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9课《屈原列传》ppt课件3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596903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9课《屈原列传》ppt课件3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9课《屈原列传》ppt课件3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9课《屈原列传》ppt课件3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9课《屈原列传》ppt课件3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9课《屈原列传》ppt课件3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9课《屈原列传》ppt课件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9课《屈原列传》ppt课件3(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司马迁 屈原列传 这篇课文选自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先秦文献没有说到屈原 这篇传记第一次记下有关屈原的资料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人 贾谊是西汉初期的人 司马迁为什么要把这两个人编在一起呢 这篇传记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为人才的身世遭遇鸣不平 抒发一种忠心耿耿 才干卓荦 而结果受打击 受压抑 报国无门 以致穷困潦倒 以致抑郁而死的终天愤慨 屈原有才干 有远见 对楚国忠心耿耿 却一被楚王排斥 再被顷襄王流放 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 贾谊汉初最有才气 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之一 但终未被重用 才能无从施展 终生郁郁不得志 司马迁品格高尚 才华横溢 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千古忠贤 途竟一辙 司马迁在 屈原贾生列传

2、 中指明 屈平之作 离骚 盖自怨生也 自况 史记 之成 基于垢辱 他在最后的 太史公曰 中又说 余读 离骚 天问 招魂 哀郢 悲其志 适长沙 观屈原所自沉渊 未尝不垂涕 想见其为人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 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 这是不同于 史记 中其他人物传记的地方 课文学习要点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掌握 令 伐 疾 使 等多义词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 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 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 爱国精神 第三段 难点 记叙 议论 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龙舟竞渡 屈原铜

3、像 凤凰山上 独醒亭 位于水田坝凉风垭 当地百姓称之为屈原庙 简介屈原的生平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 同时是一位思想家 政治家 他生于楚国贵族家庭 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 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 主张改良内政 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 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 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 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 顷襄王即位 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 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 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 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 于公元

4、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 跳进湖南省汨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作品 有 离骚 天问 九歌 11篇 九章 9篇 招魂 凡23篇 此外 卜居 渔父 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 学术界尚有争议 其中 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 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 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 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 涉及了天文 地理 文学 哲学等许多领域 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九歌 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 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 大多是人神恋歌 课文内容理解 听录音 相属惨怛濯淖皭然商于 帝喾滋垢既绌啜泣罹难 被发既咎浊秽靡不毕见 zh k

5、p 生字读音 d zhu n o ji o w g u ch chu l n n ji xi n hu 任 疏 绌 沉 迁 才干卓绝 王甚任之 创作离骚 志行高洁上官进馋 王怒疏之 屈原被迁 眷顾楚国屈平既绌 怀王受骗 文泽后世 德威众杰江畔答问 绝望自沉 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 用课文中的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屈原的命运 理清文章线索 明线 屈原的命运 任 疏 绌 迁 沉暗线 楚国的命运 被骗 被袭 客死 灭亡 文章内容层次 第一部分 第1 3段 屈原由见 任 而见 疏 第二部分 第4 10段 屈原由见 黜 而见 迁 第三部分 第11 写屈原自沉汩罗的经过 第四部分 第12段 写屈原死后的影响

6、 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 写屈原由见 任 而见 疏 思考 1 这一部分写了哪几件事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 第1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 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 王甚任之 王怎样 甚任 之 为什么 甚任之 3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快速阅读1 3自然段 划下自己不懂的词语 1 三件事 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 端方正直的品格 和因谗见疏的缘由 2 王甚任之 为左徒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的原因 楚之同姓 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 受封于屈 因以屈为氏 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 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3 王怒而疏屈原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 谗

7、之 根子在于 争宠而心害其能 第一段 屈原者 名平 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甚任 出身高贵 才能杰出 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楚之同姓也 第二段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 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 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曰 以为 非我莫能为 也 王怒而疏屈平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见疏 国君昏聩 偏听偏信 怒而疏屈平 佞臣当道 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 谗之 朗读课文第3段 大家一起议一议 问题1 司马迁认为屈原作 离

8、骚 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 离骚 主要写什么内容 司马迁是怎样评价 离骚 的 问题3 司马迁为什么如此推崇屈原 第三段在这篇 列传 中的作用是什么 疾 穷 怨 创作 离骚 进一步明确屈原为什么创作 离骚 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疾 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 忧愁 穷 能无怨乎 盖自怨生也 离骚 写了些什么 创作的动机是什么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以刺世事 离骚 的创作特色有哪些 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其见义远 志洁行廉 文如其人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 以浮游尘埃之外 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

