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

上传人:了*** 文档编号:12692560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_绝密 启用前 试卷类型A山师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 史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7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第I卷 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

2、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先秦政论文五蠹将当时社会上儒家、纵横家、游侠、贵族门人和工商之民称之为“五蠹”。据此推理该书作者最可能是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2.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3.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的“春夏毋敢伐材木山林燔草为灰”的规定,是礼记孟春“禁止伐木”、仲春“安萌芽,毋焚山林”的内容。唐律“非时烧田野”条规定,是礼记月令的“时禁”之属。材料反映了A.古代已制定专门

3、的环境保护法 B.古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C.儒家生态意识影响了古代立法 D.古代法律严禁焚烧山林和草木4.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这些措施,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D.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5.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说明宋代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 B.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C.

4、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 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6.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他在这里强调A.教育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B.要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C.仁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须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7.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百姓普遍视商为末 B.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C.司马迁瞧不起商贩 D.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8.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

5、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家族宗法观念进一步加强 B.读书风气日益盛行C.传统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 D.抑商政策发生转变9.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省区嘉靖至万历顺治至雍正乾隆至道光集市数集市数集市数直隶132527537陕西(关中)143238264江西福建(不含台湾)459131545205976511广东/12701959 A.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B.经济重心完全南移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10.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

6、牛耕B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唐代官营手工业者受到严格的限制C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D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因此受到严重冲击11.下表为18751931年中国棉布供应的来源(百万平方码),关于该表说法正确的是1875%1905%1919%1931%工厂产品271.11585.883128.2进口货45721.850920.278728.730010.2手工业品163778.2198178.7179865.5181561.6总计2094100.02517100.02743100.02946100.0A.20世纪初期中国

7、工业结构不合理 B.手工织布业拥有独立的市场C.工厂织布的竞争力弱于手工织布 D.手工织布产量的增加改变了农村的经济面貌12.“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13.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

8、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14.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15.阅读1936 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表,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棉纱进口棉布进口面粉进口港铁进口机器进口生铁产量下降38%下降20%下降15%增加20%增加20%增加30%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1

9、6.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以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一文件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C.在农村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17.一位古罗马政治家说:“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支持了有害的战争,让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负责公共事务,从城邦中驱逐最能为它服务的公民。”由此可知,这位政治家A.反对罗马法 B.赞同君主制 C.批评了民主制 D.主张扩大公民权18.“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

10、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种诉求的历史背景是A.美国南北战争 B.欧洲宗教改革 C.法国启蒙运动 D.英国光荣革命19.自1789年到2003年,美国总统共用了1484次常规否决,国会推翻的否决为106次,大约有7.5%的总统否决被国会推翻。这表明A.美国总统权力不断扩大 B.美国难以实现权力制衡C.政府遵循美国宪法原则 D.联邦总统维护选民利益20.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吨粮食。这样做的目的或后果是A.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B.为了推进社会主义

11、工业化建设C.有助于缓解当时国际上粮食短缺状况 D.实际上有利于国际关系趋向缓和21.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由此可以推知A.苏联着重推行新经济政策 B.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发展提供了时机 C.苏联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 D.苏联经济建设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22.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B.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C.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

12、进行的D.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23.1962年,美国针对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的行为,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这反映了A.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 B.战争和冲突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C.冷战格局下美苏双方构成了战略制约 D.美苏从局部的地区争夺走向全球争霸24.布罗代尔认为,科学的历史若从一定的距离来看,就像从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向另一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每一种解释因新的资料猛烈地与之抵触而突然被推翻。于是另一种假说便会被提出,这种假说又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下列最符合这一论断的是A.亚里士多德

13、力学哥白尼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B.亚里士多德力学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C.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D.基督教神创论拉马克早期进化说达尔文进化论第II卷 非选择题(52分)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25分)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 图示一、图示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