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ppt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6701640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九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九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九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九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ppt(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风波苏轼 析 情 读 文 探 法 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诵读要求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洒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故作此词 读出节奏 莫听 穿林 打叶声 何妨 吟啸 且徐行 竹杖 芒鞋 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 任平生 料峭春风 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 却相迎 回首 向来 萧洒处 归去 也无风雨 也无晴 析 阅读课文 思考以下问题 本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三年时所作 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

2、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请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 畅所欲言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欣赏词的上片 莫听 表明自己的态度 从容处之 悠闲自若 穿 和 打 都是很有力度的 极言雨急雨大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 反映了苏轼在风雨面前坦然处之 泰然自自若的旷达情怀 何妨吟啸且徐行 轻 字体现的是诗人内心的轻松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起了强调作用 一语双关 烟雨 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 更指人生的风雨 一个 任 字 表现出苏轼要面对风雨自信 自若的襟怀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诗人被贬黄州 为什么内心还会感到轻松呢 得罪以来 深自闭塞 扁

3、舟草履 放浪山水间 与樵渔杂处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 答李端书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所以内心轻松 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 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 惠州 儋州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上片 描写苏轼面对风雨的心理感受 表现了词人面对苦难的旷达超脱精神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洒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欣赏词的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

4、迎 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 酒醒了 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 刚刚自己还在瓢泼大雨中悠闲地走着 现在迎着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 自然界忽晴忽雨 变化不定 想一想 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忽雨 变化不定外 还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还包含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回首向来萧洒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升沉不定 不如归去 做一个老百姓 过着 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生活 只要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 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 这是作者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 顺和逆 穷和通 在智者的心目中 都是无所谓的 体现了作者超脱 旷达自适 但并不颓丧沉沦的态度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洒处 归去 也

5、无风雨也无晴 探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他的人生态度的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 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 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定风波 思想感情 旷达超脱 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艺术手法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洒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现在 很多同学面对升学的压力而无所适从 请你运用苏轼的人生观以 东坡对你说 为题 为这些同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鼓励一下他们 临江仙夜登小阁 忆洛中旧游

6、作者 陈与义 1090 1138 字去非 号简斋 洛阳 今属河南 人 徽宗政和三年 1113 登上舍甲科 宋室南渡后 诗风有了明显转变 由描写个人生活情趣转而抒发爱国思想 由清新明净趋向沉郁悲壮 亦工词 其词意境与诗相近 有清婉奇丽的特点 而豪放处又接近苏轼 有 简斋集 无住词 译文 回忆青年时代 我们在午桥头饮宴 满座多是杰出的英豪 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奔涌 流去悄然无声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 吹起短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好像一场春梦 亲身经历了亡国的大动乱 虽然劫后余生 却显得格外胆颤心惊 而今我闲散无聊 登上小小的阁楼 观赏这霁月如画的美景 感叹古往今来 多少兴亡变化的历史 转眼间编成渔歌清唱

7、 三更夜半都唱得凄凉 开首 忆昔 二字 引起题中所云 忆洛中旧游 回忆在洛阳时与好友宴游之情 午桥桥上饮 已极有情致而愉悦人心 加上 坐中多是豪英 则更见其游之乐 益发使人忆念 长沟流月去无声 描写当时宴饮的环境 皎洁 幽雅的月夜 桥下流水载着月波悠然而去 富于诗情画意 上片结句 杏花疎影里 吹笛到天明 平白至极 又自然至极 堪称名句 读之使人倍感亲切 似亲眼看到一群青年 豪英 在月明花好的杏树丛中 观月赏花 吹笛赋诗 一直玩到天明 充满了欢乐及风流倜傥情调 对于这样的 旧游 怎能不追忆呢 二十余年如一梦 这一句 不但以时间概念将旧游与现状联系起来 使下阕自然地承接上阕 而且以 如一梦 使气氛

8、骤变 只数字便给人以情调已非之感 这里 如一梦 便概括了家国 身世之感 紧接着道出 此身虽在堪惊 几多感慨 几多怅悒 尽在其中 此两句是全词的主题所在 感念故国沦亡 长期不见恢复 语极沉痛 顿使此词分量 增加许多 目前政府偏安江南 国家景况已非畴昔 那么现在夜登小阎 当然不会有旧日夜饮午桥时的兴致了 两相比较 倍觉感伤 登小阁 前冠一 闲 字 则更见其救国无门 生活无聊之情 悒郁之时 独自登小阁 幸而看到的却是晴天 暗示此时南宋政府已以杭州为都城 改名临安 国家转危为安 前途已有希望 从这里可看到赤心爱国的作者 对恢复失地并没有丧失信心 最后以封建士大夫惯有的感慨作结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9、谓古往今来 盛衰往复 国家总是要复兴的 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 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 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 结句将古今悲慨 国恨家愁 都融入 渔唱 之中 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此词直抒胸臆 表情达意真切感人 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 抒发落寞孤寂的情怀 并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 韵味深远绵长 课堂总结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作者 辛弃疾 创作背景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 1174年 中秋夜 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 为了收复中原 作者

10、曾多次上书 力主抗金 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 孝宗 一时之间 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 但经 符离之败 隆兴和议 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 乾道元年 1165年 作者上赵昚 美芹十论 乾道六年 1170年 上宰相虞允文 九议 七年之内 连同另两篇 四次奏议 慷慨激昂 反复陈说恢复之事 但始终冷落一旁 未被采纳 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 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 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 怎么办呢 白发日增 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 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

11、柯 人们说 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这首词的上片 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作者在中秋之夜 对月抒怀 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 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 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 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 白发已多 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 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 被白发欺人奈何 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 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 直入

12、月宫 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想象更加离奇 更加远离尘世 但却更直接 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 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 桂婆娑 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 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 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进一步说 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 即扫荡黑暗 把光明带给人间 这一巨大的意义 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 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 辛弃疾的这首词 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 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 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

13、手法的特点 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浣溪沙纳兰性德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 凛冽的北方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教人听不真切 在遥远的边塞 萧瑟的深秋季节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夕阳下 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 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 心潮起伏不平 译文 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 八月 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 十二月还京 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 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创作背景 身向云山那畔行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 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

14、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 言明时节为秋 亦称 秋声 唐苏颋 汾上惊秋 有 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 从来都音声肃杀 听了这肃杀之声 只会使人愁绪纷乱 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 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 如此凛冽的北风 作者心境若何 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 袅然升起 飘荡于天际 营垒荒凉而萧瑟 时至黄昏 落日半斜 没于旗杆 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以及范仲淹的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该篇的结尾 古今幽恨几时平 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 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 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 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 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虽可能囿于一己 然而其情不胜真诚 其感不胜拳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