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礼仪)礼仪是人际关系的通行证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692625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务礼仪)礼仪是人际关系的通行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商务礼仪)礼仪是人际关系的通行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商务礼仪)礼仪是人际关系的通行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商务礼仪)礼仪是人际关系的通行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商务礼仪)礼仪是人际关系的通行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务礼仪)礼仪是人际关系的通行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务礼仪)礼仪是人际关系的通行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礼仪是人际关系的通行证礼仪的涵义在欧洲,“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的“etiq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作为法庭,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为了展示司法活动的威严性,保证审判活动能够合法有序地进行,总是既安排得庄严肃穆,又要求所有进入法庭的人员必须十分严格地遵守法庭纪律。例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法规规定,为了保证法庭的特有气氛和特殊秩序,开庭之前应由书记员当庭宣读法庭纪律。这些纪律包括:不准大声喧哗,未经审判长许可不准提问,未经法庭许可不准摄影、录像等等。古代的法国法庭也有类似的规定,不过它不是当庭宣读,而是将其写在或印在一张长方形的“etiquette”

2、即通行证上,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一个人,作为其入庭后必须遵守的规矩或行为准则。由于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和准则,才能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风范,才能保证文明社会得以正常维系和发展,所以,当“etiquette”一词进入英文后,便有了“礼仪”的含义,意即“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礼仪”一词的涵义逐渐变得明确起来,并独立出来。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礼仪”一词,很早就被作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使用。在古汉语中,“礼”主要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礼节仪式。如论语为政:“殷因于

3、夏礼,其损益,可知也”。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第二,表示尊敬和礼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执事不礼于寡君”(执事:指晋国国君。寡君:指郑国国君)。第三,礼物,即赠送的物品。晋书陆纳传:“及受礼,唯酒斗,鹿肉一 ”。“仪”既指容貌和外表,又指礼节和仪式。现代文毫梁实秋先生在其秋室杂文谈礼中说:“礼是一套法则,可能有官方制定的成分在内,亦可能有世代沿袭的成分在内,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约定俗成的性质,行之既久,便成为大家公认的一套规则。”日本也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当代礼仪专家松平靖彦先生在日本全国社出版的正确的礼仪一书中认为:“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保持社会正常秩序所需要的一种生活规

4、范礼仪本身包含人了们在社会生活中应予遵守的道德和公德,人们只有不拘泥于表面的形式,真正使自己具备这种应有的道德观念,正确的礼仪才得以确立。”这是从礼仪和道德的相互关系上来揭示礼仪的本质。从古今中外对于礼仪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礼仪,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礼仪的上述涵义主要表达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礼仪表现为一定的章法。所谓“入乡随俗,入境问禁”,就是说你

5、要进入某一地域,你就要对那里的人的习俗和行为规范有所了解,并按照这样的习俗和规范去行动,这才是有礼的。礼仪与胡作非为是水火不相容的。第二,礼仪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在社会实践中,礼仪往往首先表现为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习惯,然后才逐渐上升为大家认可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来作准确描述和规定的行为准则,并成为人们有章可循、可以自觉学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第三,讲究礼仪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

6、外在表现。一个人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自己才会被他人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只有在这种互相尊重的过程中,才会逐步建立起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遵守礼仪是人获得自由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礼仪是一种潜在资本,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将取得显著的效果。礼仪是礼节、仪式的统称,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方式来表现的自律、敬人的完整行为。它由一系列具体的礼节所构成,是一个表现礼貌的系统而完整的过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

7、也是一种形式美,是人心灵美的外在体现。 礼议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符合礼的要求,维护礼的精神,指导,协调人们生活和活动形式的总和.它的表现形式有礼节,礼貌,仪表,仪式,器物,服饰,标志等等.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礼仪现于对交往礼节的认知和应用.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的标准做法,行为准则.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中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 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事必须遵守的律已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简言之,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 从传播的角度来

