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6902019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2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解析】材料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达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2、身修”,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国家。A项强调“身正”,即统治者自我端正品行,才能“不令而行”,治理好国家,与材料说法最接近,故A项正确;B项呼吁人们以仁爱之心处理各种关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C项强调做善事要从点滴做起,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D项体现出忧君爱民思想,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3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

3、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答案】B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

4、”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5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儒家学派 墨家学派斯多亚学派 智者学派A BC D【答案】A6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解析】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

5、,认为上古讲求道德,中世讲求智慧,现实讲求气力,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体现出进步史观,故A项正确;天命史观强调历史发展是上天宿命的结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没有体现历史的循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没有突出英雄历史人物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A7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

6、(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8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

7、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答案】A9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想主张【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而题干所

8、给出的时间是“战国中后期”,故A项错误;“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C项错误;“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也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10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

9、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 “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C1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解析】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主要是由法家提出,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

10、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厚古薄今”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法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反对儒家的厚古薄今,故C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不符合法家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12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兴办私学对教育的发展,与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动摇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破坏,故C项

11、错误;儒家思想不适应于在战争年代统一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13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解析】材料主要强调“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儒家经典记述这些内容,关键在于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后再来教导人民,反映出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体现出生产工具改进的意义,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B项错误;“尧命四子,敬授民时”,反映出历法与农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C

12、项错误;生产工具的改进、历法的传授都体现出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A14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解析】此段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项正确;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属于道教,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项错误;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答案】A15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C推

13、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解析】材料显示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项错误;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 ”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16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孔子 韩非 朱熹 亚里士多德A B C D【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解析】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朱熹创办私学,书中虽未明确提及,但根人民

14、版教材的“学习思考”得知,他的学说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从而可知他不可能在“官学”培养人才。朱熹曾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场所招徒讲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晚年回到雅典后兴建了自己的“吕克昂”学园。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提倡耕战,因此他不推崇文化知识,对私学采取简单消灭的办法。韩非子的主张,后来被秦王朝接受作为文教法令规定下来,导致焚书坑儒禁绝私学的一场浩劫。由此排除。【答案】C17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