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中心学校九年级语文 孟子两章训练题 新人教版(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95049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中心学校九年级语文 孟子两章训练题 新人教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中心学校九年级语文 孟子两章训练题 新人教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中心学校九年级语文 孟子两章训练题 新人教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中心学校九年级语文 孟子两章训练题 新人教版(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中心学校九年级语文 孟子两章训练题 新人教版(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中心学校九年级语文 孟子两章训练题 新人教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中心学校九年级语文 孟子两章训练题 新人教版(通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中心学校九年级语文 孟子两章训练题 新人教版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米粟( ) 亲戚畔( )之 畎( )亩 傅说( ) 法家拂( )士 2.解释下列加点字。兵革非不坚利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人恒过,然后能改。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4.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B.得道者多助(道理)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D.委而去之(放弃)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

2、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6.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7.翻译下列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8.孟子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战必胜”的原因是(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去。 B.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和险要的地势。C.实施仁政,取得人民的拥护、支持。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9.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在逆境中成才的例子,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10.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习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3、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2.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属予以记之 杜少府之任蜀州 C、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而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曹操比于袁绍 择其善者而从之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

5、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4、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D本文中心

6、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 “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11.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的问题。太宗论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注释:上:唐太宗。 哂(shn):讥笑。切:逼迫。平:太平。户:大门。6.解释下列句

7、子中加点的词。或请重法以禁止 朕当去奢省费 轻徭薄赋 安用重法邪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词语。路不拾遗 商旅野宿 8短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什么措施?9.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岳阳楼记中的语句回答)孟子两章 训练题答案1.s pn qun yu b2. 解析:要想牢固地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还需不断地积累。本题的词语是本文较为典型的词语,需放在原文中仔细揣摩,记诵在心。答案:泛指武器装备。这里是限制的意思。责任,使命。犯错误。3. 答案:孟子公孙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告子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关于人才要在困难

8、环境中磨炼造就4. 解析:通观这四个选项可知A、C、D理解正确,应予以识记,而B选项中“得道者”即“施行仁政的人”,因而“道”应理解为“仁政”。答案:B5. 解析: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应在平时多加积累,本题中A项“衡”通“横”, B项“畔”通“叛”, D项“拂”通“弼”,只有C项不含通假字。答案:C6. 解析:能否正确的朗读断句,直接关系着我们对句义的理解与否。划分时,将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词义的词语断开。答案:(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7. 解析:翻译句子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句要先突破重点词语“.故”,

9、 句应重点突破“忧患”和“安乐”二词,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连贯地组织起来。答案:.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这以后才知道,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使人萎靡死亡。8. 解析:结合全文可知君子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天下之所顺”,即指“人和”,也就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也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答案:C9. 解析:本文列举了舜、傅说等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最终有所作为,解答本题时,思路较为宽泛,只要切合题意的古今中外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均可。参考答案: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10.1.解析:本

10、题的A项句子的含义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据此可知,“域”在这里是“限制”的意思。答案:A2.解析:本题的D选项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结合该句的意思“而”是表示顺承关系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可译为“选择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因而“而”字在本句中也是表示“承接、顺承”的关系,由此可知,D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答案:D3.答案:C4.解析:本题是一道自我表述题,允许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据,结合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吻合的例子来分析。参考答案:略。5.解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

11、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了论点。由此可见,C项不正确。答案:C11.6.解析:本文篇幅短小,把握重点词语即可理解全篇。本题的四个词语皆为重点。答题时,应结合原句来理解,还可联系我们所积累的课内文言文中与之相关联的词语,辨析含义及用法。答案:(1)有人 (2)去除 (3)减轻 (4)怎么(哪里)7.解析:这是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理解第一个词语要先突破“遗”的含义,第二个词语抓住“商旅”的含义。答案:(1)遗失在路上的财物无人拾取。(2)商人旅客在野外露宿。8.答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解析:解答本题,可从选文找出回答该题的原句,当有人建议以重法禁止时,唐太宗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应采取“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的措施,这样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9.答案: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