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1)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686392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标】 1、概述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概貌,了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考纲】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知识结构】发展阶段商人城市商路政策原始社会末期,物物交换,原始商业产生。兴起夏商周产生都市逐渐繁荣,但经济职能不强。国内商路春秋战国大商人重农抑商发展秦汉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繁荣隋唐都市繁荣唐中期后有所松动宋元全面繁荣海路为主鼎盛明清商帮工商业城镇抑商锁国【互动探究】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问题1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提示:反映了商业的繁荣景象。因为自春秋

2、战国以来,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繁荣起来,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在经营商业中发家致富,出现了一批实力强大的自由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商业的利润又刺激更多的人从事商业活动,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问题2 请结合一下问题探究春秋战国到宋元时期商业的发展概况:春秋战国和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气象?(1)新气象: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商业都会;大商人资本雄厚;(2)与汉唐时期相比宋元时期商业发

3、展的最大特征是繁荣,其表现之一就是货币发生了很大变化。宋元时期的货币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变化:汉唐时期,国家发行铜钱;宋代则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代更广泛地流通纸币。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不再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便于携带的纸币应运而生。问题3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有哪些呢?呈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大量农产品投入市场;农作物商品化;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如徽商、晋商等。提示:原因: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达,租佃关系普及,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等二、城市的繁荣问题1 唐之前城市有何特点?从周

4、至唐: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问题2 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唐代都城坊市布局严格分开,商业贸易受到官府的严格监视和控制,市场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限制。宋代都城商业活动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如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汴京城里还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迅速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城市管理策的调整。问题3 北宋商业与城市发展历年都是高考重点考查项目,请

5、同学们结合下面材料题加深理解: 材料一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 (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深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二 北宋益州交子 北宋刘家功夫针商标请回答: 一个生活在宋朝汴京的人 晚上可逛夜市早上可以在早市购买物品可以到瓦子里面听戏必须用交子来进行商业活动 A、 B、 C、 D、 提取三则材料的信息,说明北宋在商业活动方面与唐朝时相比的进步性及意义。打破了唐朝的坊市界限,夜市、早市繁荣,商品种类多、交易量大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便利了商业

6、发展出现了商标,说明北宋商人重视商品的品牌意识和广告效应三 重农抑商政策:1、基本概念: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重农抑商政策提出的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了矛盾。(即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问题1、 结合课本完成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历程,请大家阅读辅助文,思考:中唐以来重农抑商出现松动的表现及其原因?提示:中唐以来工商业者可以当兵,南宋以后参加科举,打破了“四民”中工商业者地位最低的歧视。通过辅助文官商分利的阅读,大家可以认识到唐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政策的改变是促

7、进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的重要原因。时 间发展历程战 国重农抑商政策崛起 如:商鞅变法汉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唐中期后有所松动,政府推行官商分利政策,商人地位有所提高明 清政府重又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导致资本主义的萌芽受到严重摧残,中国最终落后于西方。4、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范围;重税;控制对外贸易问题2 结合所学知识,你觉得我们应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通过该政策的学习你能得出哪些启示?提示: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了封建统治消极性: 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到明清时期,遏制了

8、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导致中国的落后启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重视农业是对的,但是将商业发展与农业生产对立起来,抑制商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知变通,必然阻碍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正确处理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对于今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重要启示等四、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呈现出了怎样的特点?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3、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

9、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4、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然后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5、商业自始至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拓展延伸】探究与讨论一: 商业产生的根源何在?它与农业、手工业关系如何?提示: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商业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探究与讨论二: 根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提示:商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国家分裂动荡、自然经济影响加大,商业就会萧条;国家统

10、一安定,商业就会繁荣。因此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内外交通便利等。探究与讨论三:结合所学知识谈一下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A、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B、城市的商业活动所受的限制逐渐减少直至消除,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加强;C、商业活动与饮食娱乐相结合,促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D、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探究与讨论四:明清时期的城镇特点发生了什么变化?联系现实说说城镇化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工商业市镇兴起。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促进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

11、的转化;促进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探究与讨论五: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明清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引起了深刻变化,试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三方面说明。政治方面: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化方面:明清时期出现“三言”“两拍”,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家及思想对外关系:明朝中后期开始,采取“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疑难释疑】1、“工商食官”制度:西周时,手工业、商业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商业由官府垄断,并设有专门的职官来管理市场。工匠和商贾都是官家(贵族)的奴仆,主要为贵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从事工商活动,他们的衣食所需也都来源于官府(贵族)。2、均输: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各郡与王国每年向京城输送贡赋,有时贡赋不足运输费用;送到京城也不一定符合京城官府的需要,造成贡品库存积压,官府还要另外到市场采购所需商品,使商人从中得利。西汉政府派人分赴各郡国,在全国范围进行统一调配贡赋的运输。叫均输。3、平准:运到京城的贡赋交给平准官。首先保证官府需要,其余根据市场行情将商品或出售或收购,稳定物价,防止商人投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