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6885608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以及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2.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特定的历史概念。3.懂得维新变法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学习重点】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和实践活动【学习难点】 各阶层向西方学习的原因、特点【自主先学】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

2、对外侵略扩张。(3)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部分有识之士在外患日深的情况下,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2代表人物:(1)林则徐:成就:设立译馆,编译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与各国律例等资料。地位:是近代中国第一人。(2)魏源成就:1842年,编撰出,阐述了“”的思想。地位: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带动了介绍世界知识书籍的出版。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的形势。(2)清政府内部分裂,出现了。2概况:(1)代表人物:中央以奕,地方以、李鸿章、等为代表。(2)主张:提出“”

3、“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3)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4)实践:创办了一批,开设了一批。3.影响:迈出了中国历程的第一步。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1出现:早期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的产生。(2)代表人物:王韬、等。(3)思想主张: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知识。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制度。(4)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2. 发展:康梁维新思想出现。(1)时间:。(2)代表人物及主张:康有为:活动:在广州

4、办,宣传维新思想。著作:撰写,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在中,宣称孔子是,主张变法的先师。理论特点: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作用:有力地抨击了势力,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梁启超:发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的思想。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是“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3)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实行变法即,但很快失败。(4)作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潮流。【交流促学】1阅读教材P69“学思之窗”材料回答:有人

5、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2. 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反馈评学】1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编译出的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是( )A各国律例 B海国图志 C四洲志 D孔子改制考2书评:“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等评论的对象应是 ( )AB C D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这说明他认为西方近代文明的长处主要在 ( )A文化方面 B军事方面 C政治方面 D经济方面4.著名学者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

6、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林则徐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C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D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主张5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以中国为中心变为以西方为中心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6鲁迅先生曾对近代某一派别的主张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

7、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派别是 ( )A抵抗派 B早期维新派 C维新派D洋务派7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该学堂的创设 ( )A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B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C开启了留学教育的先河D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8.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

8、革新9顽固派的请毁新学伪经考中说:“(康有为)惑世诬民,非圣无法圣世不容,请焚新学伪经考而禁粤士从学。”这是因为此书 ( )A否定了孔子的圣人地位B批判了封建的伦理道德C批判了专制主义的君主制度 D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10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B实现思想启蒙,促进人民觉醒C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D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合理性【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魏源著海国图志印刷近千册不久被列入禁书,造成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清朝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B. 书中作者的观点触怒了统治者C.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遭到惨败D. 书

9、中内容超越了时代发展要求2.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维新变法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行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在文化上行动。”材料中的国人在器物上感觉不足后的想法是()A.“师夷长技以制强”B. 维新变法C. 民主共和D. 民主、科学3.“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以上言论应出自()A. 地主阶级抵抗派B. 地主阶级洋务派C. 资产阶级维新派D. 资产阶级革命派4.“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

10、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作者认为康有为的意图是()A. 创立新教派以统一思想B. 推崇孔教定为国教C. 借助孔教宣传维新变法D. 彻底否定传统儒学5. 1901年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五四运动之后“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几乎家喻户晓。“中华民族”概念从产生到被认同的背景应该是()A.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 维新思想初见端倪C. 传统文化备受冲击 D. 军阀割据战火连年6.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中立党”的代表人物是()A.李鸿章B. 康有为C. 孙

11、中山 D. 袁世凯7.“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这段文字所表达的观点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相似()A. 魏源B. 梁启超 C. 孙中山D. 胡适8.有学者认为,戊戌文化是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与儒家文化相对抗的具有资本主义文化萌芽性质的新文化。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它()A. 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提倡“师夷长技以自强”D. 鼓吹“兴民权、设议院”二、判断题(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9.魏源的海国图志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有启蒙作用。是中国近代

12、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10.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民主共和,主权在民”的思想。 ( )三、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若强中御外之策,唯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材料二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政治派别的什么思想主张?指出这一思想在经济上的进步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政治派别的什么思想主张?指出在这思想指导下开展的实践活动及主要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19世纪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特征。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