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愚溪诗序备课资料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61358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愚溪诗序备课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愚溪诗序备课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愚溪诗序备课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愚溪诗序备课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愚溪诗序备课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愚溪诗序备课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愚溪诗序备课资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愚溪诗序备课资料 资料一一、课文悟读读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为他的处境颇为不平的同时,更多的是为文章巧妙的艺术手法而拍案叫绝。古人说:不平则鸣。身处险恶处境中的柳宗元心中的怨恨不能不说,又不敢直接说;牢骚不能不发,又不敢直接发。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和王叔文一样丢掉性命。柳宗元毕竟是散文大家,这一篇愚溪诗序作为八愚诗的序,借题发挥,巧妙地抒发了心声。文章通篇以“愚”为线索,处处见“愚”,可是到底“愚”在何处呢?阅读文章自然不难找到答案。文中有“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似乎这“愚”在于山水。可是山水何愚之有呢?无疑,作者是借溪说人,以溪自比。文中说,“适类

2、于予”。那么柳宗元和“愚溪”有什么相同之处呢?“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柳宗元真的“愚”而无用吗?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稍有了解,就会知道他一点也不“愚”。他入朝主政,力图变法,只因触及了当权者的利益,而落了个失败被贬。既然柳宗元不愚,那么到底什么人愚呢?这一问,就触及了文章的要害。柳宗元一心为国家、为百姓变法,可是一片忠心没有人看到,遇到攻击没有人主持公道。谁是愚人,不是清清楚楚吗?如此一步步探询过来,便可知道作者以“愚”自损,是反话正说:世人皆“愚”,惟我独明。读到这一步就明白,为什么柳宗元发了这样的牢骚而没有引来杀身之祸了。原来他把自己的思想隐藏在一层层的遮掩之后。二

3、、亮点探究1.文章中许多句子都写到“愚”,阅读课文想一想,最重要的两个句子是哪两个?探究学习:最重要的应该是第1段的“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和第4段“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两句。前一句是全文“八愚”的根源,无这一句则无全文之“愚”。如果不是“我”“触罪”被贬到潇水之上,“愚溪”则不会有“愚”的名称,后一句则说明我“愚”的程度。这两句巧妙地在自责之中把心中的怨恨说得虽隐晦却痛快。2.作者为什么说宁武子和颜子“皆不得为真愚”?探究学习:这里作者是综合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自己的“愚”。宁武子能够分清“有道”和“无道”,“有道”则“智”,“无道”则“愚”,可见不是真正

4、的“愚”;颜子虽然听孔子讲学从不提不同的意见,但是却能真正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可见是心领神会的,只是不说而已,这也不是真正的“愚”。而“我”遇到圣明的君主却说了不合事理的话、做了不合事理的事,才是真正的“愚”。作者说宁武子和颜子“皆不得为真愚”,一是从实情看,这两个人的确是“大智若愚”,更重要的是,这样说可以充分说明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愚。自嘲之中,把心中的不平,对宪宗的不满表现得十分强烈,而又不留下任何把柄。3.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土之居者”对冉溪名称的分歧?探究学习:这样可以自然地引出自己的命名,使“愚溪”的得名顺其自然,可以使自己借题发挥的用意既自然又比较隐蔽。4.比较下列句子中“焉”的用

5、法或意思。灌水之阳有溪焉得其尤绝者家焉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予得专而名焉探究学习:本文中含有“焉”字的句子较多,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区别它们的用法和意思。句中的“焉”很容易理解为兼词,但从句子结构看前面已有主语“灌水之阳”,如果说成“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在那里”便很别扭,所以还是理解为助词更好。句中的“焉”则应理解为兼词。因为“家”在这里为动词,“焉”跟在动词后面,不理解为兼词,则不妥当。句中的“焉”看上去是助词,因为上文“得泉”语意似乎已经说得很明,语气似乎也已经收住了,但是上句是叙述“行”这样一个动作,而不是(或主要不是)为了交代找到泉的方位,所以这个“焉”还是作为“兼词”(在那里

