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区拾万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春》素材2 (新版)新人教版(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80628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大足区拾万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春》素材2 (新版)新人教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重庆市大足区拾万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春》素材2 (新版)新人教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重庆市大足区拾万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春》素材2 (新版)新人教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重庆市大足区拾万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春》素材2 (新版)新人教版(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重庆市大足区拾万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春》素材2 (新版)新人教版(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大足区拾万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春》素材2 (新版)新人教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大足区拾万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春》素材2 (新版)新人教版(通用)(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 一、教学设计背景:春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名篇,长期以来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是很多教师上公开课的热门选择,很多名家都执教过此文,我想大概是因为这篇文章无论从语言、结构、立意、还是写作技巧,都可大讲特讲,都可开掘出一些亮点。在传统教学中,它很能体现出教师的才能。我以前讲授此课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端的是如痴如醉,学生也是连连点头,又写又划,一节课下来,师生都觉得很有成就感,认为一堂好课便是如此。可是近年来新课改的推进,新观念新思路的教育,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思路。我反思到以往教授此课时更多地是展示教师的能力,是以教师为主,以灌输为主,学生虽然受到感染,但不充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没

2、有得到完全重视,在很多环节上教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未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的能力也未得到充分发展。所以这次我尝试用新的方法新的思维,用新课改的精神来上这一课。二、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目标定为:美文美读,充分朗读。理清思路,积累品析。教学过程包括下列环节:1、预习阶段,扫清生字,至少读三遍课文,做到熟悉文章内容。2、初步感知,整体把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这个环节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的充分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不知不觉地有所领悟和体会,然后进一步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得出结论,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3、积累品析。教给学生积累品析的方法,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并对此进行分析和

3、品味,说出自己的感受。突出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成为品味作品的主体。教师不包办不代替,尊重学生的思考。三、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导入时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在上课时能用心“感觉”。、2、教学思路清晰,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教学顺序,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在此基础上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从课堂反应来看,效果不错,同学们通过学习很自然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得到了美的熏陶。3、教学的重点(朗读、品味、积累)得到体现。实现了美文美读,在朗读中体会、感悟的教学目标。在早读课已经读过三遍的基础上,通过范读、自由朗读全篇、个别朗读精彩段落、自由朗读自

4、己喜爱的好段佳句等多种方式做到了充分地朗读,在课堂上学生面对问题不再乱翻课本,而能直接用文章中的词句来回答。4、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能够积极动脑思考,四人小组讨论热烈,在回答“作者思路”这个问题时给授课者很大的惊喜,甚至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再进行总结,学生的智慧得到了发挥。本堂课的不足之处:1.导入时引入一段文字目的:一是有意识地唤起学生用心感受的能力,二是为下文品析“春风图”作准备,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多层次、多侧面、细致入微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将无形、无声、无色的春风写得具体可感亲切可爱。可是这堂课只完成了前一个目标,因为时间紧张,为了使整节课结构完整

5、,授课者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这个环节。事实上在另一个班试讲时,这个环节的效果非常好。2.积累赏析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一点积累和赏析好词佳句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原计划以直接积累原句品味优美段落品析重点词语为序,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层次感不强,后两个环节合二为一了,这说明设计时思维不够严谨。3.虽然早读时已经读了三遍文章,可是从课堂上同学们的朗读质量来看,授课者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估计不足,还是应该对朗读进行及时地指导,真正体现美读,增强感染力。4.通过实录,发现授课者的语言不够简洁,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无意义的重复。四、附件(一)春的课堂实录师:上课,班长:起立

