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3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后限时集训岳麓版.pdf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26901575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20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3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后限时集训岳麓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2020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3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后限时集训岳麓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0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3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后限时集训岳麓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2020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3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后限时集训岳麓版.pdf(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课后限时集训 三十三 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与文学艺术 时间 45 分钟分值 85 分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 12 小题 每小题4 分 共 48 分 1 1956 年 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 万元增为546 万元 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 期刊 2000 种 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搜集 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 新成就 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5 个增加到10 个 这反映了当时 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 B 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 C 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 中国科学院已成科研的领导机构 C 材料中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科学技术发展大力

2、支持 且西方国家并未解除对 中国的封锁 故A项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落后于世界 故 B项错误 材料体 现了当时中国迫切发展科技的愿望 这反映出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故C 项正确 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科技院在当时科研机构中的地位 故D项错误 2 1958 年 8 月 1 日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 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 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 机研制成功 运行速度每秒1 500 次 1959 年 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 数字电子计算机 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 万次 这反映出 A 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 B 当时中国科研出现 左 倾冒进现象 C 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3、 D 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 C 根据题意 从1958 年运行速度每秒1500 次到 1959 年的 1 万次 强调的是新中国在部 分科技领域的成就 并非科技人才的涌现 故A项错误 B项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 根据 前面分析 故C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新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并非中西方的对比 故D 项错误 3 宋孙丽在 两弹一星 人文精神哲学反思 一书中说 中国研发 两弹一星 旨在维护 本国安全 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构建和谐的世界 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 两弹一星 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 这说明科学技术 A 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 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 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

4、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2 C 由题干信息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故C项正确 4 2015 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因为她于1972 年发现了青蒿素 像屠呦呦一样抵御干扰 潜心钻研的科学家还有很多 下列科技成就属于 文化大革命 期间世界首创的是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 B 银河 号 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 C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 南优2 号 杂交水稻 D 神舟五号 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C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是在1964 年 故 A项错误 银河 号 计算机的研 制成功是在1983 年 故 B项错误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 南优2 号 杂交水稻是在1973 年 符合 19

5、66 1976 年 文化大革命 时期 故C项正确 神舟五号 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是在 2003 年 故 D项错误 5 2017 唐山模拟 1959 年 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 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 展览月 活动 35 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 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 这些影片还进入世 界市场 受到各国观众的喜爱 新中国的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电影界称之为 难 忘的 1959 年 这一现象 A 是 左 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 B 是在 双百 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 C 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 D 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B 材料中现象并未体现 左

6、倾错误思潮 故A项错误 双百 方针是对文艺工作主张 百花齐放 对科学工作主张 百家争鸣 发展 繁荣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 文化和艺 术事业 故B 项正确 1950 年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的签订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 封锁 故 C项错误 电影事业的辉煌与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无关 故 D项错误 6 1950 年初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导意见突出两点 其一 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 吸收苏联经验 其二 创办人民大学 举办工农速成中学 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 这 说明当时的教育 A 服务社会主义B 照搬苏联经验 C 强调意识形态D 脱离生产实际 C 1950 年初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

7、期 社会主义制度还未确立起来 故A项错误 B项与材料 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 吸收苏联经验 不符 不是照搬苏联经验而是借 鉴 故 B项错误 根据材料 吸收苏联经验 创办人民大学 举办工农速成中学 把工农 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 可知 借鉴苏联经验 发展工农教育 体现当时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 故 C项正确 根据材料 举办工农速成中学 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 可知 当时教育 注重生产与实际相结合 没有脱离生产实际 故D项错误 3 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 并加强劳动者 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 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 这反映出中

8、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 A 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 B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C 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D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A 材料 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 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 体现出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的人民性 故 A项正确 这一规定还未付诸实践 不能推断完成了向社 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故B项错误 C D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8 1952 年 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并连续出版了苏 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 种 同时 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 选课制 学分制 淘汰制等制 度均被取消 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 A 社会主义制度基