6、)比较好,只是要注意翻译时这个“在那里”要提到前面做状语。句中的“焉”很明显是代词“它”,因为前面的“专”和“名”都是动词,如果“焉”不作代词则意思表达不清。5.找出文章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它们在文中的意思。探究学习:文中词语活用的情况比较多,不弄清它们的用法,对句意的理解会很有影响。如“故姓是溪为冉溪”的“姓”,“名之以其能”的“名”,“得其尤绝者家焉”的“家”,“予得专而名焉”的“名”等都是名词动用,“咸以愚辱焉”的“辱”,“不能兴云雨”的“兴”,“虽辱而愚之”的“辱”等都是使动用法。三、选题设计学习苏轼的赤壁赋后,比较柳宗元和苏轼受贬后的不同态度。研究方法:(1)认真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两

7、篇文章的思想感情。(2)搜集阅读有关资料,更全面地了解写作的背景。(3)阅读两位作者写于和课文同一时期的其他诗文。(4)阅读有关两位作者的研究文章或专著。(5)阅读有关这两篇文章的分析文章。资料二 巧用背景 化难为易教愚溪诗序一得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写的序,主要陈述写作该诗的旨趣。这篇序文文字浅显但含义深刻,因为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段,而且多处正话反说,如果生硬地告诉学生课文某某地方是正话反说,它的实际意思是什么,这样不便于学生自主理解,为了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把握文章真义和这种写法,我在教学中尝试巧用背景,化难为易,效果不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公元805年,就是唐顺宗永贞元年,王伾、王叔

8、文、柳宗元等人入主朝政,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由于主客观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结果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宪宗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了王伾,柳宗元就是因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的,而且朝廷还规定他终生不得赦免。这就是说,柳宗元只能老死在贬所。我们知道,古往今来,凡是能称得上革新运动的,它都代表着先进生产力,能够推动社会向前进,是一种新生事物,最终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他的意图是好的,对广大人民是有益的,所以当权者对它应该采取保护、扶持的态度,而不应压制扼杀它,否则很难说这个时代的政治是清明的,因而“永贞

9、革新”的失败及有关人员的遭遇,恰恰证明柳宗元生活的宪宗时代并不是一个“有道”的社会。然而,在愚溪诗序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却说“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其中所谓“遭有道”就是指生活在宪宗执政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说是“有道”,恐怕纯粹是一种讽刺!因而,所谓的“违于理”“悖于事”,便无一不是反话了。那么,文中其它段落是否也有这种现象呢?让我们一块分析一下第五自然段。这段开头第一句说“溪虽莫利世”,情调有点低沉,但是,紧接着笔锋一转,感情色彩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条溪水“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着喜笑眷暮,乐而不能去也。”这是一个多么恬静、闲适、幽美、和谐的世界啊!把这么一个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

10、黑暗政治对比一下,哪一个龌龊,哪一个光明,不是昭然若揭了吗?这样一个世界难道只能使愚昧的人心喜目笑、眷恋向往,高兴得不愿离去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那些聪明的人所留恋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世界呢?真是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接下来笔锋又一转,便直抒起胸臆来了。“予虽不合于俗”,言外之意,就是说我是从人世中被排挤出来的,被排挤出来以后,虽然冷漠、孤单,却有一枝能洗涤世间万物、包罗各种形态的笔伴随着自己,安慰着自己。在这无违无碍的茫茫然的大自然之中,返朴归真,自得其乐,不胜似生活在那昏暗龌龊的人世吗?不难看出,这仍然是作者在抒发内心深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情。这样由背景直接转入正文的难点处,学生也就不难理解本

11、文正话反说这一特点了。当然,文章的真义也就很明确了,既然如此,那么前三个自然节不成了多余的了吗?恰恰相反,这正体现了这篇序的另一特点-托物言志的写法。因为这种写法同学们了解的较多,所以在此仅作简单分析。前三个自然节是写溪以及溪附近的丘、泉、沟、池、堂、亭、岛等都被冠以“愚”字的缘由。很显然,它们是受到作者的“以愚触罪”的连累,因为“予家是溪”。本来作者被贬就是不公平的,而由此牵连到贬所的溪水,这就更不公平了。这种不公平无疑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抗议。在这里,作者借溪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来折射自己,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淹没、遭打击的不平。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写的自然