6、!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今天上课之前我要先给大家读段文章。“一份很有影响的大报这样说:从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开播的那天起,它就成为人们感应季节的皮肤。看到这句话,我感到悲凉。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手,我的皮肤是这样的迟钝,根本没有能力与大自然一同呼吸,我不知道春天是什么时候到来的,不知道秋天的第一片落叶,是以什么样的姿势回归泥土的。我们只能从天气预报得知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然而,我的皮肤以前是那样的活跃,天上飘过一朵乌云,我的手掌也能嗅出甜丝丝的雨意。夏天到来的第一个早晨,我就知道了。是树叶树梢上的露水告诉了我。暮春时节,露水已经生成,可它绝不会湿人衣裤,只有夏天的露水才有这么

7、顽皮。”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眼睛、双手,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器官去感受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可是就像这篇文章所说的,现在我们更多地是依赖(对以上这些情况),都是依赖天气预报这个栏目,那么就像刚才这篇文章中所说的,就是我的皮肤呢,已经不是那么敏感了,不是那么敏锐了,已经逐渐死去了。那么这篇文章的题目啊,叫做抢救对季节的感受。(在黑板上板书“感受”)抢救这种感受,那么我想现在请同学们说一下,如果说感受的话,我们都有哪些感受?生:(议论纷纷)触觉、嗅觉、视觉。师:(板书)哦,触觉、嗅觉、视觉。请坐。嗯,你来。生1:还有听觉。师:(板书)听觉。很好。还有吗?生1:还有心灵感触。师:还有心灵感触,心灵上的

8、这种心灵感应,说得非常好,还能补充这个,还有吗?你说。生2:还有味觉。师:太好了。(板书)味觉,还有我们同学刚才说的心灵感应。我们有很多种多种多样的感觉,可是现在居然让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天气预报成为我们的皮肤,这很显然是不对的。那么现在呢,我就想知道我们同学的皮肤是不是还那么敏锐,我们的感觉是不是也需要抢救,我们来做个测试。(展示课件:请判断这幅画是哪个季节,从哪些特征可以看出?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看一看这个测试的要求。我下面要出示一幅画,请看这幅画(展示课件:图片),你判断它是什么季节,用你的感觉,包括这些(用手指板书),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皮肤感受到什么?然后把它用自己的语

9、言描述出来。好,你来说。生1:春天。师:春天,为什么?生1:因为万物开始生长,草地上一片碧绿。师:一片碧绿。生1:上面还有一些红的花,新的花开始绽放。师:新的花开始绽放。生:百花争艳。师:百花争艳,用了一个很准确的词来形容。请坐。我刚才对同学们说,回答这道题的时候应该这样讲:我在看这幅画的时候,我是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然后说我判断它是什么季节,好吗?谁来说?嗯,好的,你来说。生2:我跟刚才那位同学不一样,我觉得好象是在夏天,因为它那里的树和小草生长地比较茂盛,还有,我仿佛听到了一些鸟在那里争鸣,所以应该是夏天。师:他感觉到是夏天,因为生2:(补充)有一股活泼的热情。师:有一股

10、活泼的热情,他说的也非常好。那么有没有不同意见?嗯,好,你来说。生3:哦,我从这幅画看到了树好象生着红叶,是红叶。然后从下面的绿草看出来是秋天,那个“桦树秋天叶儿红”嘛。师:哦,桦树到秋天的时候叶子会红。可是我这这说一下:我们在,其实在很多地方,秋天叶子都会红,可是在我们深圳的春天,有没有红叶子长出来?生:(齐说)没有,没有。师:看样子我们同学的感觉也是需要好好地抢救一番,因为其实每年到春天的时候,芒果树、荔枝树新生的叶子,刚刚生长出来的叶子是绿色的吗?生:(齐说)红色的。师:暗红色的,是不是?那是什么季节?生:(齐说)春天。师:春天绿草如茵是吗?这个草颜色是什么颜色啊?生:(齐说)嫩绿的。师

