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采桑子式重阳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27354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 采桑子式重阳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一语文 采桑子式重阳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一语文 采桑子式重阳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一语文 采桑子式重阳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 采桑子式重阳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 采桑子式重阳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采桑子重阳教案 一、背景: 1929年6月22日在闽(福建)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因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在闽西征途中,诗人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借景抒怀,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态度。文章写得豪迈,气度恢弘,使人读过,备受鼓舞。 二、解题: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 重阳:节令名,阴历九月初九

2、,又叫重九。因9是阳数,故名重阳。是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的10月11日)。 三、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音调,读出语气、感情。 赏析 本词为双调。前后两阕各4句。全词44个字。韵脚为: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一)“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1、 这两句词的意思是什么? 这两句起势突兀。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这里化用了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见于金铜仙人辞汉歌)。 “天难老”是将宇宙人格化。为什么难老?因为那是无情的。宇宙间一切

3、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无穷无尽。如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替,光景常新,周而复始。 “人生易老”是说韶光易逝,人生短促。但诗人不是慨叹人生如朝露。恰恰相反,正由于“人生易老”,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尽可能发光发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这里诗人情绪是昂扬的,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人生易老天难老”体现了什么哲理?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构成对比,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宇宙永恒的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

4、警句。 二)“战地黄花分外香。”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 胜利可喜,人逢喜事精神爽,诗人异常兴奋。战地有着烈士的鲜血,战地的“黄花”(满山遍野的野菊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挺立开放、绽黄吐芳,它平凡质朴而生机勃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格外芬芳?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分外香”写出了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古人也有于军中写重阳的,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是什么

5、情调?厌战思家。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至于一般的骚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说了。 再看看古人的重阳诗词,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岁九月九日);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李白的“携壶酌流霞,摩菊泛寒荣”(九日)、“九日龙山饮,黄花无数新”(九日)、“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登高);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边愁”(南乡子

6、);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乡子)无一例外,都没有摆脱俗气。读过这首词便可以“一览众山小”了。 三)“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写的是诗人的真实感受。“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遒劲之美,不似春光妩媚。但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四)“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秋色春光,已有所抑扬。为什么“胜似春光”? 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水天相接的寥廓景象和秋色万里的壮丽景象呢?当然诗人所作出的审美评价,不完全根据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

7、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寥廓江天万里霜”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隐含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 五)叠句妙用 为了表情达意,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采桑子一词,上下片的二三两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语势跌宕,韵调优美,句法则为创格。似不着力,却见出深厚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