12、景物交融在一起,充分反映了一个遭受沉重打击的正直的士大夫的愤世嫉俗之情,同时也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综上所述,这篇课文的难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资料三 怎一个“愚”字了得愚溪诗序是唐代散文名家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已亡佚)著的序文,全篇凭其一气以贯之的二十四个“愚”字连缀成文,氤氲着作者沉沉的郁愤之情,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柳宗元少有大志,早年就“颇慕古之大有为者”,立志于“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之民,垂不灭之声”(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永贞元年(805),33岁的柳宗元风华正茂,大刀阔斧地参与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以期大展鸿图。殊不知,天降横祸,革新触犯了某些大贵们的利益,王叔文被

13、杀,柳宗元还算不幸中的幸运者,只远贬永州,但这“幸运”丝毫也不能减轻他的苦痛:朝廷肆意地扼杀了他的政治生命。从此,柳宗元没有刘禹锡再召回京时“前度刘郎今又来”的风光了,只好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就这样,十四五年的贬谪生活几乎断送了他本应充满活力的政治青春,其间的冷寂、凄凉、激愤,有多深,有多浓,谁能体味到呢?愚溪诗序便是柳宗元身贬永州第六年(810),迁居城郊愚溪时的产物。序文入手就擒住一个“愚”字。引来齐桓公时的一老翁作为千古知已,惺惺惜惺惺地流露出自己在风云变幻的时政面前的卑微、无奈和不满。柳宗元想起愚公谷

14、,潜意识里是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想以此削减心灵的寂寞,从而获得某种生活的激情。无独有偶,在柳宗元之前的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历遭坎坷仕途之后,也曾用愚公谷指代他的往处,并作愚公谷一诗以抒怀:“吾家愚谷里,此谷本来平。虽则行无迹,还能响应声。不随云色暗,只待日光明。缘底名愚谷,都由愚所成。”或许,王维的孤傲情志又进一步点燃了柳宗元定名愚溪的信心。 “愚溪”一呼,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便接踵而应了。“八愚”本来“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只不过“以余故,咸以愚辱焉”。“八愚”为非生物,应该无所谓愚笨与聪明的,而柳宗元在赋予它们以愚笨之性时,愚溪的形象已经融入到作者之身了,

15、很明显,柳宗元写愚溪就是在替自己画像。愚溪是美丽的(“清莹秀澈”),活泼的(“锵鸣金石”),甚至也是多情的,“功可以及圃畦,力可以载方舟,朝夕者济焉” (愚溪对)。柳宗元特别钟情于愚溪,除创作了我们已不可考的八愚诗外,现在柳集中与愚溪有关的诗就有五首(旦携谢山人至愚溪溪居夏初雨后寻愚溪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冉溪)。我们仅从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中。就可以窥探柳宗元对愚溪的深情。诗是这样写的:“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高树临清池,风凉夜来雨。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读这首诗,我们就宛如欣赏了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后云散日出的美丽图画,使人开朗、舒畅。特别为人称道的是中间两句,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

16、雨点,经晨风吹拂,仿佛从睡梦中惊醒一般洒落下来,别有情趣。所以,柳宗元心情愉快,即使没有朋友相伴,也可以与这里的景物尽享主宾之乐了。可见,贬谪之后的柳宗元能在大自然中忘却尘世之忧,这不能不说是愚溪优美的造化了。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大约是水的灵活流丽容易激起人的智慧罢了。现在,人是四岁晓辞赋、十三岁富文名、二十一岁中进土、二十六岁取博学宏词科的柳宗元,水是如此“清与美”的溪流,两者碰撞出的应该是耀人耳目的灵性火花了。可是,柳宗元却有意用“愚”字,贬损自己,甚至贬损景物。个中滋味也只有柳宗元苦苦消受。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强调“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这种“文”在于“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杨评事文集后序)。因此,“愚”字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