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92506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一掌握西汉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二掌握掌握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三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四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教材分析】一重点难点与疑点1重点: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分布,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2难点: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的原因和影响。二教材解读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

2、的农业区。那里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因而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与黄河流域不同,江南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龙门碣石以北是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它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性的特点。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流民浪潮。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

3、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自徙。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安史之乱以后。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大量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使得中唐以后南方的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力大为提高。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4、再加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因此随着大批北人的南迁,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重心也逐渐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今江苏南京)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中唐以后,在大河南北“戎事方殷”、经济停滞的同时,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北宋立国后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所在。经济重心的

5、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1我国四大经济区是哪四大?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司马迁根据我国南北自然环境的的不同,把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2山东、山西在古代长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原因。答案:山东、山西经济区属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长期居全国经济重心地位,这与中原地区的历史和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考古学家在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的窖穴中发现有粟的遗存,说明中原地区是旱地农业起源的核心地区。这一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雨量约为500-800毫米,雨季集中于夏季高温的七八月份。春秋冬

6、三季大都干旱,冬季严寒。这一地区普遍是黄土,保水保肥能力虽低,但有较好的毛细作用,能将土壤下部的肥力吸收到地表,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对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在幼苗期间特别能耐旱,成长期又需要高温多雨的作物粟和高梁的生长。因此,发展到汉时,山东、山西成为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并长期居于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3为什么江南经济曾长期落后于山东、山西?江南经济区属农业经济区,它是我国水稻农耕的起源地区。考古学家在浙江河姆渡和罗家角等遗址均发现稻谷稻草的遗存,其年代距今约7000-9000年。由于江南气候炎热、潮湿,地势复杂,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不利开发。因此,到两汉时,很多地区还为原始森林覆盖,

7、沼泽密布,疫气弥漫,虫蛇虎豹威胁人类生存,加之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远不如黄河流域适宜开发,因此它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差距较大。4关于四大经济区域的特点。答案:由于我国土地辽阔,各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有很大差异,根据我国自然条件(主要是气候和地貌),可划分为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原高寒区三大自然区,这三大自然区决定了我国经济区域格局的基本框架,也就出现了不同社会产业的地域分工,这种分工便形成了不同经济区域的特点,我国山东、山西就成为传统的农业区(以种植菽、麦、粟、高粱等耐旱作物为主);江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河道纵横,以种植稻耕农作物为主;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

8、瘠,因此形成传统的畜牧业和半农半牧区。5山东、山西,关东、关西的概念。答案:这里说的山东、山西,是以河南崤山为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山东包括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及晋南、苏北、皖北等部分地区,历史上又称中原。山西是战国时的秦地,包括今天的山西、陕西、四川等省。因崤山附近有函谷关,所以山东、山西又有关东、关西之称。1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的原因、方向、外迁人口的构成。答案:外迁的主要原因:一是战乱(汉族统治阶级的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二是自然灾害,三是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外迁方向: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迁移。外迁人口的构成:多数是平民百姓,也有不少豪门大族。2列举中国历

9、史上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分析各自原因,人口南迁的影响。答案:三次南迁:(1)西晋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山东、山西成为主战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2)唐安史之乱后,是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原因:安史之乱长达8年之外,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3)两宋之际,北方人口第三次南迁。原因:靖康之乱,社会动荡,破坏了社会生产。 南迁的影响:(1)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生产的发展补充了劳动力。(2)南迁人口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为江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3)中原人口的南迁也促

10、进了民族融合。(4)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3引起北方人口南迁的三次动乱。答案:(1)永嘉之乱:西晋后期,统治者日益腐化,奢侈成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不断。291306年,发生了“八王之乱”,使北方陷入了长期的混战。加上此时北方发生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数十万农民背井离乡,形成大量的流民南迁。人们把中原地区极度混乱,人口大量残废和迁徙,称为“永嘉之乱”。(永嘉,是西晋末年怀帝司马炽的年号)。(2)安史之乱:时间755763年,是唐中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唐战争。安禄山是唐玄宗时的平卢、河东、范阳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之多,755年11月,他以讨伐杨国

11、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唐,史思明是安禄山的亲信,跟随安禄山起兵反唐,这场叛乱被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平定,但安史之乱长达八年之久,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破坏,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3)靖康之乱:北宋末年,1125年,金联合北宋灭辽,金了解到北宋统治腐朽,防备空虚,遂大举进攻北宋,宋徽宗慌忙中把帝位传给儿子宋钦宗,第二年改年号为靖康,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围攻汴京,宋以金银、绢帛、牛马等物和康王赵构、宰相张邦昌为人质,还许下割太原、中山、河涧三镇等条件才使金退兵。同年八月,金兵分两路再次进攻北宋,包围汴京,并攻入京城,钦宗请降。第二年(1127年)4月,金军掳走徽宗、钦宗及后妃、宗

12、室、大臣等3000人,北宋灭亡。这就是靖康之乱,也称靖康之变。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答案:(1)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2)南迁人口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3)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4)本身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答案:(1)从远古到两晋之际,这一阶段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政治和经济重心相一致,都在北方。即使是在两晋之际,北方人口大量南移,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巴蜀地区也由于没有大的战争而维持了繁荣,但北方经济的发展仍然超过了南方。(2)从两晋之际至隋唐五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弱北强到南北

13、基本趋于平衡再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两晋之际和十六国时期,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移,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大量被开垦,成为国新的富庶之区。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空前盛大的发展。但到安史之乱前,北方经济总的说仍占一定优势。安史之乱期间,南方相对安定,至五代,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3)第三阶段,从北宋到清朝鸦片战争前,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一个阶段,经济重心已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两宋时期,因为南方经济发展已超过北方,因此宋王朝的财赋主要靠南方支撑,特别是南宋王朝更是把南方作为立国之本。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3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答案:(1)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今江苏南京)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2)中唐以后,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都会,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3)北宋立国后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