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690599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 ZYYXH T176 2010ZYYXH T176 2010 中中医医养养生生保保健健技技术术操操作作规规范范 I II I 穴穴位位贴贴敷敷 TechnicalTechnical specificationspecification ofof healthhealth preservationpreservation andand preventionprevention ofof TraditionalTraditional ChineseChinese MedicineMedicine IIII AcupunctureAcupuncture pointpoint applicati

2、onapplication 目目 录录 引言引言 1 1 1 1 范围范围 8 8 2 2 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 8 8 3 3 指导原则指导原则 8 8 4 4 准备工作准备工作 9 9 4 1 药物选择 9 4 2 赋型剂的选择 10 4 3 剂型的选择 11 5 5 操作方法操作方法 1313 5 1 穴位选择 13 5 2 贴敷方法 14 5 3 贴敷时间 15 6 6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515 7 7 禁忌症禁忌症 1515 8 8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1616 引 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 II 穴位贴敷 以下简称 规范 是我

3、国用 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穴位贴敷在养生保健中应用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 规范 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 使日趋盛行 的中医穴位贴敷更加规范化 更具安全性 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 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养生保健规范项目之一 于 2008 年 12 月正式立项 2009 年 1 月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 操作规范 II 编写委员会 组成如下 名誉主任马建中 主任委员许志仁 副主任 委员桑滨生 李俊德 曹正逵 孙涛 总审定张伯礼 总主编孙涛 副总主编朱嵘 刘 平 樊新荣 编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建中

4、孙德仁 孙建华 孙涛 朱嵘 许志仁 李俊德 刘平 张伯礼 张维波 忻伟 杨晓航 庞军 贺新怀 桑滨生 徐陆周 曹 正逵 彭锦 雷龙鸣 樊新荣 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 规范 整体框架 首先组织编 撰 膏方 部分作为样稿 并对编写体例 内容 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 题进行了讨论 2009 年 4 月 膏方 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 余瀛鳌 颜德馨等著名 中医专家审定 2009 年 5 月 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 规范 编撰论证会 同时 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 规范 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 写 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 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 集

5、体讨论后确定 2009 年 8 月 召开 规范 编撰截稿会议 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 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 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 为进一步的修订 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9 年 12 月 规范 8 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 以书面 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治未病 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 王琦 郑守曾 张其成 等审阅 2010 年 1 月 4 月 听取标准化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2010 年 5 月 8 月 经过多次沟通交 流 编写委员会根据标准化专家意见 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 之后将有关内 容再次送请标

6、准化专家审订 2010 年 9 月 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 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 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 参编专家对 规范 进行了认真修改并 形成送审稿 之后 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 和修改 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 增强人的体质 提 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抗病能力 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 身心 健康的最佳状态 穴位贴敷 是传统中医外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又称天灸 自灸 冷灸 是 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养生保健方法 该方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针对健康 状态或亚健康状态的具体情况和

7、保健需求 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 通过刺激穴位 激发经气 从而发挥调五脏 行气血 和阴阳的整体保健作用 穴位贴敷具有如下特点 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 是中医针灸保健和药物调理的有机结合 通过药物对穴位的 刺激 而起到药效 穴效的双重作用 安全有效 副作用少 穴位贴敷经皮给药 可 有效减少脾胃 肝肾等脏腑功能的伤害 但也有相对严格的禁忌症 操作简便 易于 接受 便于观察 如有不适 可立即将药物撤除 适应症广 可用于内 外 妇 儿 皮肤 五官等科疾病的防治 本 规范 的编写和发布 对于规范穴位贴敷的概念及其操作规程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 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穴位贴敷法在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促

8、进其临床 疗效的稳定性 有效性与安全性 适于养生保健的从业人员使用 本 规范 审定组成员 许志仁 桑滨生 李俊德 王琦 沈同 孟庆云 郑守曾 徐荣谦 刘红旭 刘平 王永炎 邓铁涛 颜德馨 余瀛鳌 张其成等专家对 规范 进行了审订并提出许 多宝贵意见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穴位贴敷疗法的术语和定义 指导原则 准备工作 操作方 法 注意事项 禁忌症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穴位贴敷养生服务行业的管理 指导社区保健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保健机构的保健技师 保健从业人员或个人 在养生保健中规范操作 合理配药和选穴应用 不适用于非临床医生或

9、个人应 用于疾病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 1 穴位贴敷 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 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在人体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 通过药物 的经皮吸收 刺激局部经络穴位 激发全身经气 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 治方法 其中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 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 甚至化脓 中 医称之为 灸疮 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 天灸 自灸 或 发 泡疗法 如果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 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防治疾病时 又称 敷脐法 或 脐疗 2 2 赋形剂 Excipient 赋形剂即基质 是用来将研成粉状的药末经液状或膏状物质混合

10、制成药 饼 药糊或膏剂进行穴位贴敷 在穴位贴敷时 一般均需要使用赋形剂对所用 药物进行调和 3 指导原则 3 1 穴位贴敷主要适用于养生保健和亚健康状态的调理 在应用时常选用补阴 壮阳 益气活血 温经通络的药物 穴位多选用关元 膏肓 气海 足三里 五脏的背俞等具有强壮作用的穴位 起到增强人体正气 提高抗病能力 预防 疾病的作用 3 2 穴位贴敷也可用于内 外 妇 儿 皮肤 五官等临床疾病的保健和辅助调 理 但使用过程中 可通过药物和穴位的选择 进行辨证论治 施体施养 主 要适用症有 体虚感冒 支气管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支气管炎 变应 性鼻炎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冠心病 脑血管病 偏头痛