9、本确立B 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 C 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D 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 B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56 年 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A项错误 教育部取消美国 的教育制度 采用苏联的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和教材 反映了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 营 说明新的意识形态权威的建立 故B项正确 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是在1956 年 与 题干时间不符 故 C项错误 美苏争霸出现在50 年代中期 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 D项错误 9 读 1957 1960 年各级各类学校增长情况 单位 所 表 从表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年份高校高中初中小学 1957 229 2184 8912 547300 1958 7

10、91 4144 24787 776800 1959 841 4144 16691 737400 1960 1289 4690 17115 726500 A 一五 计划工业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B 文化大革命 所造成的教育怪象 C 违背教育规律不符合当时国情的举措 D 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的强烈要求 C A B两项与题干中时间不符 排除 根据表中内容 从1958 年开始 从小学到高校数 量都有迅猛增长 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影响 教育界开展大革命 违背教育规律 故C 项正确 1957 1960 年学校数量增加 不能反映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的要求 故D 项错 误 10 2017 唐山模拟 1970 年

11、6 月 中央提出恢复 文化大革命 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 4 招生 招生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 农民和解放军战士 招生办法是 群众推荐 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 这种做法 A 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B 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C 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D 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 B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 故A项错误 文化大革命 期间高校招生对象素质不高 故B 项正确 文化大革命 教育体现了阶级斗争的特点 故C项错误 材料中教育执行 左 倾思想 故D项错误 11 2017 淮南模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 建立了大 量半工半读的学校 改革开放后 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

12、 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A 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 B 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C 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D 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B 材料未体现教育模式的变化 都是学校对人才的培养 故 A项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初期 国民经济发展困难 所以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 建立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 随着改革开放 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 所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 故 B项正确 我国教育体制是鼓励民间多渠道 多形式办学 并不是材料的主旨 故 C项错 误 材料体现的不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变化 故D项错误 12 下图为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 单位 万人 统计图 据此可以推知 出现下

13、面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A 留学回国人数大量持续增长 B 留学生文化归属感越来越强 C 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D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 A 项只是对题干材料反映现象的表述而非原因 排除 B项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 排除 C项仅是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大量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 排除 由于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取得巨大成就 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 这才是其选择归国的主要 根本 原因 故D项正确 二 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 小题 第 13 题 25 分 第 14 题 12 分 共 37 分 13 2017 唐山模拟 25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5 材料一邓嗣禹在 中国考试制度史 中论及

14、科举制 隋创进士科之后 历代踵行 时加 修正 以迄于明清 防闲之法益密 取人之道益公 1910 年 梁启超说 科举非恶制也 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 1912 年 孙中山在 临时政府公报 第24 号中提 及考试的重要意义 任官授职 必赖贤能 尚公去私 厥惟考试 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 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 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高考的全称是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 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 1997 年 为纪念恢复高考20 周年 人民日报 有这样一句评 价 恢复高考 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

15、考试 招生 教育 1977 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 更 是知识的价值 知识分子的地位 是社会流动的渠道 社会的公平 于涵 高考制度恢复40 周年内容改革评述 中国考试 2017 年第 3 期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并指出 1905 年清政府废止 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 10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谈谈你对当 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15 分 解析 第 1 问的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一信息 隋创进士科之后 历代踵行 以迄于 明清 得出延续时间长 时加修正 得出不断发展完善 防闲之法益密 得出选拔方式规 范 取人之

16、道益公 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 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得出公平公正 影响深远 第二小问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 现实需要 第 2 问的第一小问 异 根据材料一 任官授职 必赖贤能 尚公去私 厥惟 考试 得出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 根据材料二中 高考的全称是 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 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 得出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 同 根据前面分析并结合所学 知识得出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 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 都坚持择优录取 成绩面前人人平 等 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 提高知识分子地位 推动文化教育普及 都促进了社会流动 有利于社会公平 第二小问 根据所学知识得出 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一部分 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 实事求是 改革创新 答案 1 特点 延续时间长 不断发展完善 选拔方式规范 公平公正 影响深远 原因 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2 异 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 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 同 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 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 都坚持择优录取 成绩面前人人平等 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 提高知识分子地位 推动文化教育普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