简明的数学演算表现了复杂奇怪状态的迭加。就是说数学的演算支配着量子力学的对象即物理现象。明白了迭加的物理意义,就知道不是用数式表示它,而是把线性组合表示的状态迭加当作公理,反过来按数学演算来确定迭加的意义。正如 R. Feynman 所说,迭加原理的说明只能到此为止。只能认为量子力学是基于数学不可思议的魔力

8、。所以我认为,在物理现象的背后在着数学现象是无可争辩的。数学是实验科学物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在同样意义上,数学家研究着数学现象。也许有人会说,物理学家做各种各样的实验,而数学家不就是思考吗?但是,这种情况的思考就是思考实验的意思,例如与思考考试题的性质不同。我们知道,对考试问题,只要适当组合某个确定范围内的事实,一小时内一定能够解决,思考的对象、思考的方法都摆在面前。而实验那么是为了调查研究原先未知的自然现象,当然其结果就无法猜想,也许什么结果也得不到。数学也完全一样,它是探究未知的数学现象的思考实验,虽说是思考,但思考的对象是未知的,思考些什么为好也不知道。数学研究的最大困难就在于此。思考实

9、验中最容易理解的形式是调查实例。例如考虑偶数最少可表为几个素数的和的问题。检查一下实际的偶数,2 是素数不算,4=2+2,6=3+3,8=3+5,10=5+5,100=47+53,.,总可以表为二个素数的和。由这一实验结果,可以猜想除 2 以外的一切偶数都可表为二个素数的和的定理成立这是早就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现在还没有解决。如果这样几次调查实例,能够猜想出定理的形式,以后就可以考虑证明该定理,那么研究的最初难关就被突破了。当然这是数学,光堆积几个实例还不是定理的证明,证明还必须另外考虑。初等数论些定理就是首先从这样的实验结果出发引出猜想,然后才证明的。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由 F. Enr

10、iques、G. Castelnuovo 等意大利代数几何学家得到的惊人成果中,依据实验的不在少数。实际上,J.A. Todd 在1930年左右发表的论文中曾明确断言:代数几何是实验科学。他们的定理全部得以严密的证明还是最近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他们给出的定理证明还很不完全,但是定理却是正确的。发现新定理最近数学的对象一般都非常抽象,实例也还是抽象的,难以想象,因此靠调查实例来猜想定理的形式,在许多情况下首先就不可能。我不知道在这种状况下,发现新定理的思考实验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即使说只是含含糊糊地想想思考些什么,恐怕还是不行的。实际就是那样往往是不管怎么去思考都得不到相应的结果。这么说来,数

11、学研究是不是非常困难的工作呢?倒也未必。有时你什么也没干,但却很自然地接二连三看到那些值得思考的事情,研究工作轻而易举地得到进展。这时感受充分表现在夏目漱石在十夜梦中描述运庆雕刻金刚力士的话上。引用其中的一部份:运庆现在横着刻完了一寸高的粗眉毛,凿刀一竖起,就斜着从上一锤打下。他熟练地凿着硬木,就在厚木屑随着锤声飞扬的时候,鼻翼已完全张开鼻孔的怒鼻的侧面已经显现出来。看起来他的进刀方法已无所顾忌,没有丝毫犹豫的样子。原来使用凿子那么容易,就把想象中的眉毛、鼻子作成了,他颇为得意,自言自语道。于是,刚才的青年就说:什么,那并非用凿子作出眉、鼻的,眉毛、鼻子本已埋在木材中了,只是靠凿子与锤子的力量

12、挖了出来。就像从土中挖出石头一样,决不会错的。这种时刻,想想这世间没有比数学更容易的学科了。如果遇到有些学生对将来是否干数学还犹豫不定,就会劝告他一定要选数学,因为再没有比数学更容易的了。接下去漱石的话的要点如下:他便觉得雕刻也不过如此,谁都能干的。因此他想自己也雕个金刚力士试试,回到家,便一个接一个雕刻起后院的那堆木材。不幸的是,一块木头里也没有发现金刚力士。他终于明白了,原来明治的木头里并没有埋着金刚力士。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

13、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数学也一样,普通的木头里没有埋着定理。但从外面却看不出里面究竟埋着什么,只好雕刻着看。数学中的雕刻就是一边进行繁复的计算,一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