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6565234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 三 语 文命题、校对:赵明生、韩姝花、李舲、柯峻、陈洁、翟琳、刘勇、梁雅敏(2017.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的历史时空,说复杂很复杂,厚厚叠叠的二十四史,大有一种让人读一辈子都读不完的望史兴叹。说简单又很简单,从商周之交到二十世纪前后一百多年的激变,不过是翻了一页而已。换句话说,假如历史的时间向度可以转换为空间存在的话,那么商周之交和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乃是处在同一个历史空间里。就好比一个圆周的起点和终点一样,两者正好相交。 由于在时间上的漫长,在书写上的重重叠叠,中国历史不像美国历史那么简单明了,

2、而像一座由冗长的唠唠叨叨编织成的言语迷宫。无论是本国的阅读者还是来自西方的研究者,迷失在这座迷宫里的人物之众多,与厚厚叠叠的二十四史相得益彰。对于本国的史家来说,孔子像一堵墙。司马迁也罢,司马光也罢,史家们大都被孔子的史见和孔子删定的经典挡在历史真相之墙外。 有关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最大盲点,在于把专制读成中国历史的传统,把孔子读成中国文化的首席代表。好像中国是个天然的专制国家,仿佛中国文化与生俱来就是从孔子开始的。当人们强调所谓中国的国情时,其言下之意,无非就是专制在中国是天经地义。而所谓的新儒家的理直气壮,又在于标榜只有孔儒才是中国文化的正宗传承。哪怕新儒家承认专制的政治制度需要变革,也要坚

3、持与专制政治相应的专制伦理却是亘古不变的。君不见,就连在美国的中国城里,所竖立的象征性雕像,都是孔夫子而不是老子或者其它圣贤。总而言之,在中国历史的专制迷宫里流连忘返,已经成了一种古怪的学术乐趣和奇特的心理情结。以致于有人只好把中国文化比作一个大染缸,掉进去就变色。换句话说,一走进中国历史,一头扎进中国文化,就会在人为的迷宫里迷失。 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忒修斯是依靠了阿里阿德涅公主给的线团,走出了迷宫。走出中国历史或者中国文化的迷宫,也有一根阿里阿德涅之线。这根线就近而言,是从红楼梦到王国维再到陈寅恪那个绵绵不断的人文精神承传。就远而及,可以从红楼梦上溯到禅宗兴起之后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然后还可

4、以从魏晋风度、汉末党锢精神上溯到道德经的自然无为哲学、山海经的自由人格风貌以及尚书记载中残留着的民主政治传统等等组成的文化景观。这是中国历史依稀可辨的一脉文化香火,凭借这脉香火的微光,烛照出专制不是中国的国情,孔子不是中国文化的始源和象征。(选自 李劼中国文化冷风景,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时空,复杂也简单。复杂是因为,厚厚的二十四史一辈子都读不完。B.从商周之交开始到二十世纪前一百多年的激变,不过是翻了一页,就好比一个圆周的起点和终点一样,两者正好相交。C.中国历史不像美国历史那么简单明了, 一目了然,而像一座由冗长的文字编织成的言

5、语迷宫。D.本文作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司马迁、司马光都像一堵墙,史家们大都被他们挡在了历史真相之墙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开头用一个圆周作比,说明中国历史的发展是相同的;第二自然段通过一些 生动形象的比喻,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通过前面四个自然段的详细论证,作者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认为不可陷入固有的迷宫去谈中国历史。C.因为孔子不是中国文化的首席代表,中国文化也不是从孔子开始,所以,在美国 竖立孔子雕像是不正确的。D.本文观点新颖,论证严谨,从中国的历史时空开始展开论证,层层递进,结尾点明主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

6、想走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迷宫,作者认为要寻找中国文化香火的微光,抓住绵绵不断的人文精神承传。 B.从尚书到山海经再到道德经,从汉末党锢精神到魏晋风度,这是一 个非常谨严细微又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之根脉。 C.中国曾出现过有本国特色的文艺复兴,中国的文化景观中也有自由人格和民主政治的元素。 D.中国历史的起点其实并非专制,而是后人误入了歧途。顺着历史依稀可辨的文化香火可断定,专制非中国的国情。(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她长得像我妈 巩高峰在一溜打着赤膊的搬运工里,我见到她的时候,吃了一惊。嗯,女搬运工本来就很少见,何况她这么矮小瘦弱,我都不知道她能不能

