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的行为艺术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08622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的行为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的行为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的行为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的行为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的行为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的行为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的行为艺术(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的行为艺术 语文教学行为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活动。语文教学的行为艺术,是指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把审美化教学思想转化为教学活动的艺术。这里讨论的是语文教学方法在具体情景中的实施以及表现出来的审美化特征。国外有学者着眼于教师、教材、学生的相互关系方式,把教学方法分为三类:提示型教学方法(教师提示的方式)、自主型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活动的方式)、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谈、对话、讨论,一起思考,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共同发现新知的方式)。这为我们研究语文教学艺术是如何通过教学行为表现出美的特质打开了新的视野。一、运用提示型教学方法的艺术从语文教师的角度来认识

2、,提示型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提问、表述、收尾、讲授、点拨、点评、启发、应变、暗示、激趣等教学行为的艺术,这里只谈导入、提问两项。1、导入的方法导入又叫定向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方向的行为方式。好的导入能起到“定向”的作用。一堂课的开讲,犹如小提琴演奏,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好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好的导入能创造一种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的导入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导入的目的不仅是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开好头、起好步,更重要的是通过导入这一教学步骤来启开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

3、的问题。课文导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方法,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也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新课。课文导入的方法很多,主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复习导入。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发展而来的。复习导入法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始之时,组织学生复习旧知识,对那些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加以概括,从新旧知识的紧密联系中,抓住新知识的不同点,合乎逻辑地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运用复习导入法,能够使学生从已知的领域进入到示知的境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的兴趣。例如社戏的导入:师: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写的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主题?生:上学期

4、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今天学习的课文,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作者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这个导入是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其特点是从旧课与新课的同异处导入新课的。其特点是从旧课与新课的同异处导入新课,这样极容易使学生产生求异心理,对新课文产生好奇心、新鲜感。二是设问导入。教师一开讲,就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并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提的问题上来,自然导

5、入新课。教师可就文章的内容发问,可就文章的语言特色发问,可就文章的结构特点发问,也可就文章的作者、背景发问,但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三是名言导入。名言,即著名的语言。著名的语言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强烈的感染力,也是哲理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语言。开讲时,如果用名言导入,学生就容易接受课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说明的道理、叙述的事物、表达的情感。四是诗歌导入。诗歌(包括词)语言凝练,想象丰富,含义深刻,表现力强。所以,用与新课有关的诗歌(词)导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情感,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例如春的导入:师:同

6、学们都熟悉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吧,请大家一齐背诵。生:“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大家都知道这首诗第三句写得最好,第三句中“绿”字用得最好。据说作者为选用这一字煞费苦心,曾用过“到”、“入”、“过”、“满”等十几个字。“绿”字用得妙,形容词动词化,有色有形,化静为动,一字用妥,尽得风流。我们今天将要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春。这篇散文是一幅明丽诱人的图画,是一首诗情横溢的诗歌,是一曲优雅动听的乐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春的美吧这个导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在诗画中,怎么不情趣盎然!五是故事导入。青少年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教师可结合课文实

7、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取材原型等方面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是背景导入。文章是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反映。任何文章总要反映一定时期的一定社会生活,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为使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在开讲时,教师有必要介绍课文的背景。七是直观导入。为了把教学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可以运用直观导入,把教学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东西。2、提问的方法我们从教师的角度来认识“问”的好处:调查学生的知识底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了解学生的听课思维状态,为教师教学策略的变化提供依据。学记中说:“善问者如

8、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可见课堂提问艺术是语文教学方法中的最高层次。有人称教师为“职业提问家”。语文教师怎样提问?西方解释学家提出“解释学循环”理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所谓解释循环是指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够得到理解,而对某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才能够得到理解。我们的提问要形成要严密的系统,不能是散乱的,也即问题与问题间要严密的逻辑体系,解决前面的问题为后面的问题解决打下基础,个别的设问不能脱离整体。提问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只作扼要列举。一是温故知新。知识之间是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的,运用这种提问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新知从旧知中发展起来,

9、既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通过消化运用原有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二是探求内蕴。课文中有些词语选用,有些语段的安排,作者在写作时是煞费苦心的,有的有着特殊表达意义,有的寄寓了作者真挚的情感,有的能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提问的方法,启发学生挖掘其内在的深刻含义,使学生在揣摩分析的过程中学习作者遗词造句的技巧,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教育。例如:在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对孔乙己掏钱买酒有这样的描述:“拿出”、“掏出”或“付出”而要用“排”呢?教师适时提出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琢磨这个动作,就能体会人物的心理。因为用“排”字能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既对酒店表示分文

