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一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855883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一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一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一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一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一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一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一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政治学科集 体 备 课 教 案 项目内容课题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修改与创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1)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理解:(1)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结合本地及学生身边的经济建设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这一伟大历程,激发

2、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憧憬美好的未来,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对科学发展观涵义的全面理解以及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3、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生活质量的一项综合指标,它客观上反映了不同收入不同价格水平下各国居民的生活状况.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一般为20%左右.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恩格尔系数高达67.7%,还处在贫困阶段,1989年降至54.8%,由贫困转向温饱,2001年则进一步降至47.7%,开始步入小康.从城镇居民看,1978年城市居

4、民恩格尔系数为57.5%,仅能维持温饱,1989年略降到54.5%,仍在温饱上徘徊,进入1990年代,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1994年首次跌破50%大关,开始进入小康,2001年降到37.9%,由小康转向富裕.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逐年下降,标志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实现温饱以后,住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居民的居住环境,住房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政府加大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力度,延续了几十年的实物性,福

5、利性分房体制彻底结束,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正全面实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步伐日益加快.(5).交通通信消费成为持续增长的消费热点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消费中变化最大的就是交通和通信.尽管互联网尚未普及到农村,其他通信发展程度也远不如城市,但从速度上比较,其发展也是较快的.近几年的电网改造,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为农村通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描述小康水平的农村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指标也于1997年达到了小康标准.(6).人口素质一年更比一年高人口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普及

6、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到2000年底,我国已顺利实现两基目标,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2001年各级各类学校达到135万所,在校学生3.2亿人,平均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学生,国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教育人口比重由1990年的22.2%上升到2001年的26.6%,增长了4.4个百分点.(7).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略)(8).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略)(9).精神生活:走向希望享受人生(略)(10).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略)从宏观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94万亿

7、元人民币,排在世界第六位,谷类,肉类,棉花,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机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以上成绩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生活总体上还不富裕,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很大. 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8、.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二框 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导入新课 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是什么?(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二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多媒体显示因片面追求经济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的图片和材料,结合P87探究一和专家点评。探讨片面追求GDP的后果,引导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

9、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或战略机遇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命题和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连续25年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们为这些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巨大。诸如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浪费,“黄、赌、毒”重新泛滥,违法犯罪现象增多,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于市等,便是明证。因此,现在明确地提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摒弃过去那种单方面追求GDP,不计成本和代价的片面发展观,具有巨大意义。正如中央党校梁言顺博士提出的“低代价经济增长论”所认为的那样:一个不计成本和代价的经济模式肯定是个不完善的经济模式;一个不懂得计算成本和代价的经济理论肯定是个存

10、在缺陷的理论;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不明细自己在发展中曾经或正在付出的代价,那就不是一个成熟的民族和国家。今后2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是否还能继续高速发展?西方学者有人明确对此表示怀疑,因为世界上经济连续增长时间最长的日本也只有22年。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好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

11、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含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是强调发展的要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

12、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体现了我国的性质、发展经济的目的、社会生产的目的。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教材由一个探究活动切人,全面:五位一体协调: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可持续: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四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

13、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方面的统筹,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而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重要现实途径。2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教材由一探究活动导人,活动的素材表明没有科技、创新,自主品牌就没有又好又快发展,探究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地位: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好自主创新。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教材的正文强调了自主创新的地位和要求。(2

1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教材P89的探究活动,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性: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的政策和要求: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涉及城镇化问题,利用“相关链接”,介绍城镇化的含义和我国城镇化状况。)(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环境污染未遏制,广东部分地区蔬菜重金属超标)重要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

15、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板书设计第十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水平(1)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表现。(2)总体小康成就的宏观表现。2、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二框: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新课标第一网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教学反思本课内容理论性、概括性较强,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协调发展方面的正反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