11、便秘 失眠 耳 鸣耳聋 高脂血症 慢性胃炎 慢性结肠炎 口腔溃疡 痛经 乳腺小叶增生 子宫肌瘤 慢性盆腔炎 股骨头坏死 颈椎病 退行性骨关节病变 小儿夜啼 厌食 遗尿 流涎等 3 3 实施穴位贴敷前要详细询问病史 对贴敷药物过敏者切勿使用本方法 贴 敷后应注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 皮疹及糜烂溃破现象 一旦有不适情况 立即 停用 3 4 每次贴敷时取穴不宜过多 应少而精 一般以 6 8 穴为宜 对一些慢性病 的保健调理 可采用几组穴位轮换交替的使用方法 每次贴敷一组穴位 同一 部位不宜连续贴敷过久 以免药物刺激太久 造成皮肤溃疡 3 5 药物宜密闭 低温保存 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 4 准备工作

12、4 1 药物选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 方剂 一般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 药防治相应疾病 也就是所谓 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 亦即内治 之药 所异者法耳 理瀹骈文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 穴位贴敷用药还 有以下特点 4 1 1 通经走窜 开窍活络类药物 常用冰片 麝香 丁香 薄荷 樟脑 皂角 乳香 没药 花椒 肉桂 细辛 白芷 穿山甲 姜 葱 蒜 韭等 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 能够 率领群药开结行滞 直达病所 拔病外出 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 不宜 过量使用 4 1 2 刺激发泡类药物 常用白芥子 斑蝥 毛茛 蒜泥 生姜 甘遂 石龙芮 铁线莲 威灵仙 旱莲草等 此类药物对皮肤具

13、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可使局部皮肤充血 起泡 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 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4 1 3 气味俱厚类药物 常用生半夏 附子 川乌 草乌 巴豆 生南星 苍术 牵牛 番木鳖 斑蝥 大戟等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 药力峻猛 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正如吴师机所云 膏中用药味 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 这类药物在临 床应用时 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 不宜用量过大 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4 2 赋型剂的选择 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 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 因此 赋形剂选用适 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 水 盐水 白酒或黄酒 醋 生姜汁 蒜泥 蜂蜜 鸡

14、蛋清 凡士林等 此外 还 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4 2 1 水 可将药粉调为散剂 糊剂 饼剂等 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 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4 2 2 盐水 盐性味咸寒 能软坚散结 清热 凉血 解毒 防腐 并能矫味 4 2 3 酒 酒性大热 味甘 辛 能活血通络 祛风散寒 行药势 矫味矫臭 用酒 调和贴敷药 则可起到行气 通络 消肿 止痛等作用 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 吸收以发挥作用 4 2 4 醋 醋性味酸苦 温 具有引药入肝 理气 止血 行水 消肿 解毒 散淤 止痛 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醋调和贴敷药 可起解毒 化瘀 敛疮等作用 4 2 5 生姜汁 生姜性味辛 温 升腾发散

15、而走表 能发表 散寒 温中 止呕 开痰 解毒 4 2 6 蒜汁 蒜性温味辛 能行滞气 暖脾胃 消癥积 解毒 杀虫 4 2 7 蜂蜜 蜂蜜性凉味甘 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 有 天然吸收剂 之称 不易 蒸发 能使药物保持一定湿度 对皮肤无刺激性 具有缓急止痛 解毒化瘀 收敛生肌功效 4 2 8 鸡蛋清 鸡蛋能清热解毒 含蛋白质和凝胶 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 可使药物释放 加快 但容易干缩和变质 4 2 9 凡士林 医用凡士林 呈半透明状 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各种软膏 眼膏的基质 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 凡士林粘稠度适宜 穿透性较好 能促进药物的渗透 可与药粉调和为软膏外敷 4 2 10 麻油或植物油 麻油

16、调和贴敷药 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 可润肤生肌 4 2 11 透皮剂 透皮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制剂 可增加皮肤通透性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 增强贴敷药物的作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透皮剂为氮酮为无色至微黄透明油状液 体 性质稳定 无毒 无味 无刺激性 且促透效率相当高 是目前理想的促 透剂之一 4 3 剂型的选择 目前临床常见的穴位贴敷剂型有 散剂 糊剂 饼剂 丸剂 锭剂 软膏 剂 硬膏剂 橡胶膏剂 涂膜剂 贴膏剂 药袋 磁片等 4 3 1 散剂 散剂是将药物研为极细粉末 过 80 100 目筛 混合均匀后 用水调和成 团 根据具体需要 涂在不同大小的胶布面上 直接贴敷于穴位上 此方法制 作简便 可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增减药味和药量 储存方便 临床应用较广泛 也可将药末直接撒布在普通膏药中间贴于穴位上 4 3 2 糊剂 糊剂是将粉碎过筛的药末 加入酒 醋 姜汁 鸡蛋清 水等赋形剂调为 糊状 敷贴于穴位上 外用纱布 胶布固定 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 延长药 物作用的时间 缓和药物毒性 4 3 3 饼剂 饼剂是将药物粉碎研细过筛后 加入适量面粉等粘合剂搅拌均匀 压制成 小饼状 可入笼蒸熟 并贴敷于穴位上 有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