9、可也 这段话 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 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 浑然一体 你从此段文字读出了司马迁的什么情感 司马迁对屈原是如何评价的 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其行廉 故死而不容 极度同情极度悲愤 高度评价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思考 读完课文的这一部分后 你懂得了司马迁为何替屈原作传了吗 千古忠贤 途竟一辙 自况 第3段可分为哪两层 作者怎样对 离骚 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 盖自怨生也 第一句记叙屈原 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 以下几句就 忧 怨 展开议论 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 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 二句 上称帝喾 靡不毕见 记叙 概

10、述 离骚 的主要内容 以下几句就其文 辞 志 行进行评论 评价其艺术成就 赞扬屈原的 泥而不滓 与日月争光 的高贵品质 本段的思路及在全文中的地位 就段内来看 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 离骚 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 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 与日月争光 因此 写创作缘由 特别揭示 疾 穷 怨 三字 其中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更为点睛句 写 离骚 内容和创作特色 特别指出其 明道德之崇高 治乱之条贯 而归结到赞美屈原 志洁行廉 就全文来看 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 由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 由 志洁行廉 引出第三大段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自沉汨罗 第三段第一层 屈平疾王

11、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 离骚 者 犹离忧也 夫天者 人之始也 父母者 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 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 离骚 盖自怨生也 第二层 上称帝喾 下道齐桓 中述汤 武 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靡不毕见 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 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 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 以浮游尘埃之外 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

12、可也 第二部分 写屈原由见 黜 而见 迁 这一部分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 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 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 为什么 快速通读课文4 10段 穿插的这么一大段史实 都是在屈原 既绌 以后发生的 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 关系着楚国的命运 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 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 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 必然不见容于朝廷 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江 三方面的内容 怀王受骗 至死不悟 屈原被放 仍关心朝政 系心怀王 顷襄王接受谗言 怒 迁 屈原 研读 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 的两段 8 9 行文思路 这两段议论 从全文的脉络来看 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 客死于秦的

13、记叙 间接评介 离骚 中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二语 并把议论推进一层 指明 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 的原因 就在 其所谓忠者不忠 贤者不贤 这个见解非常深刻 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 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 特别值得注意 从两个角度来写 先从为臣 屈原 的角度写 方法是寓议于叙 突出屈原的 忠 与 贤 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后从为君 怀王 的角度写 方法是纯用议论 突出其结果是 兵挫地削 身客死于秦 阐明人君 不知人之祸 两相结合 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 这两段议论的角度及试论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第四段 屈平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 齐与楚从亲 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 厚币委质事楚 曰

14、 秦甚憎齐 齐与楚从亲 楚诚能绝齐 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遂绝齐 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 仪与王约六里 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 归告怀王 怀王怒 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 大破楚师于丹 浙 斩首八万 虏楚将屈匄 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以深入击秦 战于蓝田 魏闻之 袭楚至邓 楚兵惧 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 楚大困 第五 六段 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 不愿得地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 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臣请往如楚 如楚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 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 不复在位 使于齐 顾反 谏怀王曰 何不杀张仪

15、怀王悔 追张仪 不及 其后 诸侯共击楚 大破之 杀其将唐眜 第七段 时秦昭王与楚婚 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 屈平曰 秦 虎狼之国 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奈何绝秦欢 怀王卒行 入武关 秦伏兵绝其后 因留怀王 以求割地 怀王怒 不听 亡走赵 赵不内 复之秦 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 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第八段 楚人既咎子兰 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 虽放流 眷顾楚国 系心怀王 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 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第九 十自然段 人君无愚 智 贤 不肖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

16、破家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其所谓忠者不忠 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令尹子兰 兵拙地削 亡其六郡 身客死于秦 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品读第十一段 思考探究 这段文字是化用 楚辞 中的 渔父 篇写成 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 虽是议论 却与一般的议论不同 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 渔父的两次问话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问话 引出屈原对自己流放原因的揭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屈原的悲剧实际上是时代的悲剧 清 者 醒 者必然是厄运 渔父劝说屈原时提出了两个什么观点 分别用一个成语加以概括 这次对话又起什么作用 随波逐流怀瑾握瑜 引出屈原的自我表白 志行高洁 宁死不屈 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 宁愿葬身鱼腹 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 第三部分 写屈原自沉汨罗江的经过 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分别有何作用 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 研读与渔父的对话段 11段 第一次对话 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第二次对话 第三部分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