10、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又对短文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来,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三是提纲挈领。学生对课文的研习应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或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即使是对某一语段某一句群的认知也是按照这一规律进行的。如果只局限于个别语句,对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等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认识,就不能算是对课文的真正的理解。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进行提纲挈领的提问,以帮助学生掌握全段或全篇的结构脉络、写作特点及内容概要。四是投石激浪。语文课堂教学最忌的是一潭死水:教师按照既定的内容滔滔不绝地讲下去,不管学生是否听懂,也不管学生是否动了脑筋,尽管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学生成了被动的吸收“容器”。为着活

11、跃课堂气氛,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可在讲述过程中,相机有意识地“挑疑”。这种“挑疑”往往能产生“轰动效应”,使每一个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处于积极思考之中,这就是投石激浪的提问方法。有位教师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针对神话结尾的作用,设计了这样的提问:“我想愚公到底是无能的,因为两座山结果是被神移走的,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是愚公精神感人至深)。这一问题提得别致,它没有照本宣科,死搬教参中已有的模式,而是有所改造,有所创新,把学生从对文章表层结构的认识引入了深层的认识,因而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兴趣,人人争着举手发言,课堂气氛被引向了高潮。五是逐步升级。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由浅入深-的

12、台价式的提问使学生人人都思考的机会,又能显示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全体学生智力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台阶式的提问分为几个级别。第一级属于初级阶,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内容就可以回答;第二级属于中级阶段,所提问题只是现成的“套子”的翻新,但并无现成的“套子”可以依傍;第三级则是高级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第四级是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以特有的方式去创造性地解决。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梯级应以前三种为主。六是反面设计。反面设计是为了突出课文某方面的特色,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与课文表述不同的话语,引起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课文为什么要那样写,而不这样写,从而深入领会

13、作者的匠心。七是定势提问。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除了一般的识记性的问题外,凡属思考性的、论辩型的问题,学生必然会有好多种解答。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可以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形成思维的定势,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答的理由,这就是定势提问。定势提问可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提问的效率。如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谁?有的说是卢进勇,有的说是“那个同志”。我同意第二种看法。为什么说是“那个同志”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提问讨论的焦点已被教师定势到了“那个同志”的方向,所以学生就只要进行顺应式的思维活动,避免了意义不大的争议。八是回归反问。回归反问是在学生提出问题后不忙于解答,而是反

14、过去由学生自己回答。学生提出问题有几种心理:一是对问题确实不懂,二是对问题有了看法但把握不足,三是想提个问题难一难老师,显示一个自己。对于学生确实不懂的问题教师应解答,对于第二、三种心理我们有时无妨运用回归反问,让学生由等待老师回答而转为自己思考。这种提问法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时还能更完整地体现教师的思想。课堂启发提问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它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有娴熟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技巧,有对学生主体的充分认识,有灵活的反应能力。因此,科学地运用提问教学法并非易事,教师应努力实践,努力追求提问艺术化的高层次。二、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的艺术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辨

15、证统一,忽视对学生研究的教学法是不完整的教学法。这里,探讨目前三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方法。1、语言积累方法所谓语言积累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朗读、背诵、练习等库存语言材料,形成语感的方法。朗读法就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读书方法。 这也是一种历史悠久,运用最广的传统方法。古人常言:“读书百遍,其义白见。”朱熹解释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清代唐彪从另一角度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这说明,读书有利于理解文意,还有利于写作。而今人的实验研究也证明,读书还有利于增强语感,训练语音

16、,再现课文情境,加深课文理解,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古今有经验的老师,都十分强调朗读。那么,怎样朗读呢?古人认为:“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今人强调一要读得响亮,二要读得准确,三人读得流畅,四要读得有节奏,五要读得有感情。可是,根据我们的了解,目前仍然有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朗读,仍如几十年前叶圣陶先生所批判的那样:“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表现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读得马虎,就减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哪怕你旁的方面做得相当好。”可见,要提高当前语文教学的效果,切实做好朗读,是措施之一。背诵法是指不看原文而把它熟练地念出来的口头表达方法。这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运用频率很高的学习方法。古人十分看重背诵。司马光认为,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