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教案.doc

上传人:笑**** 文档编号:126610649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教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阶段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特征政治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制社会大变革,诸侯争霸兼并,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宗法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逐渐形成,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发展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汉承秦制并不断完善经济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集体耕作、工商食官制度铁犁牛耕标志着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私

2、营工商业兴起实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农耕经济得到初步发展,丝绸之路出现思想文化商代,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科技繁荣;诗经和楚辞代表早期文学成就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科技成就大量出现;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应学生用书第13页) 一、从“天下共主”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2)分封制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

3、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3)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深化理解】 理解“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

4、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改革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3.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1)中央机构秦朝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汉朝: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2)地方制度郡县制:春秋战国

5、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3)选官制度战国、秦朝和汉初: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两汉:察举制。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4)监察制度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监理国家监察事务。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二、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

6、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汉朝以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继续发展。(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5)庄园制经济:汉代,随着土地兼并的不断发展,占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地主建立了自给自足的大庄园,庄园内的劳动者与庄园主形成强烈的依附关系,对中央集权形成一定的威胁。2.手

7、工业(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3.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海陆丝绸之路。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

8、。(2)秦汉统治者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汉代出现了阶段性惠商政策,汉文帝变“抑商”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和科技文化的发展1.西周时期:文化上“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实行礼乐制度,即周礼。商周时期,敬祖重德的文化为儒家学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商代,汉字的完整体系形成,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2.春秋战国时期(1)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墨、道、法等学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9、战国时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3)文字、文学艺术: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时期的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3.秦朝:“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沉重打击。小篆成为官方文字。4.两汉(1)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加成熟。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法律、社会生活、科技文化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科学:造纸术、九章算术(数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医学)和氾胜之书(农学)等。(3)文学:汉赋代表了汉代文学的最高水平,司马相如等人是比较著名的赋作家。(对应学生用书第35页)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的

10、转型角度1商汤以仁治国【典例1】 (2018全国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A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说明商汤仁德打败了夏桀的残暴,所以正确答案是A;“有人捕猎”并不代表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的经济活动,夏商时华夏族居民已经过上定居生活,农耕才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朝建立后的政策,“

11、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题干突出的是商汤打败夏桀是因为其仁德得到了诸侯的拥护,而非争夺资源,故D项错误。角度2分封制促进文化交流与认同【典例2】 (2017全国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A试题围绕主干知识“西周的分封制”展开,所涉及的三个封国,分别位于今天的河南北部、山东西南和北京,这些地方相隔较远,但总体上位于东方,是原来殷商文化的分布

12、区,与来自西方的周文化不同。因此,将周王室成员分封到这些地方,有助于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促进各地区对周文化的认同。所以正确答案是A。而分封制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才是直接控制,所以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B、D两项的内容,故不选。角度3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典例3】 (2013全国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

13、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C材料中“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说明分封制下依靠宗法血缘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等级关系分明,而“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说明秦国墓葬突出体现君王的地位,且其他臣僚墓葬没有严格的等级关系,综上所述分析得出墓葬的变化反映的是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转向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变迁,故C项正确。由已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而非经济发展,A项错误。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建立意味着君主集大权于一身,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东方六国并非严格

14、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故D项错误。【思维深化】一、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至秦汉政治的多方面变化项目先秦秦汉政治体制贵族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地方单位封国郡县地方基础血缘地域行政特点分权集权官员身份贵族官僚产生方式世袭任命选官标准血缘才能任职时间终身任期经济来源采邑俸禄高度集权尚未形成专制集权历史影响地方分权,易成分裂维护统一,地方缺乏活力实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二、从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理解制度的传承与创新1.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具体包括:(1)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独裁专权”,反映了决策权不断专制的趋势

15、。(2)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反映了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3)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反映了思想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2.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吸收前朝制度精华的基础上创立的,发展完善了前代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秦汉政治制度的传承创新角度1汉承秦制【典例1】 (2018海南卷,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解析:C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