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学案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6837723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但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开阔,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对作者甘于贫困而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真正的理解在这种现状下,主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重在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通过他们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学习目标:1、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2、训

2、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难点: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方法:讲授、课件、讨论学习过程:一、 导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二、 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

3、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退隐,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三、 朗读课文四、 文本分析1、提问:“归园田居”这

4、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提问:围绕“归”我们思考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2)为何归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

5、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B、守拙归园田提问:怎样理解“守拙这个词”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拓展:“羁绊”、“池鱼”潘岳秋兴赋并序“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

6、陶渊明之前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一诗时,就曾取潘文中“池鱼笼鸟”之意写了“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提问:找出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并且请同学们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这一副图景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空旷的田园背景下点缀着茅屋,熔注作者自得心情榆柳覆郁,桃李飘香,自然真情,全在字里行间炊烟袅袅,弥漫飘渺,胜似仙境,美似神仙鸡鸣狗吠,一副和谐祥和之景象提问:这幅图景给大家带来什么感觉?明确:恬静、优雅、宁静、和谐、朦胧提问:为何把这幅图景渲染得如此之美?明确:这一切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

7、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拓展:“鸡鸣”“狗吠”老子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乐府诗集相和曲鸡鸣“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4)归去如何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见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拓展:“虚室”“自然”虚室:源自庄子人间世“

8、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自然:“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它不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一种状态,即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五、文本探究 1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气质,品性。性:禀性,本性。丘山:指大自然。此两句意谓从小没有迎合世俗的兴趣,天性本来只爱山川自然。 2、尘网:世俗的罗网,尘世,比喻仕途,官场。三十年:疑当为“十三年”。陶渊明从 29岁出仕江州祭酒,至词彭泽令归田,前后恰好十三年。此两句意谓偶尔失足误落仕途俗网,光阴虚度一去便是十三年。 3羁鸟:被束缚在笼中的鸟儿。池鱼:养在池塘中的鱼。以羁鸟、池鱼比喻自己过去在仕途生活中的不自由,以旧林、故渊比

9、喻田园。此两句意谓笼中的鸟儿思恋昔日的丛林,池里的鱼儿向往旧时的清泉。 4守拙:保持拙朴、愚直的本性。是说自己不肯投机逢迎,不善与做官。此两句意味在南郊野外垦辟出一块荒地,自守愚拙重回故乡田园。 5方宅:住宅方圆四周。此两句意谓在方圆十多亩的宅地上,盖起草屋陋居八九间。 6荫:覆盖、遮盖。罗:排列。此两句意谓浓绿的榆柳覆盖着后檐,香艳的桃李罗列在堂前。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树木与地域的不适宜还有许多说法,例如过去许多地方农村都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千万别鬼拍手”的说法,这些说法主要来自树木名称的谐音。(门)前不载桑(谐音丧),(房)后不栽柳(挽杖用的),门前千万别鬼拍手(大叶杨树,风

10、一吹,叶子哗哗响,似鬼拍手)。 中国汉字是形音的有机结合,读音的作用不容忽视,故而谐音之说也是有些道理的。有趣的是,就在上述俗语流传很广的河南济原市,有一座始建于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的奉仙观,却使用了世界建筑史上榜上无名的荆(谐音惊)、枣(谐音遭),柿(谐音死)、桑(谐音丧)等四种木料:左柱枣木,梁为荆木;右柱桑木,梁为柿木。据说是有以毒攻毒、以正气压邪气的意思。这些梁柱,1300多年来虽历经劫难,履遭天灾兵祸,但仍巍然屹立,令人叹为观止。 7嗳嗳:昏暗不明的样子。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小村落。此两句意谓暮色中的远村隐隐约约,袅袅的炊烟依稀可辨。 8巅:顶端。此两句化用汉乐府鸡鸣行“鸡

11、鸣桑树巅,狗吠深宫中”而来,意谓深巷中传来几声狗叫,雄鸡啼鸣相唤在桑树枝间。 9虚室:虚空闲寂的居室。比喻心室纯净而无名利之念。此两句意谓整洁的庭院一尘不染,空静的房室十分安闲。 10樊笼:关鸟兽的笼子。比喻不自由的境地。此两句意谓我已被牢笼困的太久,如今终于重回自然。这首诗写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诗中表现出对淳朴的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俗仕宦生活的鄙弃。六、拓展训练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

12、指与官场的来往。轮鞅(y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霰(xin)小雪珠。 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在本诗中,诗人表达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宁静的?先是从正面写“静”。乡村的偏僻,极少应酬,虚掩的柴门,幽静的居室,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与纯朴的乡邻们披草来往,共话桑麻,不是世俗的“人事”;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庐山。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阅读本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研读重点 :由学生自己确定,或意象意境、或内容情感、或语言风格,写成两三百字的鉴赏短文,在班上交流。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