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北师大宁江附中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无答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11579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北师大宁江附中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吉林省北师大宁江附中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吉林省北师大宁江附中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吉林省北师大宁江附中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吉林省北师大宁江附中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北师大宁江附中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北师大宁江附中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无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北师大宁江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李长空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 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其而去。那么,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

2、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古人把诗歌称为韵文,把无韵的其它文体统称为散文。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一大障碍。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使得形式脱离了主题思想,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象失去了土壤的禾苗

3、一样,必将枯萎。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对社会性问题的思考越开越少,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为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

4、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开越小。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变化的一项是A 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

5、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B 中国新诗越来越狭隘,不能反映社会的主流。C 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者。D 质量上乘的诗歌越来越少,多数诗歌的内容平庸。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A 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B 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C 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D 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国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B 白话新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作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

6、么写就怎么写。C 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能忠实地坚守诗歌阵地的人越来越少,诗歌的发展江河日下。D 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发扬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一定能够改变其“尴尬”的处境。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郡命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后辟公府,举高第,迁侍御史。除谯令,不就。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於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

7、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拜为沛南部都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涣每敕诸县:“务存鳏寡高年,表异孝子贞妇。常谈曰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之间耳。方今虽扰攘,难以礼化

8、,然在吾所以为之。”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魏国初建,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涣言于太祖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太祖善其言。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郡中奸吏皆自引去 引:辞职B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 诚:确实C夫民安土重迁,

9、不可卒变 卒:通“猝”,突然D务存鳏寡高年 存:关心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袁涣言行“必以礼”的一组是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涣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处处维护刘备的形象,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B吕布得到袁涣之后,想让袁涣写信痛骂侮辱刘备,袁涣坚决不同意,即使被威胁,也绝不妥协,还以理说服吕布。C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利,不刻意追求清廉的名声,对太祖屡有劝谏,受到了

10、太祖的器重。D.袁涣做官谨慎小心,考虑成熟了才去实行,外表看着温和柔顺,但是行事却颇果断。因病去官,百姓对他依然念念不忘。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译文 -(2) 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题扬州禅智寺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注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杜牧得知消息,即携眼医赴扬州探视,后因假逾百日而被迫辞职。8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很讲究

11、炼字,请简析“满”和“生”的表达效果。( 6分)答:-9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5分)答:-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曰:“岁寒,-。”-,海上明月共潮生。(2)飘飘何所似,-。-,千金散尽还复来。(3)-,小人之交甘若醴。出师未捷身先死,-。乙 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只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12、(4)题。(25分)记陈寅恪先生季羡林陈寅恪先生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不但在伟大处是伟大的,在琐细末节方面他也是伟大的。我一生是教书匠,认为教书备课是天经地义。寅恪先生也是一生教书,但是,对于他的备课,我却在潜意识中有一种想法:他用不着备课。他十几岁时就已遍通经史。其后在许多国家留学,专治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之学,具体地讲,就是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史和佛典翻译问题;等等。有的课程,他已经讲过许多遍。像这样子,他还需要备什么课呢?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子,他对备课依然异常认真。我列举几点资料。其中,最朴素、最真实、最详尽的还是其和傅斯年的许多封来往书信。“陈君学问确是可靠,且时时努力求进,非

13、其他国学教员之身,以多教钟点而绝无新发明者同也。”“且一年以来,为清华预备功课几全费去时间精力。”“在他人,回来即可上课,弟则非休息及预备功课数日不能上课。”“因弟在此所授课有佛经翻译一课,若无大藏则征引无从矣。”在上世纪30年代初,我在清华旁听先生的课,听的就是这一门“佛经翻译”。上面这一段话是在1938年写的,中间大概已经讲过数次;然而他仍然耿耿于没有大藏经,无从征引。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虽然有现成的讲义,但上课前仍然必须准备,其目的在于再一次熟悉讲义的内容,使自己的讲授思路条理化。但是,寅恪先生却有更高的要求。上面引的资料中有“新发明”这样的字样,意思就是,在同一门课两次或多次讲授期间,至少要隔上一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这期间,可能有新材料出现、新观点产生,这些都必须反映在讲授中,任何课程都没有万古常新的教条。当年我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读书时,听说一位教授夫人对人发牢骚说:“我丈夫教书,从前听者满堂盈室。但是,到了今天,讲义一个字没有改,听者却门可罗雀。”言下忿忿不平,大叹人心之不古。这位教授夫人的重点是“讲义一个字没有改”,她哪里知道,这正是致命之处。根据我的观察,在清华大学我听过课的教授中,完全不备课的约占百分之七十,稍稍备课者约占百分之二十,情况不明者占百分之十。完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