8、看,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一、礼仪的基本概念: 礼仪源自法语,意为法庭上的通行证,是进入法庭的规范,传入其入社会后,成为人际交往的通行证,中国礼指祭祀的仪式,礼仪就是在人类社会交往中,为表示相互尊敬而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比如空手,古代边境上的守卫都拿着武器,不让外族人进来,后来为了交往的需要,要进入外族领地,必须空手,挥手向对方表示没带武器,这演变成现在的挥手礼,对方拱下一手心确认是空手演变成握手,还有脱帽礼从脱头盔而来,躬礼从投降弯腰而来,行军礼的意思是耀眼的江芒(古代阅兵,经过那些贵夫人前面时,要用手遮住前额,以示她们的光芒太

9、耀眼了)。 一部礼仪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二、礼仪的基本作用: 1沟通:举个问路的例子,一青年急着去王庄,但在半途不知还有多远,于是在路旁找到一户人家问到:“老头,到王庄还有多远?”老人回答道:“无礼。”青年以为五里,于是往前赶路,可过来很远还未到,最后才反省过来,于是又原路返回,向老人赔礼,老人告诉他天色已晚,到王庄的路还远着,不如到寒舍歇息一晚,明天再赶路。 2协调:礼仪可以化解矛盾 3首因效应:也就是说第一印象,与不熟悉的人交往,短时期不可能对人准确判断,所以礼仪的首因效应就特别重要,因为良好的礼仪往往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4晕轮效应:举个例子,一个实验分两组人做,具体是这样的

10、,一张无像(高耸的额头,深陷的目光)让两组人来描绘,对第一组的人说,这是一个著名学者,对第二组的人说这是罪犯。第一组这样描绘到,即深陷的目光蕴含着天空的智慧,那高耸的额头代表永攀高峰的精神;第二组的人描绘到,即深陷的目光代表着阴时,高耸的额头表明誓不改悔的决心,这就是所谓的晕轮效应。 三、礼仪的基本原则 1系统整体:系统学习,讲究整体效应。 中国公类史上有一个重要的“一口痰事件”,一制药厂濒临倒闭,政府牵手为他们引进德国投资,就在鉴约之前,德国总裁到该厂视覆,厂长陪同参观车间,就在其间,这位厂长由于实在憋不住一口痰而使总裁决定不在鉴约,他的理由很简单,这是制药厂,是关系人命的,怎能随地吐痰。还

11、有一个关于福物应聘的事例,就因为看到地上一张废纸并把它捡进垃圾筒而成功,答案也很简单:只有眼睛看得见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 2公平对等:礼仪不要以貌取人,不因财富多少取舍,重在人格平等,相互尊重 3尊时守纪:一个对时间的承诺都不能兑现的人能对什么兑现呢? 4尊重习俗与风俗禁忌原则: 尼克松在访华前就用了好长一段时间学习使用筷子,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 对于海员来说,最禁忌的一个字是翻,但一次在饭店吃饭,桌上的鱼吃掉了上半,他们向服务员夸奖鱼做得好时,服务员就试图帮他们把鱼翻过来,但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反感。 东西方请客的一个差异是,中国以请客人到酒店吃饭为尊,而西方人以到别人家吃饭为最亲。中国人一般喜欢说,随便吃,没什么菜,西方人说,这是我太太最拿手的,一个重大的差异在于,尼泊尔人点头表示反对而摇头表示同意,一位中国留学生和他的泥泊尔导师一起到家中就餐,正好这位导师中途有要事出去,他夫人和学生又无法用语言交通,当她问学生还要不要时,他拼命摇头,不断地她以为他在校吃得不好,而他以为不吃光是对人不礼貌,所以不停地吃。 5和谐适度原则: 礼通履,要合适才行,比如你去参加婚礼,首先要好好妆扮,显得你很重视,但又不能过分,因为婚礼那天新娘应是最漂亮的,同时礼仪过多是生疏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