11、:嫩绿的,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满是的,是不是啊?(学生点头称是)这都是春天,而这一来,(指着图片)这实际上是桃花,而桃花呢,下好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生:春天。师:这是一幅春天,春天的美丽的景色,那么我们测试了一番后发现:连我们同学也要抢救一下对季节的感觉。那我们就抢救一下对季节的感受,通过对接下来我们要学和这篇文章、课文来体现。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请把书翻到52页春,朱自清先生的春,朱自清先生呢,不但对季节有非常敏锐的感受,而且他还能生动地、细致入微地把这种种的感受,把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包括心里感应到的都把它写出来,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实我们早读课的时候都已经

12、读过了,也已经预习过了。那么,下面呢,我先给同学们朗读一遍,朗读的过程当中,(展示课件: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按什么思路写春天的?全文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我请同学们注意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个,写春天,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在作者笔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第二、作者的思路是什么?就是说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注意这两个问题。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听。师:范读春。师:好,刚才老师读了一遍。这个问题大家已经思考了一下,现在我再给大家一个机会自由读,大声朗读。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老师提的问题。把书中,哦,我说书中都写了,还写了哪些景物啊,把这些景物都及时地标注

13、出来。开始。(学生自由朗读)师:好,读完了是吧?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道题目,刚才我已经说了,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注意啊,是两问:哪些景物,作者把它们的共同特征写出来了,共同的特征。好,谁来回答?写了哪些景物?好,你来说。生1:桃树、杏树、梨树。师:哦,文中写了桃树、杏树、梨树,注意这一段,你认为写的是桃树、杏树、梨树吗?生1:(点头)师:大家同意不同意?生:(齐)不同意。师:那么大家认为这一段写的是什么?生:(议论纷纷)花,花。师:花对吧?一定要把重点,把那个关键的词找出来。还有吗?生1:没有了。师:请坐,你来。生2:写了山、水、太阳、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有春天里人们活动的图景。师:请坐,她

14、说的还有没有人要补充的。生3:作者写了花,还有写花的时候,还有蜜蜂、蝴蝶,衬托地花开得生机勃勃,还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他这样写,写了春天新翻的泥土气息的时候。他还写了鸟,又衬托出春的气息引来了鸟在这里搭巢安息。还写了春雨,春雨细细的,他还用了三个恰当的比喻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给人一种非常温柔的感觉。他还写了雨后人们出来活动,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师:好,请坐。这两个同学回答问题,这个女同学非常干脆利落地站起来说写了山、水、太阳,还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有春天里人们出来活动的场景,回答地好不好?生:(齐说)好。师:为什么?回答地很清楚,很简洁,而且老师问写了哪些景物,她就回答写了哪

15、些景物,是不是?(学生点头)回答地非常好,干脆利落。那位这位同学呢,他起来回答的时候,他开始补充了,他说写春花的时候,还写了蝴蝶、蜜蜂,还写了小鸟。同时呢,这个同学他的感觉是非常敏锐的,他马上就意识到了,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他感觉到除了这些而外还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还有风里面花里面带来这些各种花的的香味,甚至他还听出了小鸟安巢落家之后,婉转的啼叫是不是?他的感觉非常敏锐,但是呢,他回答问题的时候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回答。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时按老师的要求回答。其实这两个同学刚才说得已经很完整了。的确,是写了这些景物,这都是春天的景物。那么请问,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和特征。你来说。生3:作者写得非

16、常精神,像刚睡醒的样子。师: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他也用了一个比喻,很精神,精神饱满,还有没有?没有了,请坐。有没有补充的?你来说。生4:作者把景物写得很生动,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写得很形象。师:作者写得很好是吧?我现在问的是:在作者笔下这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研究特点。生4:生机勃勃。师:生机勃勃,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还有补充的,你来。生5:他们在炫耀自己的美丽和歌喉。师:哦,这些景物他这个词用得好,他说这些景物都是在炫耀自己的美丽,你为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生5:我觉得把它们写活了,像小姑娘害羞的样子。师:哦,像小姑娘害羞的样子,都写活了,都不得是生机勃勃的,都是惹人喜爱的。请坐,说得非常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