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1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26624561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27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1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20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1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20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1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20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1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20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1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1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1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 高考 考试说明 在古代诗文阅读中的 鉴赏评价 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 鉴赏文 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艺术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此可见 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 即形象 语言 艺术技巧和思想内容 结合考情和 二轮复习时间短的实际情况 有所取舍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突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 全 面提升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了解命题秘诀 备考有方向 能读懂 读懂 古诗词是课标的基本要求 而 读没读懂 最直接的就是看考生是否把握了 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而高考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就成了命题者命题时的常规思考 成 为考查重点 读懂 是基本要求 而 理解和体会

2、则是对考生能力方面的更高要求 因 此 鉴赏古诗词创作的艺术技巧成为命题的一大亮点 也成为考查考生鉴赏能力的关键 会鉴赏 问题设计 围绕 写什么 怎么写 为何写 三个方面展开 从大处着眼小处切入 不再拐弯抹角 而是具体鲜明 直截了当 写什么 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 主 要内容等 涉及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 怀古咏史 即事感怀 边塞山水田园等 另外对意象 和意境的考查也是重点 怎么写 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 涉及表 达技巧 修辞手法 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 为何写 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 主旨等 如 抒发 的思想感情 反映 的社会现实 表现 的情趣 寄 托 的情怀 表达

3、的追求 流露 的倾向 发出 的感叹 等 设题 点面结合 以面上设题为主 两道小题由易到难 有一定梯度 点上设题主要 考查对诗歌局部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或针对个别字词句的分析 面上设题则重 在对整首诗歌的内容 情感或艺术手法的鉴赏 主要涉及诗歌中情景关系 动静关系 抑扬 关系 虚实关系 思想感情等整体分析的考查 精表述 精表述 就是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 在根据题干区分具体题型的基础上 运用各个题 型的答题模板整理答案 语言不多 但都能扣到答案要点上 明确设题方向 设题方向一形象 所谓形象 一般可分为三类 人物形象 景象和物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是高考 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 也是历年

4、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大难点 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 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 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因此 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 关注诗人的背景 诗歌的景 象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意象或意境上 解答诗歌景象时 主要侧重于对意象 意境的解答 诗 歌中的物象主要是对咏物诗而言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 言情 言心声 解答该类诗歌 时 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 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 抓物与志的 契合点 其次要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 所言之志 或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角度设问示例答题步

5、骤答题模式 人物 形象 1 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 人物形象 2 诗句 勾勒出了怎样的 形象 1 找出诗词中描写形 象的相关语句 2 概括形象的特征 3 结合诗词主旨 指 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 用和效果 是什么 用高度概括 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 造了什么形象 为 什么 结合诗句中相 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 一形象的特征 概括 时应忠于原诗 不可 臆造 怎么样 结合 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 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 歌中的形象对诗歌表 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意象 赏析 1 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结合全 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 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 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1 找准意象 然后加 以描述 2

6、概括意象特点及作 用 3 分析揭示意象中蕴 含的诗人的情感 是什么 本诗用 的意象 为什么 渲 染了 的氛 围 术语概括作 用 怎么样 表现了 诗人 的感情 意境 品味 1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 境 有什么作用 2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1 解说相关诗句 2 概括意境特点及作 用 3 分析意境中蕴含的 诗人的情感 是什么 这首诗描绘 了一幅 的画面 为什么 营造了一 种 的氛围 意境 怎么样 表现了诗 人 的感情 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 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

7、去 归来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题分析 第一步解决 是什么 的问题 诗中主人公陆鸿渐虽移居闹市 但是 野径入桑麻 修篱种菊 报道山中去 归来 每日斜 可见其是一名寄情山水 超尘绝俗的隐士 第二步解决 为什么 的问题 首联言移家至城郭之旁 人烟尚稠 但居处却是桑麻遮道 刚刚在篱边种满新菊 秋天 到来 还未开花 颔联一为转折 一为承接 用陶诗之典 一为正用 一为反用 却都表现 了环境的幽僻 至此 一个超尘绝俗的隐士形象已如在眼前 而诗人访友的兴致亦侧面点出 颈联暗示人不在 因为连犬都不吠 当然家中无人了 但皎然写问讯于西家 目的却有二 一是表达对陆鸿渐的思慕 表明

8、相访不遇之惆怅 二是借西家之口 衬托出陆鸿渐高蹈尘外 的形象 表明二人相契之根由 第三步解决 怎么样 的问题 诗人写寻陆鸿渐不遇 本身就包含了作者对陆鸿渐的倾慕之情 于是以陆鸿渐自况 表 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答案 是什么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 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为什么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 高雅的隐居之地景物的描写 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 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 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怎么样 作者通过对陆鸿渐这 一形象的塑造 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巩固练习 1 2019 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9、韩愈 鸟有偿冤者 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 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 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 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 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 不著报雠名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艺术技巧的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前六句中的对比手法 分析精卫的形象 首先要找出前六句中的对比点 如 终年 与 寸诚 的对比 精卫的微 小诚心和填海的时间之久形成对比 表现精卫复仇的坚决 山石细 和 海波平 的对比 精卫力量的渺小和大海的波涛汹涌形成对比 表现精卫抱负的远大 渺渺 和 区区 的 对比 填海工程的浩大和精卫生命的渺小形成对比 表现精卫命运的悲惨 据此

