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教案(第22课)

上传人:雪****7 文档编号:12688014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教案(第22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教案(第22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教案(第22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教案(第22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教案(第22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认识“恭、勤”等5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本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篇囊

2、萤夜读。(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指导读好“囊萤”。3.理解“囊”,说说题目的意思:用袋子装萤火虫在夜晚读书。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2.指名读生字新词。着重指导:胤(yn)恭(gng)勤(qn)练囊(nng)焉(yn) 多音字:盛(chng)数(sh)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囊、萤、恭、勤、博”,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囊”是上下结构,注意笔顺,部首是“一”。“萤”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艹”。 “恭”,部首是“”,第九、第十画都是“丶”。“勤”是左右结构,注意左边“堇”的写法,部首是“力”。“博

3、”是左右结构,不要漏写右上的点。)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但停顿不等于断开,尾音拖长可以显得更有韵味。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生试着画出朗读的节奏。看看画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出示)学生小组赛读,师生点评。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囊萤夜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里“练囊”的意思是什么?(白色薄绢做的口袋。)“以夜继日”的意思是什么?(日夜不停。日,白天。)你读出了什么?(这个人很勤奋,读书刻苦。)2.“囊萤夜读”的主人公是谁?课文还在

4、哪里写了他的勤学刻苦?(车胤。“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理解句子意思:从注释来看,“胤”,晋朝人车胤。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恭”(谦逊有礼),“通”(通晓,明白);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勤”(勤学,勤奋),“倦”(疲倦),“博”(广博)。3.从哪里可以读出他“囊萤”读书的原因?(“家贫不常得油。”)理解句子:组词理解“贫”(贫苦,贫穷,贫困)。句子的意思是:家境贫寒,常常没有灯油来点灯。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5.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说插图的内容。出示句子: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结合插图,理解“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说说这一

5、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6.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中交流。)7.全班汇报:(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五、课堂小结。1.拓展阅读。原文:晋之车胤,家贫,不常得油。然日则耕作,无以夜读。遇夏月,乃以练为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勤学不

6、倦。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誉:称赞。)小组合作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读一读。指名读。2.齐读课文。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车胤或者自己说点什么呢?(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您坚持日夜苦读,所以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也要向您学习。)【板书设计】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吟一首望天门山导入,了解诗人李白。你还会背他的什么诗?(望庐山瀑布将进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李白有关的文言文。(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先看看“杵”的部首,猜猜这个字可能是什么意思。(木字旁,

7、可能是木棒。)对,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是什么呢?结合注释: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出示图片,大家看看图,这就是铁杵,老妇人要把它磨成一根针。3.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个小故事吧!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课文读一读。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同桌交流。2.指名读生字新词。着重指导:铁杵(ch)还(hun)卒(z)业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逢、卒”,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逢”是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夆”,再写“辶”。“卒”是上下结构,部首是“亠”,注意“丨”不能插到两个“人”中间。)4.自由读文

8、,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语句。课件出示: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老师范读,抽生读文,小组赛读,师生点评。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1.出示图片,边读课文边看注释,可以在文中圈点标注,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在什么地方,谁,发生了什么事。(板书: 磨铁杵欲作针)2.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师先讲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看部首猜字义:

9、“媪”,部首是“女”,联系前面的“老”,推测意思是老婆婆或老奶奶。看字形猜字义:“曰”,外框是个口,里面一横像舌头,舌头在动,意思是在说话,即“说”的意思。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理解“世”,世间,世上;“传”,相传,传说;“过”,路过,经过,趟过。“感其意”的意思是什么?(被她的意志感动。)“其”指的是老媪。“问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老媪。你磨铁杵做什么?)古时的一个字,现在往往对应一个词,古文语言更简洁、凝练。4.句式理解。读一读,比较一下: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B.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A强调的是“山中”,B强

10、调的是“读书”。5.绘声绘色讲故事。磨针溪呀,在象耳山下。世传呢,李太白读书山中学生讲述,师生评议。(可用多种方式讲。可以用“评书”讲法话说,磨针溪,在象耳山下。当年李太白读书山中还可以用“说唱”讲法,或者打着节拍诵读。)6.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7.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的意思?(将铁杵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学生齐读。)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

11、,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五、课堂小结。1.读了这个故事,谁能用“铁杵成针”说一句话?(课件出示)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2.通过学习本课,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做学问要有恒心和毅力,只要肯下功夫,就会取得成果。)3.拓展延伸: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板书设计】铁杵成针磨铁杵欲作针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功到自然成【教学反思】学习文言文不在于逐词逐句理解文意,而在于学法的领会和整体的感知。理解词语时,可采用“换词法”和“组词法”。让学生先猜再讲,将一篇简练的小古文扩成一篇生动的现代文,让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并学以致用。(1)注重诵读,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2)对课文不理解的部分提出质疑,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培养质疑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