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201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古文专题《赤壁赋》第二课时导学案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6865856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201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古文专题《赤壁赋》第二课时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201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古文专题《赤壁赋》第二课时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201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古文专题《赤壁赋》第二课时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201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古文专题《赤壁赋》第二课时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201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古文专题《赤壁赋》第二课时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201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古文专题《赤壁赋》第二课时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201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古文专题《赤壁赋》第二课时导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粤教版必修二 第4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第二课时导学案课 前先学案编写:邓曼丽 审核:钱少武 【学习目标】1、背诵全诗,理清脉络,给每段拟一个小标题。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情感美。3、了解苏轼的思想,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学法指导】1、 自主阅读法2、 情境融入法2、合作探讨法【课文助读】1、苏轼的思想及处世哲学(见【课后拓展】阅读文本)2、写作背景当时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

2、“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详见下文),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把儒、释、道

3、有机地融合,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预习自测】1、给每一段拟写一个小标题。小标题一: 图 小标题二: 图小标题三: 小标题四: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苏轼与客夜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每段表示心情的关键词。 3、请你提出一两个预习遇到的问题。 课 堂检测案【课堂探究】1、“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第一段哪些字词和句子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2、朗读第三段,讨论作者写了几层悲意,都有哪些悲呢? 3、诵读第四段

4、,探讨面对客人的回答,苏子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的?他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呢? 4、 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为什么? 【当堂训练】1、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在赤壁夜游,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2阅读课文第二段,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这段文字已经由轻松过渡到了沉重,由愉快到了抑

5、郁,快乐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就转向了莫名的惆怅。B写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C一曲洞箫,高亢激越,竟然引得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落泪了。D箫声当然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而且当然要引起苏轼的惊讶,所以苏轼郑重其事地向客询问,引出下面的一段文字来。3、阅读第三、四段,分析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对话,打破了赋的传统语言表现形式,新颖独特。B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C主客问答,实际表

6、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D“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课 后拓展案【课后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在醉白堂记一文中,他借称颂韩琦来表现自己的处世态度:“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

7、。”这完全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而在超然台记一文中,他通过推究人们“乐少悲多”的原因来阐发和推崇那种超然物外的思想时说:“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他认为如果认识到美恶齐一,无所谓“去取之择”。就可以“游于物之外”了。而他之所以能“无往而不乐”,“盖游于物之外也”,可见他的乐天派的性格和生活态度,确实跟庄子齐生死、齐得丧、等富贵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他极力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他认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有其相通之处。在上清储祥宫碑一文中,他说:“道家者流,其道以清静无为为

8、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他批评史记中所说庄子诋訾孔子之徒是并不真正了解庄子,实际上“庄子盖助孔子者”。在南华长老题名记一文中,他甚至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并且肯定南华长老所认为的佛家虽是出世的,但与入世的儒家实际相通不悖的思想“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本来是很不相同的。他却极力调和,可见他在自己的思想中是要努力使儒、释、道三家熔于一炉。对韩愈他是十分尊崇的,却批评他固守孔孟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学。他说:“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何者?其待孔、孟甚尊,而拒佛、老甚严。”苏轼尽

9、管怀抱着“致君免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苏轼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在逆境中淡泊名利,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其实不仅仅是苏轼,从历代文学家的身上,从他们刚正不阿清廉正直的人格上,我们可以悟出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妙章:“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选自论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有删节)1关于苏轼“超然物外”思想的理解,下列表述错误的

10、一项是( )A苏轼的“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思想,来源于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B苏轼认为如果有了美恶齐一,无所谓“去取之择”的认识,就可以“游于物之外”了。C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苏轼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和治乱兴亡上,体现在身处逆境遭受打击时。D这种思想在苏轼的醉自堂记超然台记等作品中都有解释和阐发。2对于苏轼“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儒释不谋而同”,儒学和佛、老思想不但不是对立的,而且还有相通之处。B苏轼认为,道家的“清静无为”之道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是吻合的。C苏轼对庄子诋訾孔子之徒的做法是持批评态度的,

11、他认为庄子的做法实际上帮助了孔子。D苏轼批评韩愈待孔孟甚尊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学。表明他对韩愈的为人颇有微词。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苏轼在逆境中从释、道思想中找到了精神寄托,表现出了“无往而不乐”的乐天派性格和生活态度。B“相反而相为用”“世间即出世间”表明了苏轼是极力想对本不相同的道佛思想进行调和的。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苏轼既热爱现实人生而又能做到在逆境中淡泊名利,从容自如。D在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方面,苏轼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4、中国古代就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造了大量名篇,你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能否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答: 赤壁赋第二课时【预习自测】答案:1、小标题一:夜游赤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