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10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597964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10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10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10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10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10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10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10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是商代前期都城迁徙示意图,据该图可知商代前期A.完善了行政管理制度 B.统治重心在黄河下游地区C.政治统治较为稳定 D.政治中心城市开始形成2、有文献记载,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的部队一直在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财税来源。只有通过沿途劫掠富豪,才能维持军队经费。下列对该部队遗留财富的考古发现可为此提供证据的是A该有“大西”年号的银锭 B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C大量金耳环等首饰 D记录分封将土的金封册3、罗马法中规定:并不是罗马法上所有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买卖契约

2、的主体,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被排除在买卖契约主体范围之外。这表明罗马法A理论与实践严重地脱节 B重视契约保护私有财产C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D注重当事人的行为能力4、英国在1867年扩大选举权后,仍旧只有不到一半的成年男性居民获得这种权利。而德意志在帝国成立的1871年就有一半的民众参加了议会选举。这显示出德国A.政治民主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 B.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C.政治民主化水平远远高于英国 D.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5、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命令吴禄贞率北洋新军第六镇(师)镇压山西革命,他却暗中与山西革命党人联络,随后并共同反清,最终于1911 年 11 月

3、被旧势力暗害。此事说明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危机C革命果实落入北洋之手 D.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6、1917年底,苏俄向英、法、德三国的工人呼吁:“上述各国工人定会了解他们现在所担负的使人类摆脱战祸及其恶果的任务,定会以多方面无比坚决果敢的行动,帮助人们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地进行到底。”苏俄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主要参战国工人的反战运动 B.显示苏俄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C希望各国举行不割地不赔款谈判 D.鼓舞欧洲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7、1984年,邓小平对港澳观礼团说:“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

4、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这一精神的贯彻A.加强了中国政府对港澳的领导 B.有助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C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D.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8、1969年,尼克松总统同法国领导人戴高乐谈及中国问题,并希望从戴高乐那里得到一些建议,戴高乐认为:如果美国开始发展同中国的关系,那么意味着中国将可能进入联合国。这会产生很大的国际影响,但是他不相信这会有什么糟糕的结果。这说明A.法国极力阻挠中美关系改善 B.中美关系事关国际格局演变C中国崛起改变美法外交战略 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已出现9、1980年,韩国全斗焕政府在驻韩美军默许下,调军镇压光州数十万市民、工人和学生的游行。据韩

5、国政府称,事件中有191人死亡、952人受伤,并有4863人先后被捕。此事件反映了A冷战阴影下世界民主政治的挫折 B.韩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C东北亚是美苏的战略中心地区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0、 下面是两汉时期的人口密度图,由此可见当时A边疆地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B. 黄淮海地区政治经济水平较高C阶级矛盾导致人口分布不均 D. 北方粮食的单产量较南方更高11、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以下说法符合历史事实

6、的是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B.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C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D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12、唐代史书和小说所载的一些江湖人士或恶少逞能滋事多发生在商业区的“市” 内,而宋代的史书和小说中,“坊”中也出现了许多江湖时间或各种案件。与此直接相关的是宋代A农业的发展 B.理学的形成C.坊市制的变化 D.手工业的进步13、明万历二十七年,山东临清爆发了驱逐税监马堂的暴动,临清每年上缴朝廷的田赋只有七八万两白银,但马堂从这里收走的工商税却达十几万两。这反映出当时临清A居民鄙视从商的思想 B.商品经济较为繁荣C商人的政治地位较高 D.官府鼓励商业经营14、有史料记载,在1840年之前

7、,西方人不能带军器进入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这反映当时清政府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禁止发展中外贸易C坚持维护国家安全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5、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厂十家。这可用来说明A.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C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 D.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的发展16、下图为天津档案馆收藏的1919年6月的天津商界宣传海报。该海报体现的是A官僚资本膨胀 B.反对进口洋货 C.爱用国货 D.保护民族企业17、下面是1931年申报发表的

8、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河北户(%)占河北耕地(%)山东户(%)占山东耕地(%)河南户(%)占河南耕地(%)10亩以下51.414.657.419.855.015.21050亩41.149.637.852.238.449.950100亩5.820.33.916.95.019.2100亩以上1.715.50.911.11.615.7A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 B.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C.农业经济地域差异很大 D.农村产业结构已发生初步改变18、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想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

9、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现象表明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 B.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C.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缓慢 D.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19、民国时期,中山装上部小口袋的笔架形袋盖,暗喻中国革命需要依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功。它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中山装设计风格反映了A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成熟 B.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C辛亥革命加快了经济融合 D.部分国人的科学意识开始觉醒20、据统计,从1503年到1660年,来自秘鲁等地的18.5万公斤黄金和1600万公斤白银被运到

10、西班牙,使其白银的数量超过了欧洲白银储备总量的三倍,其中还不包括走私的。这样,“财富历史性地集中到西班牙一边。”这一现象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是A南欧地区很快被殖民地化 B.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至西班牙C激起了欧洲殖民拓展浪潮 D.加速瓦解了亚洲的封建制度21、16世纪以后,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已经使这类说教显得极为虚伪。这种变化的压力开始慢慢地修改着“商人从来得不到神的欢心”这一古老的断语,创造出“全世界只靠金钱和尘土来维持”这一箴言。这说明A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宗教禁欲观 B.商业与宗教的关系开始淡薄C地主阶级要求掌握更多政治权利 D.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宗教改革22、17世纪,荷兰政府对进口货物收

11、取相当低的关税,而且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其安特卫普港口更成为欧洲商人和商品的集散中心。据此可知,当时荷兰A.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 B.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C重视发展工业经济 D.垄断了西方海外贸易23、英国学者托马斯孟强调“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要多”,要“把自己的金钱当做诱鸟放出去,一边把别人的金币引回来”。该观点反映的是英国A新经济时代贸易特点 B.资本积累的途径C自由贸易观点终结 D.殖民掠夺的野蛮24、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先秦政治的历史论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言论出处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左丘明左传溥天之下,

12、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孔子整理诗经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欧阳修新五代史A夏商周处于分裂状态 B.古代文献可靠性不足C西周实行分封制 D.中国自古就建立了小农经济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5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在春秋末期以前,是根据案情的轻重来判罪,虽然有成文的法律,但却是秘密的,并不公之于众。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在子产公布法律23年后,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该国法典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

13、,这是新势力在晋国取得政权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铸刑鼎”公布法律,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因此,遭致叔向、孔子等人的抨击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材料二罗马建立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祀团所垄断。遇有讼争,法官徇情枉法,袒护贵族,平民备受欺凌;加上当时高利贷盛行,利率毫无限制,债务奴隶制使平民处于难以生存的境地。贵族的专横激起了平民的反抗,纷纷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8年的激烈斗争,到公元前454年,贵族和平民互相让步,立法委员全部由贵族担任,但法律须经有平民参加的军伍大会通过才能生效。公元前451450年将制定的法律刻在板子上,公布于罗马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