10、分条概括出 精卫的形象特征即可 答案 终年 与 寸诚 对比 表现了决心之坚 细石与大海对比 表现了抱负之大 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 表现了命运之悲 2 2019 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 杜甫 溪行衣自湿 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 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 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 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 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 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 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 所历有嗟叹 注 此诗作于公元762 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孔父即孔子 王粲 东汉 末年诗人 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 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 江光夕滋漫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1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赏析画面 需要先根据诗句描述画面内容 概括 画面特点 答题时要抓住 山色 江光 两个意象 根据 远 寂寞 夕 滋漫 等关键词加以描述 点明山色因辽远而苍茫寂寥 江水因夕照而溢满金辉的特点 另外 还 要概括出画面的整体特点 寥廓壮美 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 空旷远寂 夕照增辉 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设题方向二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 主要涉及两个层面 一个是字词层面 另一个是语言风 格层面 第一层面的语言鉴赏要求主要着眼于一个 懂 字 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涵 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 所谓炼字 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 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 造性的搭

12、配 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 形象生动 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 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 就叫作炼字 古人推敲用字 看重的是选择最准确的动词或形容词 来体现丰富的内涵 这个词往往就是整首诗的 诗眼 这种题型就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 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 情感来分析 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 解答语言风格题应注意 这种题型不是 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 般有 清新自然 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 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 笔调 婉约 简练生动 角度设问示例答题步骤答题

13、模式 炼 字 2 某联或某句中最生动传 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3 这首诗中某个字 你认 为用得好不好 4 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 某个字不同 你认为哪个 比较好 为什么 5 品味作品某字 并简要 分析 1 准确找到诗眼 2 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 达作用 3 明确答题方向 A 该诗眼有 无修辞或描写手法 若有则指 出其作用 B 对相关意象或意 境的作用 C 对诗人感情表达 的作用 是什么 解释该字在 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 义 为什么 展开联 想和想象 把所炼之 字还原至句中描摹景 象 将 象 和 意 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怎么样 点出该字表 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 了怎样的意境 炼 句 1 请赏析 句

14、2 请赏析 联的妙处 3 请从 角度赏析 两句 2 从语言特点出发 有的句子 倒装 有错位的美 有的句子 对仗 有整饬的美 有的句子 互文 有开合的美 3 从表达技巧出发 一般而言 高考选取的句子 都是在表达 上有特色的句子 鉴赏时要分 是什么 该诗句是 的意思 为什 么 描绘出一幅 的画面 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 烘托了 的意境 营造了 的氛围 怎么 样 表达了 的情 析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 从句子的位置出发 首句 有点题 开篇 奠定基调之妙 中间句 有转折文意 承上 启下之妙 尾句 或卒章显 志 或另辟新境 尤其是以景 结情句 有含蓄隽永之妙 感 续表 角度设问示例答题步骤答题模式 语

15、言 风 格 2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 何特色 1 先用若干形容词准 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 色 2 用有关诗句具体分 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3 写出这样的语言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是什么 本诗在语言 上 写出特色或风 格 为什么 通过 对 的描写 写出 了 主要内容 怎么样 表达了诗 人 的思想感情 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注 注 安禅 佛家语 指闭目静坐 不生杂念 毒龙 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 诗眼 的说法 所谓 诗眼 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 字 你认为这首诗

16、第三联两句诗的 诗眼 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 析 答题分析 第一步解决 是什么 的问题 题干所问的是第三联两句诗的 诗眼 分别是哪一个字 根据 诗眼 的词性规律 可 以确定 咽 冷 分别是两句诗中的 诗眼 咽 运用拟人手法 状石间泉声低沉 冷 运用通感手法 绘夕阳余晖微弱 有凄冷之意味 第二步解决 为什么 的问题 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 溪水之中危石耸立 泉水不能顺利流淌 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 夕阳西下 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 冷色的青松 使 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 这里 咽 冷 二字用得极为准确 巧妙 此两句 作者 将 泉声 危石 日色 青松 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以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 咽相互衬托 渲染山寺远离人间烟火 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第三步解决 怎么样 的问题 诗歌的第三联意在表现环境的深僻 幽静 孤寂 这其实是与王维晚年的恬淡宁静的心 境相契合的 参考答案 是什么 诗眼分别是 咽 和 冷 咽 意为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冷 意为温度低 或者寂静 不热闹 为什么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 发出低吟 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