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3单元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测试)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684259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3单元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3单元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3单元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3单元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3单元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测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3单元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3单元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测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测试)1鲁迅曾说:“孔夫子到死了以后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下列史实最能支持该观点的是( )A.朱熹撰写四书集注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运动C.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D.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2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3徐中约在中

2、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C.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50 年到 1899 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 4:1;1902 年到1904 年的

3、两年中,后者却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年到1940 年,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著作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 A.重道轻器、文官治国的传统根深蒂固 B.民族工业急需的科技人才极度匮乏 C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D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西方5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到“像今天我们常说的国家社会等等,原非传统观念中所有,而是海通以后新输入的观念。旧用国家两字,并不代表今天这涵义,大致是指朝廷或皇室而说。自从感受国际侵略,又得新观念之输入,中国人颇觉悟国民与国家之关系及其责任。”材料表明( )A.在传统观念中已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概念

4、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国民的基本责任C.维护国家利益是国民应尽的责任D.旧用“国家”并非是指朝廷或皇室6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7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

5、应该是( )A李鸿章蔡元培孙中山 B孙中山蔡元培李鸿章C蔡元培孙中山李鸿章 D蔡元培李鸿章孙中山8、下列关于新式学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出现在洋务运动时期 B、以自然科学为主要教学内容C、以培养从事实际业务的有用人才为目标D、导致了1000多年科举制的废除9美国1787年宪法在制定之初,存在着“五分之三妥协”,即把五个黑人折合成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这往往被看成是该宪法存在种族歧视和没有废除奴隶制度的明证。但若非从理想或道德角度出发,而是从当时实际出发,这种妥协是可取的,废除奴隶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是道德评判与现实评判之间的矛盾。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也存在这种矛盾之

6、处的是( )A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B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C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 D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10九十多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演变成了光耀千秋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上振兴中华民族的奋斗征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血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备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1920年孙中山

7、关于五四运动材料二 “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1939年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材料三 是不是推翻否定礼教,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无抉择地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1941年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

8、青年的关系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1943年蒋介石中国之命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与毛泽东观点的异同。(2)根据材料三,简述蒋介石对五四运动时期历史的基本态度,结合当时形势分析其原因。你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何看法? (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五四时期的历史被后人反复解释的原因。参考答案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从“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可以看出“权势者”是尊孔的,

9、应排除D, “最能支持”应为袁世凯的内控复古运动。故选B。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背景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20世纪初”、“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可知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B、C错误;由“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表明只有打破保守的观念,才能实现国家振兴,故D项不合题意。故应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特点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信息,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

10、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B项“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C项“全面批判”,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显示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故A项错误;

11、民族工业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B项错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最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革命模式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到“社会科学”说明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即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故D项正确。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西方5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原非传统观念中所有”可知A不符合题意。B项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材料中并没有显示,不符合题干原意。材料中“旧用国家两字,并不代表今天这涵义,大致是指朝廷或皇室而说”说明D不符合题意。从“自从感受国际侵

12、略,又得新观念之输入,中国人颇觉悟国民与国家之关系及其责任。”中可知C正确。所以答案选C。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方政治思想的传入国家观念的变化6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历史研究的原则“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换言之就是不同时代不同史观下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因此历史研究要“不断的变动”即与时代同行。A符合题意;B项对材料理解不全面;C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考点:史学常识历史研究法7C【解析】试题分析: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解放运动,符合“变革人心”;辛亥革命主张改革政治制度,符合“改变政令”;洋务运动主

13、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属于物质文明,符合“有形物质”。故选D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文化运动8【解析】新式学堂的创办与科举制的废除并无必然联系,新式学堂是教育体制的变革,而科举制的废除则是因为其不适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而进行的选官制度的改革9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而是从当时实际出发”、“道德评判与现实评判之间的矛盾”等,本题具有较大难度。关键是要把握住“道德评判与现实评判之间的矛盾”,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中体西

14、用”,从根本上是维护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但从当时实际出发,这种妥协是可取的,符合题意。而其余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技术器物阶段)洋务派的“中体西用10(1)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并认为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2)态度:批判新文化运动片面否定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肯定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原因:中国处于抗战时期,需要激发民族情绪;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看法:蒋的态度有失偏颇,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必须建立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蒋的态度比较理性,国家的独立和统一的基础是民族凝聚力,亟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3)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事件;不同时代和不同立场的人们为各自目的以不同的视角选取不同的内容解释五四时期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