7、搬动一箱瓷砖。让我吃惊的另一个原因是我昨天下午刚刚见过她,就在一家大超市门口。当时之所以多留意了她几眼,是因为她长得有点像我妈,满脸都是皱纹,看上去明显超出实际年龄。只是她看起来稍稍年轻一点,但是更瘦小,像远在千里之外老家的小一号的我妈。今天竟然又见到她,巧得让我不由多看了她一眼。她很敏感,很快发现我注意了她一下,而且她误会了我的眼神,特意从一排搬运工里跑过来,跟我保证说她能搬动,让我放心,她不是来混搬运费的。我不过是帮朋友一点小忙,替他看着搬运工腾挪一个仓库,盯着顺利装车就成。所以我朝她息事宁人地点头,说:“你可以挑小箱搬,注意别砸着脚。”她本来都转身走了,听我说了这句话,回头看了我一眼,显

8、然又理解错我的意思了。第一箱她就赌气搬了个最大的,一箱足足70斤。我试过,两个人抬都有些吃力。她个头矮,不能像别人用背的方式,只好抱着瓷砖,身子后仰,下巴紧紧顶着,走起来有点摇晃,像一只笨拙的家鹅。虽然很吃力,倒也顺利搬到了仓库门口的车厢口。她停了一下,用右腿顶住,深吸一口气,“嗨”的一声将瓷砖举高了一些,由车上面的搬运工接过去。她掸了掸衣襟上的灰尘,扭头看了看我,眼神里有点小得意。第一车装满的时候,搬运工们突然嗷嗷叫着往上爬,争抢去卸车的机会。卸车钱一样,但是活轻松多了,所以需要的人也少,最先爬上车的四个人抢到机会。她反应明显慢了,挤到车厢边,四个胜利者已经坐在瓷砖上微笑了。动作慢的人自觉放

9、弃,回来喝一通水,有的吵嚷着聊天,有的聚在一起打牌。她在门口很不甘心地看着车子走了老远,才慢慢掉头往回走,脸上是几乎要哭的表情。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那些男搬运工带着讥笑议论她时,都叫她“那个女的”。他们说她是从四川被拐卖到这的,卖给了一个大她十八岁的老男人。最初几年被拴在屋里不让出来,后来生了三个孩子,让她走也不肯走了。虽然,他们对她排斥又有些同情,觉得她不该来分他们的搬运费,也不该干这么辛苦的活。我把一个塑料凳子给她,示意她坐下来歇歇,“搬仓库怎么也得十几车,下一趟再去。”她勉强笑了笑,没说话。这些搬运工就她没带杯子,于是我用一次性杯子倒了水给她,她边喝水边谢了我三次。我说:“我昨天见过你

10、,你不是在那个超市门口管理自行车吗?怎么又来干这个?”她听我这么说,惊讶地挑了挑眉毛,笑了,“那个活儿只干半天,下午四点到晚上十一点。上午都闲着没事儿,反正多赚一点是一点嘛,是吧?”她其实很健谈,只是说到小儿子叛逆、经常逃课,还跟她顶嘴、吵架,有时还偷钱离家出走时,她的脸上罩上了乌云。说着说着,她突然毫无征兆地哭了,鼻涕眼泪混在一块,一把抹了擦在鞋帮子上。那姿势、哭腔和表情,跟我妈当年为我生气时几乎一模一样。那么一瞬间,我很是恍惚,仿佛自己又在倔强地面对着伤心的母亲后面的几趟车,我跟司机交代了,每趟都让她跟去卸车,而且不用挤在车厢里,就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她很高兴,每次大家吼她,让她动作快一点

11、上车,她都回头感激地朝我笑一下。她不知道,每次她一朝我笑,我就想哭。(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一期,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四自然段通过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用比喻、对比的手法,形象刻画出“她”搬运瓷砖的吃力以及不服输的倔强性格。B.小说用现实之笔平实地讲述了一个生活化的故事,情感真挚,塑造了敏感要强、任劳任怨、疼爱儿子的主人公形象。 C.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更真实,自然加入与女搬运工的情感交流与情绪互动,增强了小说的情感力量。D.女搬运工长得特别像远在老家的“我”的母亲,所以“我”同情她、关注她、体谅她、照顾她。5 小说开篇写到我与女

12、主人公的两次相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 你认为作者刻画女搬运工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钱穆:凤鸣高岗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著书乱世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

13、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任教燕园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

14、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命名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传统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